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淩天說著話,站起身朝帳外走去,上官靖和蘇世恩交換了一下眼神,慌忙跟上。

“陛下,肅王手握重兵,乃藩王之中對朝廷最具威脅的存在!如今天下,人心不穩,肅王帶兵前來,陛下可千萬要小心!”

趙淩天腳步一頓,笑著轉頭對那名禁軍探子問道:“肅王帶了多少人前來?”

“十萬之眾!”

趙淩天嘴角微微揚起,輕聲說道:“那朕就在大營之中等他!”

遠在七十裏外的肅王趙鈞崎已經讓身後大軍停了下來,臉上陰晴不定,目光遙望京城方向。

刀削斧鑿一般的臉頰,劍眉入鬢,目若朗星,趙鈞崎雖然年紀不算大,但在軍中威望甚高。

作為戍守邊塞手握重兵的藩王,趙鈞崎很狂,但他也有狂的資本。

西戎連年犯邊,但隻要遇到趙鈞崎,就從沒占到過便宜。

而且趙鈞崎自小在軍中磨煉,三十萬戍邊軍對他是言聽計從,佩服有加。

但這也助長了趙鈞崎的野心……

趙淩天登基三年,民不聊生,天災不斷,百姓早有怨言。

司馬川這種奸臣更是貪墨弄權,與黃邵裏應外合,逼趙淩天退位。

趙鈞崎收到消息後,當即整頓兵馬,帶著十萬大軍從涼州朝京城這邊趕。

但他可不是來護駕的!

在趙鈞崎看來,當今陛下沉溺酒色,輕信小人之言,忠臣良將多遭陷害,朝廷已無可用之人。

黃邵帶兵圍困京城,趙淩天退位幾乎是必然的。

作為手握重兵的藩王,他以清君側的名義前來,隻等禁軍與黃邵拚個兩敗俱傷,他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坐上皇位。

可趙鈞崎萬萬沒想到的是,叛軍來襲,陛下禦駕親征,竟然在短短的幾個時辰之內平息了叛亂。

趙鈞崎若是再帶兵入京,哪怕用鐵血手段逼趙淩天退位,那天下百姓也會戳他脊梁骨,將其視為亂臣賊子。

其他藩王更會立刻起兵,屆時武朝大亂,他可就成為千古罪人了。

“肅王,陛下有旨!”

就在趙鈞崎眉頭緊鎖,琢磨著該不該退兵的時候,十多匹快馬飛奔而來。

趙鈞崎眉角一挑,帶身後部將齊刷刷跪地。

“肅王至誠,跋涉千裏,帶兵護駕,朕心甚慰!著涼州戍邊軍隨肅王進京,不得有誤,欽此!”

一名禁軍跳下戰馬,來到趙鈞崎麵前高聲宣讀完聖旨,涼州那些戰將慢慢抬起頭,目光全集中在了趙鈞崎的身上。

“這是在試探我嗎?”趙鈞崎眼睛微微眯起,眸中閃爍著冷光。

讓自己帶著十萬戍邊軍進京,趙淩天是在賭,賭肅王有沒有野心,夠不夠聰明!

趙鈞崎深吸了口氣,雙手接過聖旨,微笑著說道:“先帝曾頒旨,藩王未得詔不可隨意回京,本王還帶了這麽多士卒,恐擾了百姓。”

“陛下既已平叛,本王也放心了!輕身入京即可,煩勞小兄弟前麵帶路!”

話音落下後,趙鈞崎轉頭點了幾名心腹,又朗聲對其餘部將說道:“全軍駐紮此地,不可擅動!”

黃邵叛軍的大營內,趙淩天雖然臉上始終洋溢著微笑,但心中卻有點忐忑。

他不知肅王趙鈞崎會不會帶兵入京,那道聖旨就是試探。

大半個時辰後,前方塵土飛揚,趙鈞崎帶著十多個人隨禁軍策馬而來。

趙淩天站在營門口朝他們後方掃了一眼,微微點頭道:“看來肅王的確是個聰明人,朕賭贏了!”

上官靖和蘇世恩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麵麵相覷,手握腰間戰刀,神色凝重的護在趙淩天身後。

可見他們對這位肅王也格外的忌憚……

“臣參拜陛下!”

趙鈞崎下馬後,快步來到趙淩天身前跪下,態度之恭敬,著實讓人有些意外。

“肅王快平身!”

趙淩天也往前走了兩步,親自將趙鈞崎攙了起來。

“本王得知反賊要兵圍京城,星夜兼程帶兵前來護駕,沒想到還是晚了一步,陛下恕罪!”

“肅王有心了,區區十萬反賊,朕已平叛,黃邵及麾下部將全部被斬。”

“陛下神勇!”趙鈞崎不痛不癢的拍了個馬屁,但對趙淩天的話卻嗤之以鼻。

兩人是堂兄弟,雖然見麵不多,但趙鈞崎對這位陛下也是知之甚深。

“肅王的十萬大軍呢?怎麽沒跟你一起前來啊?”趙淩天看似隨意的問道。

“大軍駐紮在七十裏外,我等藩王未得詔不可擅自回京,再擾了百姓,臣心不安。”

“也是!肅王不遠千裏奔赴京城,這次一定要多留一些日子啊!”

兩個人手牽著手走向軍帳,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們關係有多好,但上官靖和蘇世恩跟在後麵,可一直在提防著趙鈞崎。

“謝陛下隆恩,西戎常襲擾邊界重鎮,臣不可久留。”

來到軍帳內,兩人聊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話,趙淩天也問起了涼州的情況。

武朝北部有女真,西邊有戎族,常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

所以武朝建立初期,各大藩王就率兵鎮守邊境,以禦外敵。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戍邊藩王實力不斷壯大,漸漸有了跟朝廷抗衡的底氣。

尤其是這位肅王,手握三十萬兵馬,涼州被他經營的如鐵桶一般,朝廷又拿他沒辦法。

“西北大旱,南方水患,朕分心乏術!涼州重地多虧有肅王鎮守,朕心甚安啊!”

“陛下言重了,作為武朝藩王,戍守邊境,乃是我等本分!倒是陛下治國安民,比我們這些藩王肩上的擔子更重……”

“這貨也是個戲精啊!”趙淩天笑眯眯的點頭,心中卻對這位肅王豎起了大拇指。

“黃邵及麾下部將全部被誅,肅王隨朕回京吧!讓皇後做幾個拿手菜,多年未見,陪朕醉一場!”

“臣,遵命!”

留下數千將士清理戰場,趙淩天帶著肅王及禁軍朝京城趕去。

陛下平叛的消息已經傳遍了京城,百姓們奔走相告,喜不自勝。

等趙淩天帶人回到京城後,百姓夾道跪迎,山呼萬歲,兵部尚書李德帶領一眾大臣也都在跪在宮門口等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