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又省勤州。貞觀改中都督府,省威、齊、宋、洭、四州,仍以廢洭州之湞陽、浛洭二縣來屬。改東衡為韶州,仍以南康州及崖州都督,並隸廣州。
二年,省循州都督,以循、潮二州隸廣府。八年,改建州為藥川、南綏州為湞州、南會州為竇州。十二年,改南康州。十三年,省湞州,以四會、化蒙、懷集、洊安四縣來屬。省岡州,以義寧、新會二縣並屬廣州。其年,又以義寧、新會二縣立岡州。今督廣、韶、端、康、封、岡、新、藥、瀧、竇、義、雷、循、潮十四州。永徽後,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天寶元年,改為南海郡。乾元元年,複為廣州。州內有經略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其衣糧輕稅,本道自給。廣州刺史,充嶺南五府經略使。舊領縣十,戶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三,口五萬九千一百一十四。天寶領縣十三,戶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南五千四百四十七裏,至東都四千九百裏。
南海五嶺之南,漲海之北,三代已前,是為荒服。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謫戍守之。秦亡,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南海龍川令趙佗,付以尉事。佗乃聚兵守五嶺,擊並桂林、象郡,自稱南越武王。子孫相傳五代九十三年。漢武帝命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兵逾嶺南,滅之。其地立九郡,曰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後漢廢珠崖、儋耳入合浦郡。交州刺史領七郡而已。今南海縣即漢番禺縣,南海郡。
隋分番禺置南海縣。番山,在州東三百步。禺山,在北一裏。貪泉,州西三十裏。
越王井,州北四裏。番禺漢縣名,秦屬南海郡。後漢置交州,領郡七。吳置廣州。皆治番禺也增城後漢番禺縣地。吳於縣置東宮。有增江四會漢縣,屬南海。武德五年,於縣治北置南綏州,領四會、化蒙、新招、化穆、化注五縣。貞觀元年,省新招、化注二縣,以廢威州之懷集、廢齊州之洊安二縣來屬。八年,改為湞州。十三年,省州及化穆縣,以四會、化蒙、懷集、洊安四縣屬廣州也化蒙隋縣。武德五年,屬南綏州。貞觀元年,省化注入。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改屬廣州懷集晉懷化縣,隋為懷集。武德五年,於縣置威州,領興平、懷集、霍清、威成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懷集屬南綏,省興平、霍清、威成三縣。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屬廣州東莞隋寶安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東莞。郡,於嶺外其為名也清遠隋縣。武德六年,廢政賓縣並入,所治也洊水漢封陽縣,屬蒼梧郡。南齊改為洊安。武德四年,於縣置齊州,領洊安、宣樂、宋昌三縣。貞觀元年,省齊州及宣樂、宋宣二縣,以洊安屬綏州。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湞州廢,屬賓州。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洊水也湞陽漢縣,屬桂陽郡。隋為真陽。五年,屬洭州。貞觀初,州廢,改真陽湞陽,屬廣州。湞山,在縣北三十裏。
韶州隋南海郡之曲江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番州,領曲江、始興、樂昌、臨瀧、良化五縣。貞觀元年,改為韶州,仍割洭州之翁源來屬。八年,廢臨瀧、良化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始興郡。乾元元年,複為韶州。舊領縣四,戶六千九百六十,口四萬四百一十六。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一千,口十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八。南至廣州八百裏,西至郴州五百裏,東南至虔州七百裏。至京師四千九百三十二裏,至東都四千一百四十二裏。
