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下隋鬱林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尹州總管府,管南尹、南晉、南簡、南方、白、藤、南容、越、繡九州。南尹州領鬱林、馬嶺、安城、鬱平、石南、桂平、嶺山、興德、潮水、懷澤十一縣。五年,以桂平屬燕州,嶺山屬南橫州。貞觀五年,以安城屬賓州。七年,罷都督府,九年,改南尹為貴州。天寶元年,改為懷澤郡。乾元元年,複為貴州也。舊領縣八,戶二萬八千九百三十,口三萬一千九百九十六。天寶後,領縣四,戶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至京師五千三百八十裏,至東都五千一百二十裏。東至繡州一百裏,南至鬱林州一百五十裏,西至橫州二百裏,北至象州三百裏,西南至賓州九十四裏,東北至潯州一百五十裏。
鬱平漢廣鬱縣地,屬鬱林郡。古西甌、駱越所居。後漢穀永為鬱林太守,降烏滸人十萬,開七縣,即此也,烏滸之俗: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食之,雲宜弟;娶妻美讓兄;相習以鼻飲。秦平天下,始招慰之,置桂林郡。漢改為鬱林郡。地在廣州西南安南府之地,邕州所管郡縣是也。隋分鬱平縣。鬱江,在州東也懷澤宋廢縣。武德四年又置潮水武德四年分鬱林置義山新置。
黨州下古西甌所居。秦置桂林郡,漢為鬱林郡。唐置黨州,失起置年月。
與平琴州同土俗。西至平琴治所二十二裏。天寶元年,以黨州為寧仁郡。乾元元年,複為黨州。建中二年二月,廢平琴州並入。領縣四,戶一千三百,口七千四百。至京師地理,與平琴州同。南至牢州一百裏,北至繡州五十裏,東南至容州一百五十裏,北接繡州界百餘裏也。
橫州下隋鬱林郡之寧浦縣。武德四年,置簡州,領寧浦、樂山、蒙澤、淳風、嶺山五縣。六年,改為南簡州。貞觀八年,改橫州。天寶元年,改為寧浦郡。
乾元元年,複為橫州也。舊領縣四,戶一千一百二十八,口一萬七百三十四。天寶領縣三,戶一千九百七十八,口八千三百四十二。至京師五千五百三十九裏,至東都四千七百五裏。南至欽州三百五十裏,西至巒州一百五十裏,北至貴州一百六十裏也。
寧浦州所治。漢廣鬱縣地,屬鬱林郡。吳分置寧浦郡,晉、宋、齊不改。
梁分置簡陽郡。隋平陳,郡並廢,置簡州,又改為緣州。煬帝廢州,置寧浦縣,鬱林郡。武德複置,改為橫州。
從化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武德四年,分寧浦置淳風縣。貞觀元年,改為從化也樂山漢高涼縣地,隋置樂山縣。
田州土地與邕州同,失廢置年月,疑是開元中置。天寶元年,改為橫山郡。
乾元元年複為田州。舊領縣五,戶四千一百六十八。舊圖無四至州郡及兩京道裏數。
都救惠佳武籠橫山如賴並與州同置也。
嚴州秦桂林郡地,後為獠所據。乾封元年,招致生獠,置嚴州及三縣。天寶元年,改為修德郡。乾元元年,複為嚴州。領縣三,戶一千八百五十九,口七千五十一。至京師五千三百二十七裏,至東都四千八百九十三裏。東北至柳州二百四十裏,東南接象州界,西北接澄州界也。
來賓州所治也。
循德歸化,與州同置。
山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龍池郡。乾元元年,複為山州。領縣二,戶一千三百二十。無四至及京洛裏數。
龍池州所治也盆山巒州秦桂林郡。唐置淳化,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永定縣。乾元元年,複為淳州。永貞元年,改為巒州也。領縣三,戶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三。
至京師五千三百裏,至東都四千九百裏。南至橫州一百四十裏,西至邕州三百裏,北至賓州二百五十五裏。
永定州所治也武羅靈竹二縣與州同置。
