劉備為了奪回被孫權搶去的戰略要地荊州,同時也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帶領蜀軍精銳主力攻打孫權。孫權見狀,便派人向劉備請和,盛怒之下的劉備立即拒絕了。劉備的這一做法,違背了諸葛亮提出的聯吳抗操的正確方針,使自己腹背受敵。

當時孫權見求和不成,隻好派使臣向曹魏稱臣,請求救援,並派大將陸遜帶兵抵擋劉備大軍。這裏還有一個諸葛亮巧設八陣圖救主的故事。

劉備時刻不忘為關羽報仇,屢次想進攻東吳,諸葛亮幾次勸阻他。

這時,趙雲也勸道:“如今國賊是曹氏而非孫氏,您要是號令全國之師進兵中原討伐曹氏,全國的義士必爭相前來協助。如果隻為報仇而征討東吳,必難以號令天下,雙方一經交戰,必定難解難分。民心若失,隻會讓曹丕坐收漁翁之利。”

大臣中勸諫的人也很多,劉備都不同意。廣漢郡士人秦宓,上書陳述天時對蜀軍必定不利,因此被治罪入獄,劉備病逝後,才被放出大牢。

劉備執意要為關羽報仇,任何人的勸諫都聽不進去。他即刻下令起兵伐吳。

接著劉備又派使者前往閬中(四川閬中西),調升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兼閬中牧,傳令他率領一萬大軍前去和自己率領的大軍集合。

發兵之前,張飛帳下將領張達、範疆因害怕未完成任務被張飛斬首便殺死了張飛,二人帶著張飛的頭顱,順長江而下投降了孫權。

次日,劉備在營中,忽然聽說張飛的部將有表要呈奏給他,劉備聽說張飛的部將主動送表來,立刻有一種不祥之感,他頓足大叫說:“難道張飛遭遇不測了嗎?”他趕忙差人將表呈上來,果然是報告張飛遇害的噩訊。

張飛一死,劉備更加堅定地率領大軍前往征討吳國。孫權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害怕,連忙派遣使臣前來求和。

孫權的南郡太守諸葛瑾寫信給劉備說:“陛下和關羽的關係,能比得上與漢獻帝親密嗎?如今帝位已被曹丕篡奪,陛下不思剿除,卻為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這是舍大義而就小義。荊州的幅員能比得上中原嗎?陛下不取中原而力爭荊州,這是棄重而取輕也。如今陛下不去聲討魏,反而要攻取吳,我實在為陛下感到不智。”

劉備對此置之不理。孫權見諸葛瑾沒能勸動劉備,隻好派使者向魏國求助。

這時,劉備指派吳班、馮習兩名大將領著四萬多名精兵,大破吳軍於巫(四川吳山東),並又進駐秭歸,招撫了居住在武陵郡山間的少數民族。

魏國大夫劉曄上諫說:“今日孫權畏懼蜀王的兵勢,所以前來乞降。以臣的愚見,蜀、吳交兵,乃是天要滅亡他們。陛下不妨出兵渡江襲吳,如果蜀魏內外交攻,則吳不出數日就會滅亡。一旦吳滅亡後,蜀國就孤立了。如此,就可輕易地收拾兩國,陛下應該三思。”

但是曹丕卻斷然拒絕了劉曄聯蜀製吳的建議。他認為今日吳國謙卑地前來投降,如果再出兵攻打,將會使其他有心來歸的人不敢前來。

於是曹丕下令,派太常刑貞為使節,冊封孫權為吳王。劉曄又說:“不可以封孫權為王。先皇帝征伐天下,已經擁有全國領土的十分之八,威德震動天下,陛下接受漢朝皇帝的禪讓,真正做了皇帝,德行符合天地,聲名遠播四方。孫權雖有雄才大略,隻不過是漢朝的票騎將軍、南昌侯而已,官品很低,權勢卑下,其屬民都有畏懼我中原朝廷之心,很難強迫他們合謀共事。我們不得已接受他的歸降,可以晉封他將軍的稱號,封他為十萬戶侯,卻不能一下子封他為王。王和皇帝相比,隻相差一級,所使用的禮樂、服飾、車馬的等級也很混亂。

“孫權僅被封為侯,江南的士人,百姓和他便沒有君臣的名分。如果我們相信他的假投降,就大大晉封他,尊崇他的地位,給他加上王的稱號,使江南人和他確立群臣關係,這是為猛虎加上雙翼!孫權既然取得了吳王的地位,等迫使蜀軍退走之後,他會外表上遵守禮節,服從朝廷,使人們都知道這件事,實質上對朝廷無理,以激怒陛下;陛下如果發怒動火,出動大軍征伐他,他就不慌不忙地對他的百姓說:‘我們委身於中原朝廷,不吝惜珍貴寶物,按時貢獻禮物,不敢違背臣下對皇帝的禮節;但朝廷卻無緣無故地征討我們,一定要消滅我們的國家,俘虜我們的人民去作他們的奴仆和婢妾。’吳的民眾便會相信他的話,並對陛下的所為感到憤怒,君臣上下一心,戰鬥力就會增強十倍。”但是文帝仍然不聽,封孫權為吳王。

孫權的使者趙谘來到許都致謝,曹丕問:“吳王是什麽樣的君主?”