曲江漢縣,屬桂陽郡。在曲江川,州所治也始興漢南野縣地,屬豫章郡。孫皓分南康郡之南鄉,始興縣置。縣界東嶠,一名大庾嶺,南越之北塞。漢討南越時,有將軍姓庾,城於此。五嶺之最東,故曰東嶠也樂昌隋置翁源翁水在縣界。隋縣。武德五年,置洭州。貞觀初廢,以屬韶州仁化湞昌已上二縣,天寶後新置。
循州隋龍川郡。武德五年,改為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領歸善、河源、博羅、興寧、海豐、羅陽。省龍川入歸善、石城入河源、齊昌入興寧。貞觀二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海豐郡。乾元元年,複為循州。舊領縣五,戶六千八百九十一,口三萬六千四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六,戶九千五百二十五,無口數。南至廣州四百裏,東至潮州五百一十七裏,北至虔州隔山嶺一千六百五十裏。至東都四千八百裏。
歸善秦、漢龍川縣地,屬南海郡。宋置歸善縣,縣界羅浮山。貞觀元年,省龍川縣並入。博羅漢舊縣,屬南海郡也。河源隋縣。循江,一名河源水,自虔州雩都縣流入。龍川,在河源縣,雲有龍穿地而出,即水流,漢因置龍川縣。
貞觀元年,省石城並入。海豐宋縣,屬東莞郡。南海在海豐縣南五十裏,即漲海,渺漫無際。武德五年,分置陸安縣。貞觀初並入也。興寧漢龍川縣地。貞觀元年省齊昌並入。雷鄉新置。
岡州隋南海郡之新會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岡州,領新會、封平、義寧三縣。貞觀五年,州廢,以新會、義寧屬廣州,省封平、封樂二縣。其年,又立岡州,割廣州之新會、義寧來屬。又立封樂縣。天寶元年改為義寧郡。乾元元年,複為岡州也。舊領縣二,戶二千三百五十八,口八千六百六十二。天寶,戶五千六百五十,無口數。在京師西南六千三百五裏。
新會漢南海縣地。晉置新會郡。改置封州,又改為允州,又改為岡州。隋末廢,並入廣州。武德四年,複為岡州。舊治盆源城。貞觀十三年,廢岡州,縣屬廣州。其年,複置州於今治也義寧漢番禺縣地。宋置義寧縣,屬新會郡。
賀州隋蒼梧郡之臨賀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賀州。天寶元年,改為臨賀郡。乾元元年,複為賀州也。舊領縣五,戶六千七百一十三,口一萬八千六百二十八。天寶領縣六,戶四千五百,無口數。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三十裏,至東都三千五百七十二裏。東南至廣州八百七十六裏,東至連州二百六十裏,南至封州三百六十六裏,北至道州四百裏,北至富州三百二十裏,西南至梧州四百二十二裏也。
臨賀州所治。漢縣,屬蒼梧郡。臨、賀水。吳置臨賀郡。宋改為臨慶國,齊複為臨賀郡。隋置賀州,隋末廢為縣。武德四年,複置賀州桂嶺漢臨賀縣地,隋舊也馮乘漢縣,屬蒼梧郡。有荔平關封陽漢縣,屬蒼梧郡富川漢富川縣。天寶改為富水,後複為富川也**山新置。
端州隋信安郡。武德元年,置端州,領高要、樂城、銅陵、平興、博林五縣。其年,以樂城屬康州,銅陵屬春州。七年,置清泰縣。貞觀十三年,省博林、清泰二縣。天寶元年,為高要郡。乾元元年,複為端州。舊領縣二,戶四千四百九十一,口二萬四千三百三。天寶,戶九千五百,口二萬一千一百二十。東至廣州二百四十裏,南至新州一百四十裏,西至康州一百六裏。至京師四千九百三十五裏,至東都四千七百裏。
高要州所治。漢縣,屬蒼梧郡。宋、齊屬南海郡。陳置高要郡,隋置端州。
縣北五裏有石室山。縣西有鵠奔亭,即漢交州刺史行部到鵠亭,夜,女子鬼訴冤之亭平興漢高要縣地,隋分置。武德七年,分置清泰縣。貞觀十三年,省清泰並入。
新州隋信安郡之新興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新州。天寶元年,改為新興郡。乾元元年,複為新州。舊領縣四,戶七千三百八十八,口三萬五千二十五。
天寶領縣三,戶九千五百。東至廣州義寧縣四十一裏,北至端州一百四十裏,西北至康州二百七十裏,西南至勤州一百七十裏。至京師五千五十二裏,至東都五千裏。
新興漢臨允縣,屬合浦郡。晉置新寧郡,梁置新州索盧武德四年,析新興縣置永順新置。