羅州隋高涼郡之石龍縣地。武德五年,於縣置羅州,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六年,移羅州於石城縣,於舊所置南石州,割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屬南石州。天寶元年,改羅州為招義郡。乾元元年,複為羅州。舊領縣五,戶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至京師六千五百二十二裏,至東都五千七百五裏。東至大海一百三十九裏,南至雷州二百五十裏,西至廉州二百五十裏,北至辯州一百五十裏,西南至零綠縣大海一百二十裏,西北至白州二百三十裏,東北至新州五十裏。
石城州所治。漢合浦郡地。宋將檀道濟於陵羅江口築石城,因置羅州,屬高涼郡。唐複置羅州於縣吳川隋縣招義武德五年析石龍縣置也南河武德五年析石龍縣置也。
潘州下隋合浦郡之定川縣。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領南昌、定川、陸川、思城、溫水、宕川六縣,治南昌縣。貞觀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為潘州,仍廢思城縣。天寶元年,改為南潘郡。乾元元年,複為潘州也。舊領縣五,戶一萬七百四十八。天寶後,領縣三,戶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至西京七千一百六十一裏,至東都六千三百八十九裏。至高州九十裏,南至大海五十六裏,至辯州一百二十裏,北至竇州一百五十一裏。
茂名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隋置定川縣。武德四年,平嶺表,於縣置南宕州,改為潘州,仍改縣茂名也南巴隋廢縣。武德五年置潘水以縣水為名。武德五年分置也。
容管十州在桂管西南容州下都督府隋合浦郡之北流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銅州,領北流、豪石、宕昌、渭龍、南流、陵城、普寧、新安八縣。貞觀元年,改為容州,以容山為名。十一年,省新安縣。開元中,升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普寧郡。乾元元年,複為容州都督府。仍舊置防禦、經略、招討等使,以刺史領之。刺史充經略軍使,管鎮兵一千一百人,衣糧稅本管自給。舊領縣七,戶八千八百九十。
天寶後,領縣五,戶四千九百七十,口一萬七千八十七。至京師五千九百一十裏,至東都五千四百八十五裏。東至藤州二百五十九裏,南至竇州二百裏,西至禺州十五裏,北至龔州二百裏,西至隋建縣一百九十裏,西北至黨州一百五十裏,東北接義州界。
北流州所治。漢合浦縣地,隋置北流縣。縣南三十裏,有兩石相對,其間闊三十步,俗號鬼門關。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於此,立碑石龜尚在。
昔時趨交趾,皆由此關。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諺曰:“鬼門關,十人九不還。”其土少鐵,以睟石燒為器,以烹魚鮭,北人名“五侯燋石。”一經火,久之不冷,即今之滑石也,亦名冷石普寧隋置陵城武德四年,析北流置渭龍武德四年,析普寧置欣道新置。
辯州下隋高涼郡之石龍縣。武德五年,置羅州,移治石城。於舊所置南石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貞觀九年,改南石州為辯州,省慈廉、羅肥二縣。天寶元年,改陵水郡。乾元元年複為辯州也。舊領縣四,戶一萬三百五十。天寶後,領縣三,戶四千八百五十八,口一萬六千二百九。至京師五千七百一十八裏,至東都五千三百七十裏。東至廣州一千一百四十四裏,南至羅州吳川縣界五十裏,南至白州博白縣二百三十裏,北至禺州三百八十二裏,南至潘州四十裏,西南至羅州一百五十裏,西北至白州三百裏。