趙谘回答說:“是一位聰明仁智雄略俱備的主上。”

曹丕冷笑說:“你這樣褒獎他是不是太過分了?”

趙谘回答說:“我對將軍評價並無過譽之處。他能任用魯肅處理政事,這是他的聰明之處;能再重用呂蒙領兵作戰,這是他識人之處;活捉於禁而沒殺他,這是他的仁厚;取下荊州而不用武力,這是他的智巧;雄據三江虎視天下,這是他的雄猛;屈身於陛下,這是他的謀略。這些都說明他是一位雄略兼具的領導者。”

曹丕又說:“東吳有多少像你這樣的人才?”

趙谘說:“有過人聰明才智兼備謀略的人大約八九十。若像我如此平庸的泛泛之輩,則可用車載,難以勝數。”

曹丕感歎地說:“古人說:‘使之四方,不辱君命’,你可以當之無愧!”

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與孫權的交戰處於相持階段。

吳班、陳式二將率領著水軍在夷陳控製長江南北兩岸,劉備則在虢亭(宜都北三十裏,揚子江岸)派遣水軍順江而下,深入吳境。他命軍隊在沿江屯駐四十餘個軍營,軍營相連七百裏以抗敵。

部屬黃權上告劉備說:“吳人善於水戰,今以水軍順江而下,進易退難。小臣願意為陛下的先驅,陛下宜在後陣,以預防任何差錯。”

其他的官員也苦苦相勸,但是劉備不肯接受,他將軍隊分為兩路,命令黃權督統江北的大軍,以防止魏寇。劉備則親自率領江南諸軍,在沿江結營屯聚,以便趁機攻入吳國的中心地。

劉備還派遣侍中馬良前往拉攏武陵之五溪的少數民族,希望他們能助蜀去攻打吳的側腹。

當蜀兵屯駐在江岸時,吳將陸遜一直很沉得住氣,並警告部下不得隨便開戰,等他看到蜀兵日益懈怠時,他便聚集大小將士說:“我自從受命以來,還未曾開戰。今日觀看蜀兵,知其防備鬆懈,這正是我們下手的大好機會。我現在要采用火攻,但是這個計策一定瞞不過諸葛亮。可幸此刻他人不在這裏,遠水救不了近火,這正是上天賜予我們成功的機會。”

陸遜便派韓當引軍攻打江北岸,周泰引軍攻南岸。每人手上拿著一把茅草,裏麵暗藏硫黃焰硝,並且攜帶著武器,對蜀軍連結的四十餘個軍營發動總攻擊。蜀兵進退不得,一片慌亂,張南、馮習兩名大將戰死。前來支援的胡王沙摩柯也被殺死。

劉備率領殘兵避守夷陵馬鞍山,而陸遜仍然不斷地發動猛烈攻擊。

此時,漢軍的死傷人數已高達萬餘人,屍體堵塞了江水,而其他的殘兵剩將則紛紛投降。劉備退回秭歸縣,召集殘兵,前往白帝城避難,並將魚腹改名為永安。對這次大敗,他羞憤地說:“我竟然被陸遜這個無名小卒打敗,這莫非是天命!”

章武二年(222年)的這一次戰役,可說是劉備在晚年所遭受的最大一次敗績。劉備的聲勢從此便一蹶不振,而蜀漢也永久失去了荊州。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策裏建議要跨據荊州、益州,作為三分天下的基地。而今益州是得到了,但是荊州卻是兩度失守,這對諸葛亮是重大的打擊。對於蜀國來說,荊州的失守將意味著天下局勢的變化。

三國鼎立的局勢錯綜複雜。

孫權是江東的名門世族,他們世代在江南為官,與中原的政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他們偏安於一隅,極力鞏固自己在江東的力量,無論是與蜀還是與魏聯合,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勢力範圍。

蜀國先天條件不足,即使有奇才諸葛亮為之謀劃,可是劉備太重道義情感,一再錯失占據荊州的好機會,因此蜀國始終完成不了複興漢室的任務,這是諸葛亮也難以扭轉的。

魏國的實力是最雄厚的,加之統治者也算是有雄才大略,隻是缺少能夠為之謀的賢士,沒有正確的策略,一直隻占據天下一分。

雖然諸葛亮已經盡了全力去支持蜀漢,但是由於蜀漢先天條件的不足,終於無可避免地在三國中首先崩潰。

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寫了一首詩《蜀相》,將諸葛亮一生的功績與遺憾展現在我們的麵前: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