康州隋信安郡之端溪縣。武德四年,置康州都督府,督端、康、封、新、宋、瀧等州。九年,廢都督府及康州。貞觀元年,又置南康州。十一年廢,十二年又置康州。天寶元年,改為晉康郡。乾元元年,複為康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一百二十四,口一萬三千五百四。天寶,戶一萬五百一十,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九。東北至廣州三百四十裏,西南至梧州二百八十四裏,東至端州一百六十裏,南至瀧州二百三十裏,西至封州一百三十裏,南至新州二百七十裏。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裏,至東都五千一百五十裏。
端溪漢縣,屬蒼梧郡。晉於縣分置晉康郡。隋廢郡,並入信安郡。武德複置康州。縣界有端山,山下有溪也晉康隋安遂縣。至德二年,改為晉康縣悅城隋樂城縣。武德五年,屬端州。又割屬康州,改為悅城都城漢端溪縣。東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溫嫗養龍之溪也。
封州下隋蒼梧郡之封川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封州。天寶元年,改為臨封郡。乾元元年,複為封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五百五十五,口一萬三千四百七十七。天寶領縣二,戶三千九百,口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七。東北至廣州九十五裏,西北至梧州五十五裏,東至康州一百三十裏,北至賀州三百六十六裏。至京師水陸四千五百一十裏也。
封川州所治。漢廣信縣地,屬蒼梧郡。在封水之陽。梁置梁信郡。隋平陳,改為成州,又改為封州。隋末,州廢為封川縣,屬蒼梧郡。武德初,置封州。
隋移州於封川口,即今縣治也開建漢封陽縣地,屬蒼梧郡,隋舊也。
瀧州隋永熙郡之瀧水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瀧州。天寶元年,改為開陽郡。乾元元年,複為瀧州。舊領縣四,戶三千六百二十七,口九千四百三十九。
天寶領縣五。
瀧水州所治。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郡。晉分端溪立龍鄉,即今州治。梁分廣熙郡置建州,又分建州之雙頭洞立雙州。隋改龍鄉為平原縣,又改為瀧水開陽隋廢縣。武德四年,分瀧水置永寧武德四年,於安遂縣置藥州,領安遂、永寧、安南、永業四縣。貞觀中,廢藥州,以永寧屬瀧州。本隋永熙縣,武德五年,改為永寧縣鎮南隋安南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鎮南建水新置。
恩州隋高涼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羅、辯、雷、崖、儋、新八州。七年,割崖、儋、雷、新屬廣州。貞觀二十三年,廢高州都督府,置恩州。天寶元年,改為恩平郡。乾元元年,複為恩州,內有清海軍,管戍兵三千人也。領縣三,戶九千,無口數。至京師東南六千五百裏。西北六十裏接廣州界。
恩平州所治。漢合浦郡也,隋置海安縣。武德五年,改為齊安。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恩平也杜陵隋杜原縣。武德五年,改為杜陵也陽江隋舊置也。
春州隋高涼郡之陽春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春州。天寶元年,改為南陵郡。乾元元年,複為春州。舊領一,戶五千七百一十四,口二萬一千六十一。天寶領縣二,戶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至京師東南六千四百四十八裏。東至廣州六百四十二裏,南至恩州九十三裏,西至高州三百三十裏,東北至新州二百六十裏,西北至瀧州界也。
陽春州所治。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至隋不改也羅水天寶後置。
高州隋高涼郡。舊治高涼縣,後改為西平縣。貞觀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縣。天寶元年,改為高涼郡。乾元元年,複為高州。領縣三,戶一萬二千四百。西北至竇州九十二裏,北至瀧州界三百五十裏,西南至潘州九十裏,東至春州三百三十裏。至京師六千二百六十二裏,至東都五千五百二十裏。
良德漢合浦縣地,屬合浦郡。吳置高涼郡,宋、齊不改電白梁置電白郡,隋改為縣也保定舊保安縣。至德二年,改為保定。