石龍州所治。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秦象郡地。武德五年屬羅州,六年改屬辯州。
陵羅武德五年,置羅州。六年,改為南石州也龍化武德五年,分置也。
白州下隋合浦郡之合浦縣地。武德四年,置南州,領博白、朗平、周羅、龍豪、淳良、建寧六縣。六年,改為白州。貞觀十二年,省朗平、淳良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南昌郡。乾元元年,複為白州。舊領縣四,戶八千二百六。天寶領縣五,戶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至京師六千一百七十五裏,至東都五千九百一十九裏。東至辯州二百裏,南至羅州二百二十裏,西至州界朗平山八十裏,北至牢州一百裏,西南至廣州二百裏,東北至禺州二百裏。
博白州所治。漢合浦縣地,屬合浦郡。武德五年,析合浦縣置博白縣也建寧武德四年,析合浦縣置。貞觀十二年,省淳良並入周羅武德四年,析合浦置龍豪武德四年,析合浦置南昌隋縣。舊屬潘州,又來屬也。
牢州下本巴、蜀徼外蠻夷地,漢牂柯郡地。武德二年,置義州。五年,改為智州。貞觀十二年,改為牢州,以牢石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定川郡。乾元元年複為牢州也。舊領縣三,戶一千六百四十一,口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六。去京師與容州道裏同。東至容州一百二十五裏,南至白州一百裏,西至隋林州一百一十裏,北至黨州一百裏。
南流武德四年,析容州北流縣置,屬容州。貞觀十一年,改智州為牢州,以牢石為名。牢石高四十丈,周二十裏,在州界也。定川宕川貞觀十一年,分南流置也。
欽州下隋寧越郡。武德四年,平蕭銑,改為欽州總管府,管一州,領欽江、安京、南賓、遵化、內亭五縣。五年,置如和縣。其年,置玉州、南亭州,並隸欽府,以內亭、遵化二縣屬亭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二年,廢亭州,複以內亭、遵化並來屬。十年,省海平縣。天寶元年,改為寧越郡。乾元元年,複為欽州也。舊領縣七,戶一萬四千七十二,口一萬八千一百二十七。天寶領縣五,戶二千七百,口一萬一百四十六。至京師五千二百五十一裏。東至嚴州四百裏,南至大海二百五十裏,西至瀼州六百三十裏,至橫州三百五十裏,東南至廣州七百裏,西南至陸州六百裏,西至容州三百五十裏,東北至貴州四百裏。
欽江州所治。漢合浦縣地,宋分置寧壽郡及寧壽縣。梁置安州,隋改為欽州,仍改宋壽縣為欽江。煬帝改為寧越郡。皆治欽江也保京隋安京縣。至德二年,改為保京。縣北十裏安京山,下有如和山,似循州羅浮山形勢遵化隋舊置內亭隋縣。武德五年,於縣置南亭州。貞觀元年,州廢,複屬欽州也靈山已上縣,並漢合浦縣也。
禺州隋合浦郡之定川縣。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領南昌、定川、陸川、思城、溫水、宕川六縣,治南昌縣。貞觀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為潘州,仍廢思城。總章元年改為東峨州,移治峨石縣。二年,改為禺州。天寶元年改為溫水郡。乾元元年複為禺州。舊領縣五,戶一萬七百四十八。天寶領縣四,戶三千一百八十。至京師五千三百五裏,至東都五千裏。至義州一百九十裏,南至辯州三百裏,西至白州二百裏,北至容州一百一十裏。
峨石秦象郡地、晉南昌郡之邊邑,為禺州所治也溫水武德四年,析南昌置陸川隋廢縣。武德四年置扶桑武德四年置。
湯州下秦象郡地。唐置湯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溫泉郡。乾元元年複為湯州也。領縣三,無戶口及無兩京道裏、四至州府。
湯泉州所治也淥水羅韶與州同置。
瀼州下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遣欽州首領寧師京,尋劉方故道,行達交趾,開拓夷獠,置瀼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潭郡。乾元元年,複為瀼州。領縣四,戶一千六百六十六,無兩京地裏。東至欽州六百三十裏,北至容州二百八十二裏。在安南府之東北、鬱林之西南。
臨江州所治也波零鵠山弘遠與州同置。
岩州下土地與合浦郡同。唐置岩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安樂郡。
至德二年,改為常樂郡。乾元元年,複為岩州。領縣四,戶一千一百一十,無兩京道裏、四至州府也。
常樂本安樂縣。至德二年改,州所治思封高城石岩與州同置古州土地與瀼州同年置。天寶元年,改為樂古郡。乾元元年,複為古州。
安南府在邕管之西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為交州總管府,管交、峰、愛、仙、鳶、宋、慈、險、道、龍十州。其交州領交趾、懷德、南定、宋平四縣。六年,澄、慈、道、宋並加“南”字。七年,又置玉州,隸交府。貞觀元年,省南宋州以宋平縣,省隆州以陸平縣,省鳶州以朱鳶縣,省龍州以龍編縣,並隸交府。仍省懷德縣及南慈州。二年,廢玉州入欽州。六年,改南道州為仙州。十一年,廢仙州,以平道縣來屬。今督交、峰、愛、驩四州。調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大足元年四月,置武安州、南登州,並隸安南府。至德二年九月,改為鎮南都護府,後為安南府。刺史充都護,管兵四千二百。舊領縣八,戶一萬七千五百二十三,口八萬八千七百八十八。天寶領縣七,戶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九萬九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三裏,至東都七千二百二十五裏。
西至愛州界小黃江口,水路四百一十六裏,西南至長州界文陽縣靖江鎮一百五十裏,西北至峰州嘉寧縣論江口水路一百五十裏,東至朱鳶縣界小黃江口水路五百裏,北至朱鳶州阿勞江口水路五百四十九裏,北至武平縣界武定江二百五十二裏,東北至交趾縣界福生去十裏也。
宋平漢西扌卷音拳縣地,屬日南郡。自漢至晉猶為西扌卷縣。宋置宋平郡及宋平縣。隋平陳,置交州。煬帝改為交趾,刺史治龍編,交州都護製諸蠻。其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居大海中州上,相去或三五百裏,三五千裏,遠者二三萬裏。乘舶舉帆,道裏不可詳知。自漢武已來朝貢,必由交趾之道。武德四年於宋平置宋州,領宋平、弘教、南定三縣。五年,又分宋平置交趾、懷德二縣。自貞觀元年廢南宋州,以弘教、懷德、交趾三縣省入宋平縣,移交趾縣名於漢故交趾城置。以宋平、南定二縣屬交州。交趾漢交趾郡之羸二字並音來口反地。隋為交趾縣,取漢郡名。武德四年,置慈廉、烏延、武立三縣。六年,改為南慈州。貞觀初,州廢,並廢三縣,並入交趾朱鳶漢縣名,交趾郡。今縣,吳軍平縣地。舊置武平郡。龍編漢交趾郡守治羸。後漢周敞為交趾太守。乃移治龍編。言立城之始,有蛟龍盤編津之間,因為城名。武德四年於縣置龍州,領龍編、武寧、平樂三縣。貞觀初廢龍州,以武寧、平樂入龍編,割屬仙州。十年,廢仙州,以龍編屬交州也平道漢封溪縣地,南齊置昌國縣。《南越誌》:交趾之地,最為膏腴。舊有君長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後蜀王將兵三萬討雄王,滅之。蜀以其子為安陽王,治交趾。其國地,在今平道縣東。其城九重,周九裏,士庶蕃阜。尉佗在番禺,遣兵攻之。王有神弩,一發殺越軍萬人,趙佗乃與之和,仍以其子始為質。安陽王以媚珠妻之,子始得弩毀之。越兵至,乃殺安陽王,兼其地。武德四年於縣置道州,領平道、昌國、武平三縣。六年,改為南道州,又改為仙州。貞觀十年廢仙州,以昌國入平道,屬交州武平吳置武平郡。隋為縣。本漢封溪縣。後漢初,赩泠縣女子征側叛,攻陷交趾,馬援率師討之,三年方平。光武乃增置望海、封溪二縣,即此也。隋曰隆平。武德四年,改為武平太平武峨州下土地與交州同。置武峨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武峨郡。乾元元年,複為武峨州。領縣五,戶一千八百五十,無口。無兩京道裏及四至州府也。