藤州下隋永平郡。武德四年,置藤州,領永平、猛陵、安基、武林、隋建、陽安、普寧、戎城、寧人、淳人、大賓、賀川十二縣。貞觀七年,以武林屬龔州、安普屬燕州、普寧屬容州。八年,以猛陵屬梧州。十二年,以隋建屬龔州。天寶元年,改為感義郡。乾元元年,複為藤州也。舊領縣六,戶九千二百三十六,口一萬三百七十二。天寶領縣三,戶三千九百八十。至京師五千五百九十六裏,至東都五千二百裏。南至義州二百裏,西至龔州一百四十九裏,北至梧州九十七裏。
鐔津漢猛陵縣,屬蒼梧郡。晉置永平郡。隋置藤州及鐔津。
感義義昌本安昌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義昌。
義州下隋永熙郡之永業縣。武德五年,置南義州及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所領縣入南建州。二年,複置義州,還以故縣來屬。五年,廢義州,縣屬南建州。六年,複置義州。又改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連城郡。乾元元年,複為義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二百二十五,無口。天寶領縣三,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裏,至東都四六百九十裏,東至梧州隔鄣嶺一百七十裏,北至藤州二百裏,西至容州九十裏,東南至竇州一百七十二裏,東北至瀧州二百七裏。
嶺溪州所治。漢猛城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龍城縣,置南義州。貞觀初廢,二年複置義州,領龍城、安義、連城、義城四縣。至德中,改安義為永業,龍城為嶺溪永業舊安義縣,至德年改連城武德五年,分瀧州之正義縣置。
竇州下隋永熙郡懷德縣。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並屬瀧州。二年,獠平,複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五年複廢,縣隸瀧州。六年複置,以故縣來屬。其年,改南扶為竇州。天寶元年,改為懷德郡。乾元元年,複為竇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戶一千一十九。至京師水陸六千一百二裏,至東都水陸五千四百裏。西至容州二百裏,東至瀧州一百八十裏,南至潘州一百五十裏,東南至高州九十二裏,北至義州二百三十裏,西南至禺州一百九十裏。
信義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隋為懷德縣。武德四年,析懷德縣置信義縣,仍置南扶州。貞觀中,改為寶州,取州界有羅竇洞為名也懷德本屬瀧州,後來屬也潭峨武德四年,分信義縣置也特亮武德四年,分信義置也。
勤州隋信安郡之高梁縣地。武德四年,置勤州,隸南康州總管。九年,改隸廣州,其年廢,縣屬春州。後置勤州,以銅陵來屬。仍析置富林縣。領縣三,戶六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至京師五千三百九十裏,至東都五千裏。東至新州一百七十裏,西至瀧州二百六十裏,南至廣州六百三十五裏,西北至康州二百七十三裏。
富林州所治,析銅陵置銅陵漢臨允縣地,屬合浦郡。宋立瀧潭縣。隋改為銅陵,以界內有銅山也。
桂管十五州在廣州西。
桂州下都督府隋始安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桂州總管府,管桂、象、靜、融、賀、樂、荔、南昆、龍九州,並定州一總管。其桂州領始安、福祿、純化、興安、臨源、永福、陽朔、歸義、宣風、象十縣。尋改定州為南尹州。其年,又置欽州總管,隸桂府。五年,置南恭、燕、梧三州,隸桂府。九年,置晏州,隸桂府。貞觀元年,以欽、玉、南亭三州隸桂府。二年,省玉州、南亭州。五年,置賓州,隸桂府。六年,又以尹、藤、越、白、相、繡、鬱、薑、南宕、南方、南簡、南晉十二州隸桂府。其年,置龔州都督,亦隸桂府。其年,廢龍、鬱二州。