武峨州所治也武緣武勞梁山皆與州同置也如馬粵州下土地與交州同。唐置粵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龍水郡。
乾元元年,複為粵州。領縣四,無戶口數,亦無兩京道裏及四至州府也。
龍水州所治也。崖山、東璽、天河皆與州同置。
芝州下土地與交州同。唐置芝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忻城郡。
乾元元年,複為芝州。領縣一。
忻城州所治。無戶口及兩京道裏、四至州府。最遠惡處。
愛州隋九真郡。武德五年,置愛州,領九真、鬆源、楊山、安順四縣。又於州界分置積、順、安、永、胥、前真、山七州。改永州為都州。九年,改積州為南陵州。貞觀初,廢都州入前真州。其年,廢前真、胥二州入南陵州。又廢安州以隆安縣,廢山州以建初縣,並屬州。又廢楊山、安順二縣入九真縣。改南陵州複為真州。八年,廢建初入隆安。九年,廢鬆源入九真。十年,廢真州,以胥浦、軍安、日南、移風四縣屬愛州。天寶元年,改為九真郡。乾元元年,複為愛州。九真南與日南接界,西接牂柯界,北與巴蜀接,東北與鬱林州接,山險溪洞所居。舊領縣七,戶九千八十,口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寶領縣六,戶一萬四千七百。至京師八千八百裏,至東都八千一百裏。在交州西,不詳道裏遠近。其南即驩州界。
九真漢武帝開置九真郡,治於胥浦縣。領居風、都龐、餘發、鹹驩、無切、無編等七縣。今九真縣,即漢居風縣地。吳改為移風。隋改為九真,州所治。自漢至南齊為九真郡。梁置愛州,隋為九真郡安順隋舊武德三年,置順州,又分置東河、建昌、邊河,並屬順州。州廢,及三縣皆並入安順,屬愛州也崇平隋隆安縣。武德五年,於縣置安州及山州,又分隆安立教山、建道、都握三縣,並屬安州,領四縣。又置岡山、真潤、古安、西安、建初五縣,屬山州。貞觀元年,廢安州及三縣,又廢山州及五縣,以隆安隸愛州。先天元年,改為崇安。至德二年,改為崇平軍寧隋軍安縣。武德五年,於縣界置永州。七年,改為都州。貞觀元年,改為前真州。十年,改屬愛州。至德二年,改為軍寧日南漢居風地。縣界有居風山,上有風門,常有風。其山出金牛,往往夜見,照耀十裏。時鬥,則海水沸溢,有霹靂,人家牛皆怖,號曰“神牛”。隋為日南縣無編漢舊縣,屬九真郡。又有漢西於縣,故城在今縣東所置也。福祿州下土俗同九真郡之地,後為生獠所據。龍朔三年,智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樓等七千餘落。總章二年,置福祿州以處之。天寶元年,改為福祿郡。至德二年,改為唐林郡。乾元元年,複為福祿州。領縣二,無戶口及兩京道裏、四至州郡。
柔遠州所治。與州同置。本名安遠,至德二年,改為柔遠也唐林長州土俗與九真同。唐置長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文陽郡。乾元元年,複為長州。領縣四,戶六百四十八,無口及兩京道裏、四至州府也。
文陽銅蔡長山其常皆與州同置。