八年,改越州為廉州,南簡為橫州,南方為澄州,南宕為潘州,南晉為邕州,尹州為貴州,靜州為富州,樂州為昭州,南昆為柳州,銅州為容州。廢福祿、歸義二縣。十年,廢薑州。十二年,廢晏州,以建陵縣來屬。廢荔州,以荔浦、崇仁二縣來屬。省宣風縣。今督桂、昭、賀、富、梧、藤、容、潘、白、廉、繡、欽、橫、邕、融、柳、貴十七州。天寶元年,改為始安郡,依舊都督府。至德二年九月,改為建陵郡。乾元元年,複為桂州,刺史充經略軍使,管戍兵千人,衣糧稅本管自給也。舊領縣十,戶三萬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五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天寶領戶一萬七千五百,口七萬一千一十八。至京師水陸路四千七百六十裏,至東都水陸路四千四十裏。東至道州五百裏,西至容州四百九十三裏,南至昭州二百一十裏,北至邵州六百八十五裏,東南至賀州五百三十裏,西南至柳州八百裏,東北至永州五百五十裏。
臨桂州所治。漢始安縣地,屬零陵郡。吳分置始安郡,宋改為始建國,南齊始安郡,梁置桂州。隋末,複為始安郡。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也理定漢始安縣。隋分置興安,近改為理定靈川武德四年,分始安置陽朔隋舊。貞觀元年,廢歸義縣並入荔浦漢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荔浦、建陵、隋化、崇仁、純義。五年,以隋化屬南恭州。貞觀元年,以建陵屬晏州。十三年,廢荔州,以荔浦、崇仁屬桂州,純義屬蒙州也豐水舊永豐縣。元和初,改為豐水縣修仁隋置建陵縣。貞觀元年,於縣置晏州,領武龍、建陵二縣。十二年,廢晏州及武龍縣,以建陵屬桂州。長慶元年,改為修仁縣恭化武德四年,分始安置純化縣。元和初,改為恭化也永福武德四年,分始安置臨源武德四年,分始安置全義新置。
昭州隋始安郡之平樂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樂州,領平樂、永豐、恭城、沙亭四縣,貞觀七年,省沙亭縣。八年,改為昭州,以昭岡潭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平樂郡。乾元元年,複為昭州也。舊領縣三,戶四千九百一十八,口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一。天寶,戶三千五百。至京師四千四百三十六裏,至東都四千二百一十九裏。西至桂州二百二十裏,東北至道州四百裏,北至永州六百三十九裏,南至富州一百六十六裏也。
平樂州所治。漢荔浦地,屬蒼梧郡。晉置平樂縣。貞觀七年,省沙亭並入也。
恭城武德四年,析平樂置。
永平隋縣,舊屬藤州。
富州下隋始安郡之龍平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靜州,領龍平、博勞、歸化、安樂、開江、豪靜、蒼梧七縣。尋又分蒼梧、豪靜、開江三縣置梧州。九年,省安樂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天寶元年,改為開江郡。
乾元元年,複為富州。舊領縣三,戶三千三百四十九,口四千三百一十九。天寶,戶一千二百九十。至京師五千一百三十裏,至東都四千八百五十裏。西北至桂州界八十裏,東南至梧州界九十裏,北至昭州一百六十六裏。
龍平漢臨賀縣地,屬蒼梧郡。吳置臨賀郡,梁分臨賀置南靜郡,又改為靜州,改南靜郡為龍平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也思勤新置馬江隋開江縣。長慶元年,改為馬江。皆漢臨賀縣地。
梧州下隋蒼梧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梧州,領蒼梧、豪靜、開江三縣。
貞觀八年,割藤州之孟陵、賀州之綏越來屬。十三年,廢豪靜縣。天寶元年,改為蒼梧郡。乾元元年,複為梧州也。舊領縣四,戶三千八十四,口五千四百二十三。天寶領縣三,戶五千。至京師五千五百裏,至東都五千一百裏。東至封州八十裏,東北至賀州四百一十裏,北接富州界,正西至藤州一百九十裏。
蒼梧漢蒼梧郡,治廣信縣,即今治。隋立蒼梧縣,於此置郡戎城隋縣舊屬藤州,今來屬孟陵漢猛陵縣,屬蒼梧郡。
蒙州隋始安郡之隋化縣。武德四年,置南恭州。割荔州之立山、東區、純義三縣分置嶺政縣。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取州東蒙山為名。十二年,省嶺政入立山。天寶元年,改為蒙山郡。乾元元年,複為蒙州。舊領縣三,戶一千六十九。
天寶,戶一千五十九。至京師五千一百裏,至東都四千七百裏。南至桂州二百四十九裏,東至富州九十七裏,西南至象州一百七十六裏。
立山州所治。漢荔浦縣,屬蒼梧郡。隋分荔浦置隋化縣。武德四年,改為立山,於縣置荔州,尋改為恭州。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州東蒙山,山下有蒙水,居人多姓蒙故也東區武德五年,分立山置,屬荔州。貞觀六年,屬燕州。十年,改為蒙州正義貞觀五年,置純義縣,屬荔州。乾元初改為正義也。
龔州下隋永平郡之武林縣。貞觀三年,置燕州。七年,移燕州於今州東。
仍於燕州之舊所置龔州都督府,督龔、潯、蒙、賓、澄、燕七州。割藤州之武林、燕州之泰川來屬。又立平南、西平、歸政、大同四縣。十二年,廢潯州,以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來屬。其年,省泰川入平南,省陵江入桂平,省歸政入西平。又割藤州之隋建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臨江郡。乾元元年,複為龔州。舊領縣八,戶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一萬一千一百二十八。天寶領縣六,戶九千,口二萬一千。至京師五千七百二十裏,至東都五千三百六十一裏。東至藤州一百四十九裏,南至繡州九十五裏,西至潯州一百三十裏,北至蒙州二百四十裏。
平南州所治。漢猛陵縣地,屬蒼梧郡。晉分蒼梧置永平郡,仍置武林縣。
貞觀七年,分置平南縣。後自武林移龔州治於此也武林猛陵縣地。隋分置武林縣,屬藤州。貞觀七年,屬龔州隋建猛陵縣地。武德年,屬藤州。貞觀年,屬龔州也大同貞觀元年分置陽川本陽建縣,後改為陽川也。
潯州下隋鬱林郡之桂平縣。貞觀七年,置潯州,領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十二年,廢潯州,以四縣屬龔州。後複置潯州,以桂平、大賓、皇化來屬,又省陵江入桂平。天寶元年,改為潯江郡。乾元元年,複為潯州也。舊領縣三,戶二千五百,口六千八百三十六。至京師五千九百六十裏,至東都五千七百裏。東至龔州一百三十裏,西至潘州二百五十裏,西南至貴州一百五十裏,西北至蒙州三百六十裏。西南接鬱林州界。
桂平漢布山縣,鬱林郡所治也。隋為桂平縣。武德年,屬貴州。貞觀初,屬燕州。七年,屬潯州。十二年,州廢,屬龔州。複置潯州皇化漢阿林縣,屬鬱林郡。隋置皇化縣,後廢。貞觀六年,複置,屬潯州。
州廢,屬龔州。又複屬潯州。
鬱林州下隋鬱林郡之石南縣。貞觀中置鬱林州,領石南、興德。天寶元年,改為鬱林郡。乾元元年,複為鬱林州也。領縣五,戶一千九百一十八,口九千六百九十九。至京師五千五百七裏,至東都五千一百六十裏。東至平琴州九十裏,南至牢州一百二裏,西南至昭州一百一十裏,北至貴州一百五十裏。
石南州所治。漢鬱林郡之地。梁置定州,隋改尹州,煬帝為鬱林郡,皆治於此。陳時置石南郡,隋改為縣也鬱林隋縣,屬貴州,後來屬興業興德武德四年,分鬱林置潭栗平琴州下漢鬱林郡地。唐置平琴州,無年月。領縣四。天寶元年,改為平琴郡。乾元元年,複為州。建中並入黨州。今存。領縣四,戶一千一百七十四。
至京師六千四百八十裏,至東都五千八百三十裏。西至鬱林州九十裏,東南至牢州一百一十裏,北至貴州一百五十裏,北至繡州九十二裏,東至黨州二十二裏。
容山州所治。本名安仁,至德年改也懷義福陽古符三縣與州同置。
賓州下隋鬱林郡之嶺方縣。貞觀五年,析南方州之嶺方、思幹、琅邪、南尹州之安城置賓州。十二年省思幹縣。天寶元年,改為安城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嶺方郡。乾元元年,複為賓州。舊領縣三,戶七千四百八十五。天寶,戶一千九百七十六,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四千三百裏,至東都四千一百裏。南至淳州二百裏,東南至貴州一百七十裏,西至邕州二百五十七裏,東南至蒙州三百二十裏,西北至澄州一百二十裏也。
嶺方漢縣,屬鬱林郡。武德四年,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為賓州琅邪武德四年,析嶺方縣置保城梁置安城縣。至德二年,改為保城也。
澄州下隋鬱林郡之嶺方縣地。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方州,領無虞、琅邪、思幹、上林、止戈、賀水、嶺方七縣。貞觀五年,以上林、止戈、琅邪、嶺方屬賓州。八年,改南方州為澄州。天寶元年,改為賀水郡。乾元元年,複為澄州。舊領縣四,戶一萬八百六十八。天寶後,戶一千三百六十八,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四千六百裏,至東都四千三百裏。南至邕州三百裏,北至竇州四百三十裏,東南至賓州一百二十裏,西至古州五百七十九裏。
上林州所治。漢嶺方縣地。武德四年,析置上林縣也無虞武德四年,析嶺方置賀水武德四年,析柳州馬平縣置。