驩州陳日南郡。武德五年,置南德州總管府,領德、明、智、驩、林、源、景、海八州。南德州領六縣。八年,改為德州。貞觀初,改為驩州,以舊驩州為演州。二年,置驩州都督府,領驩、演、明、智、林、源、景、海八州。十二年,廢明、源、海三州。天寶元年,改為日南郡。乾元元年,複為驩州也。舊領縣六,戶六千五百七十九,口一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天寶領縣四,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八百一十八。至京師陸路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二裏,水路一萬七千裏,至東都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五裏,水路一萬六千二百二十裏。東至大海一百五十裏,南至林州一百五十裏,西至環王國界八百裏,北至愛州界六百三裏,南至盡當郡界四百裏,西北到靈跋江四百七十裏,東北至辯州五百二裏。
九德州所治。古越裳氏國,秦開百越,此為象郡。漢武元鼎六年開交趾已南,置南郡,治於朱吾,領比景、盧容、西扌卷、象林五縣。吳分日南置九德郡,晉、宋、齊因之。隋改為驩州,廢九德郡為縣,今治也。後漢遣馬援討林邑蠻,援自交趾循海隅,開側道以避海,從**昌縣南至九真郡,自九真至其國,開陸路,至日南郡,又行四百餘裏,至林邑國。又南行二千餘裏,有西屠夷國,鑄二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夷分境,以紀漢德之盛。其時,以不能還者數十人,留於其銅柱之下。至隋乃有三百餘家,南蠻呼為“馬留人”。其水路,自安南府南海行三千餘裏至林邑,計交趾至銅柱五千裏。
浦陽晉置懷驩隋為鹹驩縣,屬九真郡。武德五年,於縣置驩州,領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縣,治安人。貞觀九年,改為演州。十三年,省相景縣入扶演。十六年,廢演州。其所管四縣,廢入鹹驩。後改為懷驩越裳吳置。武德五年,於縣置明州,析置萬安、明弘、明定三縣隸之。又分日南郡文穀、金寧二縣置智州,領文穀、新鎮、闍員、金寧四縣。貞觀十三年,廢明州,越裳屬智州。後又廢智州,以越裳屬驩州。
林州隋林邑郡。貞觀九年,綏懷林邑置林州,寄治於驩州南界,今廢無名,領縣三,無戶口。去京師一萬二千裏。
林邑州所治。漢武帝開百越,於交趾郡南三千裏置日南郡,領縣四,治於朱吾。其林邑,即日南郡之象林縣。縣在南,故曰日南,郡南界四百裏。後漢時,中原喪亂,象林縣人區連殺縣令,自稱林邑王。後有範熊者,代區連,相傳累世,遂為林邑國。其地皆開北戶以向日。晉武時,範氏入貢。東晉末,範攻陷日南郡,告交州刺史朱蕃,求以日南郡北界橫山為界。其後,又陷九真郡。自是,屢寇交趾南界。至貞觀中,其主修職貢,乃於驩州南僑置林邑郡以羈縻之,非正林邑國金龍隋文帝時,遣大將劉方率兵萬人,自交趾南伐林邑國,敗之。其王梵誌遁走,方收其廟主一十八人,皆鑄金為之。方盡虜其人,空其地,乃班師。因方得其龍,乃為縣名海界三縣並貞觀九年置。
景州隋北景郡。貞觀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為景州。
後亦廢,無其名。領縣三,無戶口。至京師一萬一千五百裏。
北景漢縣名,屬日南郡,在安南府南三千裏。北景在南。晉將灌邃攻林邑王範佛,破其國,遂於其國五月五日立表,北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已南,皆北戶以向日也。“北”字或單為“匕”由文貞觀二年置也朱吾漢日南郡所治之縣也。前誌曰:“朱吾人不粒食,依魚資魚為生。”
記雲:“朱吾,在日南郡,此僑立名也。”
峰州下隋交趾郡之嘉寧縣。武德四年,置峰州,領嘉寧、新昌、安仁、竹輅、石堤、封溪六縣。貞觀元年,廢石堤、封溪入嘉寧,竹輅入新昌。天寶元年,改為承化郡。乾元元年,複為峰州也。舊領縣三,戶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六千四百三十五。天寶領縣五,戶一千九百二十。州在安南府西北,至京師七千七百一十裏。
嘉寧州所治。漢赩泠縣地,屬交趾郡。古文朗夷之地。秦屬象郡。吳分交趾置新興郡。晉改為新昌。宋、齊因之,改為興州。隋初改為峰州。煬帝廢,並入交趾。武德複置峰州也承化新昌嵩山珠綠嵩山珠綠新置。