繡州下隋鬱林郡之阿林縣。武德四年,置林州,領常林、阿林、皇化、歸誠、羅繡、盧越等縣。六年,改為繡州。貞觀六年,省歸誠、盧越。七年,以皇化屬潯州。天寶元年,改為常林郡。乾元元年,複為繡州,領縣三,戶九千七百七十三。至京師六千九十裏,至東都五千五百裏。南至黨州五十裏,北至貴州一百裏也。
常林漢阿林縣地,屬鬱林郡。武德四年,析貴州之鬱平縣,置林州及常林縣。貞觀六年,省歸誠縣入常林縣,移治廢歸誠縣故城。又改林州為繡州阿林漢縣,屬鬱林郡羅繡武德四年,析阿林置。
象州下隋始安郡之桂林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象州,領陽壽、西寧、桂林、武仙、武德五縣。貞觀十二年,省西寧縣,割廢晏州武化、長風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象山郡。乾元元年,複為象州。舊領縣六,戶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五,口一萬二千五百二十一。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五百,口一萬八百九十。至京師四千九百八十九裏。北至桂州四百裏,東至象州一百七十六裏,南至費州三百裏,西北至柳州二百裏,東南至潯州三百六十裏,西南至嚴州二百九十裏也。
武化州所治。漢潭中縣地,屬鬱林郡。隋建陵縣,屬桂州。武德四年,析建陵置武化縣,屬晏州。貞觀十二年,廢晏州來屬,仍自武德縣移象州於縣置。
非秦之象郡,秦象郡今合浦縣武德漢中留縣地,屬鬱林郡。吳於縣置鬱林郡,仍分中留置桂林縣。武德四年,改為武德,於縣界置象州陽壽隋縣。武仙武德四年,析桂林置。
柳州隋始安郡之馬平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昆州,領馬平、新平、文安、賀水、歸德五縣。其年,改歸德為修德,改文安為樂沙,仍加昆州為南昆州。
八年,以賀水屬澄州。貞觀七年,省樂沙入新平縣,以廢龍州之龍城來屬。八年,改南昆為柳州。九年,置崖山縣。十二年,省新平入馬平。天寶元年,改為龍城郡。乾元元年,複為柳州,以州界柳嶺為名。舊領縣四,戶六千六百七十四,口七千六百三十七。天寶領縣五,戶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師水陸相乘五千四百七十裏,至東都水陸相乘五千六百裏。東至桂州四百七裏,至粵州二百九十裏,北至融州二十裏,東南至象州二百裏,北至柳州三十裏。
馬平州所治。漢潭中縣地,屬鬱林郡。隋置馬平縣。武德四年,於縣置昆州,又改為柳州也龍城隋縣。武德四年,置龍州,領龍城、柳嶺二縣。貞觀七年,廢龍州,省柳嶺縣象貞觀中置洛曹舊洛封縣,元和十三年改洛容皆漢潭中地。貞觀後析置。
融州下隋始安郡之義熙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融州,複開皇舊名,領義熙、臨牂黃水、安修四縣。六年,改義熙為融水。貞觀十三年,省安修入臨牂。
天寶元年,改為融水郡。乾元元年,複為融州。舊領縣三,戶二千七百九十四,口三千三百三十五。天寶,戶一千二百三十二。至京師五千二百七十裏,至東都四千四百七十裏。東至桂州四百九十一裏,南至柳州三十裏,至武零山二百裏也。
融水漢潭中地,與柳州同。隋置義熙縣。武德四年,改為融水,州所治也武陽舊黃水、臨牂二縣。析融水置。後並入,改為武陽。
邕管十州在桂府西南。
邕州下都督府隋鬱林郡之宣化縣。武德五年,置南晉州,領宣化一縣。貞觀六年,改為邕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朗寧郡。乾元元年複為邕州。上元後,置經略使,領邕、貴、黨、橫等州。後又罷。長慶二年六月,複置經略使,以刺史領之。刺史充經略使,管戍兵一千七百人,衣糧稅本管自給。舊領縣五,戶八千二百二十五。天寶後,戶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七千三百二。至京師五千六百裏,至東都五千三百二十七裏。東南至欽州三百五十裏,東北至賓州二百五十裏,西南至羈縻左州五百裏。
宣化州所治。漢嶺方縣地。屬鬱林郡。秦為桂林郡地。驩水在縣北,本牂柯河,俗呼鬱林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武緣隋廢縣。武德五年複置也晉興晉於此置晉興郡,隋廢為縣朗寧武德五年分置思龍如和封陵三縣,開磎洞漸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