陸州隋寧越郡之玉山縣。武德五年,置玉山州,領安海、海平二縣。貞觀二年,廢玉山州。上元二年,複置,改為陸州,以州界山為名。天寶元年,改為玉山郡。乾元元年,複為陸州。領縣三,戶四百九十四,口二千六百七十四。至京師七千二十六裏,至東都七千裏。東至廉州界三百裏,南至大海,北至思州七百六十二裏,東南際大海,西南至當州寧海二百四十裏也。
烏雷州所治也華清舊玉山縣,天寶年改寧海舊安海縣。至德二年改為寧海縣也。
廉州下隋合浦郡。武德五年,置越州,領合浦、安昌、高城、大廉、大都五縣。貞觀六年,置珠池。其年,改大都屬白州。八年,改越州為廉州。十年,廢薑州,以封山、東羅、蔡龍三縣來屬。十二年,廢安昌、珠池二縣入合浦,廢高城入蔡龍。天寶元年,改為合浦郡。乾元元年,複為廉州。舊領縣五,戶一千五百二十二。天寶,戶三千三十二,口一萬三千二十九。至京師六千五百四十七裏,至東都五千八百三十六裏。東至白州二百裏,南至羅州三百五十裏,西北至安南府一千裏,北至欽州七百裏。
合浦漢縣,屬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吳改為珠官。宋分置臨漳郡及越州,領郡三,治於此。時西江都護陳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鑿山為城,以威俚、獠。
隋改為祿州。及為合州,又改為合浦。唐置廉州。大海,在西南一百六十裏,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雲合浦也。州界有瘴江,名合浦江也封山隋縣。武德五年,置薑州,領封山、東羅、蔡龍三縣。貞觀十年,廢州,以三縣入廉州蔡龍武德五年,分置也大廉武德五年置。四縣皆漢合浦縣地。
雷州下隋合浦郡之海康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合州,領海康、隋康、鐵杷、椹川四縣。貞觀元年,改為東合州。二年,改隋康為徐聞縣。八年,改東合州為雷州。天寶元年,改為海康郡。乾元元年,複為雷州也。舊領縣四,戶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寶領縣三,戶四千三百二十,口二萬五百七十二。至京師六千五百一十二裏,至東都五千九百三十一裏。東至大海二十裏,西至大海一百裏,東南至大海十五裏,西南至大海一百裏,隔海至崖州四百三十裏,東北及西北與羅州接界。
海康漢徐聞縣地,屬合浦郡。秦象郡地。梁分置南合州,隋去“南”字,煬帝廢合州,置海康縣遂溪舊齊鐵杷、椹川二縣,後廢,改為遂溪也徐聞漢縣名。隋置隋康縣。貞觀二年,改為徐聞。《漢誌》曰合浦郡徐聞南入海,達珠崖郡,即此縣。
籠州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遣龔州大同縣人龔固興招慰生蠻。置籠州。
天寶元年,改為扶南郡。乾元元年,複為籠州。領縣七,戶三千六百六十七。無四至州縣、兩京道裏。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島中,去日南郡約七千裏,在林邑國西三千裏,其王,貞觀中遣使朝貢,故立籠州招置之。遙取其名,非正扶南國也。
武勒州所治武禮羅龍扶南龍賴武觀武江皆與州同置。
環州下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開拓生蠻,置環州,以環國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正平郡。乾元元年,複為環州。領縣八,無戶口及兩京道裏、並四至州府。
正平州所治福零龍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與州同置。
德化州永泰二年四月,於安南府西界、牂柯南界置。領縣二。
德化、歸義與州同置。
郎茫州永泰二年四月,於安南府西界置,領縣二。
龍然福守與州同置。
崖州下隋珠崖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崖州,領舍城、平昌、澄邁、顏羅、臨機五縣。貞觀元年置都督府,督崖、儋、振三州。其年,改顏羅為顏城,平昌為文昌。三年,割儋州屬廣府。五年,又置瓊州。十三年,廢瓊州,以臨機、容瓊、萬安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珠崖郡。乾元元年複為崖州,在廣府東南。舊領縣七,戶六千六百四十六。天寶,戶十一鄉。至京師七千四百六十裏,至東都六千三百裏,廣府東南二千餘裏。雷州徐聞縣南舟行,渡大海,四百三十裏達崖州。漢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聞南入海,得大洲,東西南北方一千裏,略以為珠崖、儋耳二郡。民以布如單被,穿中從頭穿之。民種禾稻、紵麻,女子蠶織。
無馬與虎,有牛、羊、豕、雞、犬。兵則矛、盾、木弓、竹矢、骨鏃。郡縣吏卒,多侵淩之,故率數歲一反。昭帝省儋耳,並珠崖。元帝用賈捐之之言,乃棄之。
唐武德初,複析珠崖郡置崖、儋、瓊、振、萬安五州,於崖州同置都督府領之。
後廢都督,隸廣州經略使。後又改隸安南都護府也。
舍城州所治。隋舊縣。其崖、儋、振、瓊、萬安五州,都在海中洲之上,方千裏,四麵抵海。北渡海,揚帆一日一夜,至雷州也澄邁隋縣文昌武德五年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文昌。
儋州下隋儋耳郡。武德五年置儋州,領義倫、昌化、感恩、富羅四縣。貞觀元年,分昌化置普安。天寶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複為儋州也。舊領縣五,戶三千九百五十六。天寶,戶三千三百九。至京師七千四百四十二裏。與崖州同在海中洲上,東至振州四百裏。
義倫本漢儋耳郡城,即此縣。隋為義倫縣,州所治也昌化隋縣感恩洛場新置富羅隋之毗善縣。武德五年,改置。
瓊州本隋珠崖郡之瓊山縣。貞觀五年,置瓊州,領瓊山、萬安二縣。其年,又割崖州臨機來屬。十三年,廢瓊州,以屬崖州。尋複置瓊州,領瓊山、容瓊、曾口、樂會、顏羅五縣。天寶元年,改為瓊山郡。乾元元年,複為瓊州。貞觀五年十月,嶺南節度使李複奏曰:“瓊州本隸廣府管內,乾封年,山洞草賊反叛,遂茲淪陷,至今一百餘年。臣令判官薑孟京、崖州刺史張少逸,並力討除,今已收複舊城,且令降人權立城相保,以瓊州控壓賊洞,請升為下都督府,加瓊、崖、振、儋、萬安等五州招討遊弈使。其崖州都督請停。”從之。領縣五,戶六百四十九。兩京與崖州道裏相類。西南至振州四百五十裏,與崖州同在大海中也。
瓊山州所治。貞元七年十一月省容瓊縣並入。臨高本屬崖州,貞元七年割屬瓊州。曾口樂會顏羅後漸析置。
振州隋臨振郡。武德五年置振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振郡。乾元元年,複為振州也。領縣四,戶八百一十九,口二千八百二十一。至京師八千六百六裏,至東都七千七百九十七裏。東至萬安州陵水縣一百六十裏,南至大海,西北至儋州四百二十裏,北至瓊州四百五十裏,東南至大海二十七裏,西南至大海千裏,西北至延德縣九十裏,與崖州同在大海洲中。
寧遠州所治。隋舊延德隋縣吉陽貞觀二年,分延德置臨川隋縣落屯新置。
萬安州與崖、儋同在大海洲中。唐置萬安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萬安郡。至德二年改為萬全郡。乾元元年複為萬安州。領縣四,無戶口。西接振州界。兩京道裏,與振州相類也。
萬安州所治。至德二年,改為萬全,後複置陵水富雲博遼與州同置。
赤土國州南渡海,便風十四日,至雞籠島,即至其國。亦海中之一洲。
丹丹國振州東南海中之一洲,舟行十日至。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