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為了完成他的遺願,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複興漢室的機會。蜀後主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領三十四萬大軍,兵分五路討伐魏國。於是,魏明帝曹睿便任命司馬懿為大都督,領兵四十萬在渭水岸邊迎戰諸葛亮。
司馬懿與諸葛亮是一對老對手了,他們都深知對方的厲害,為了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兩個人在戰前都作了精心而周密的部署。
諸葛亮利用祁山的地形優勢,在山下設前、後、左、右、中五個大營,然後呈“一”字駐紮十四個大營,向渭水南岸延伸,軍隊前後接應以應對魏軍。司馬懿則是將軍隊駐紮在渭水的北岸,同時,在渭水架起九座浮橋,直通南岸。他令夏侯霸、夏侯威兩人為先鋒,率領五萬精兵越過浮橋,在渭水南岸紮營,並在大營的後方——東原、築城這兩個地方駐紮軍隊。在魏軍看來,這樣的布陣進可攻、退可守,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因為蜀軍是遠征,所以軍中的糧草並不充足,麵對著糧草充足、以逸待勞的魏軍,諸葛亮的策略是:誘敵出戰,以求速戰速決。但是這次諸葛亮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司馬懿在領兵出發之前,魏明帝曹睿曾交代他:“到了渭水岸邊,千萬不要急著和諸葛亮交戰。諸葛亮見你堅守陣地不著急進攻,一定會佯裝退兵,其實意在引誘你領軍深入和你決戰,這時,你不要理睬他,和他僵持數月就可以了,到那時,他們的糧草用盡,一定會撤退,這時你再乘勝追擊,就可以大獲全勝了。”
司馬懿是何等的人?他不僅老謀深算,而且沉著謹慎,他看清了蜀軍所麵臨的不利局麵,再加上有魏明帝曹睿的提醒,因此他並不急著和蜀軍交戰,而是在渭水岸邊挖溝建壘,築造防禦工事,準備和諸葛亮打一場持久戰。
一個要速戰速決,另一個卻要打持久戰,誰能成為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者,就看誰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決策。在這種情況下,處於被動地位的當然是諸葛亮。因為司馬懿久不出戰,諸葛亮定會糧草枯竭,這時蜀軍會不戰而敗。而要贏得勝利,就要誘使司馬懿出戰。可是,司馬懿就是按兵不動,這可急壞了諸葛亮。
然而,再狡猾的獵物,也鬥不過好獵手。諸葛亮最終還是誘使司馬懿出戰,並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諸葛亮究竟使了什麽樣的計謀,讓司馬懿這個老謀深算的人上了當呢?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了解蜀軍遠離後方、糧草供應困難這一弱點,也清楚司馬懿是在等蜀軍糧食供應斷絕,最終困死或被迫撤退,然後乘機取勝。於是,諸葛亮就在糧草供給問題上做文章,想辦法引誘司馬懿領兵出戰。
在諸葛亮看來,司馬懿是抓住了蜀軍糧草供應困難的弱點,要是佯裝解決了這個問題,司馬懿就會著急,必然放棄打持久戰的想法。於是,諸葛亮采取了這樣兩個措施:一是分兵屯田,二是命令工匠造木牛流馬,長途運糧。分兵屯田,就是從軍中分流一部分士兵和當地老百姓一起種植農作物,以此來彌補軍糧不足,做出準備跟魏軍打一場持久戰的樣子。
這一招果然奏效,看到這種情形,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沉不住氣了。他對司馬懿說:“現在蜀兵都忙著種田種地,看樣子他們也想打持久戰,這樣下去,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結束這場戰鬥。不如快快和諸葛亮大戰一場,決一勝負!”聽到兒子的建議,司馬懿說:“陛下讓我們堅守一段時日,不可輕動呀!”其實,司馬懿看到諸葛亮並不像自己預料的那樣——要速戰速決,心裏也十分著急。在分兵屯田的同時,諸葛亮命令工匠造木牛流馬,用此來長途運輸糧食,據說木牛流馬很好用,能將糧草從劍閣源源不斷地運到祁山大營。
很快,司馬懿就知道了木牛流馬的事,在大驚的同時歎道:“我之所以堅守不出,是因為料定他們的糧草不能供應上,因此坐等他們撤退,再將他們擊潰。如今諸葛亮運用此法,毫無撤退之意,那麽打持久戰的策略還有什麽意義呢?”
司馬懿心裏很清楚,要在持久戰中勝出,就要破壞蜀軍的屯糧計劃和切斷糧草補給。於是,司馬懿決定想辦法破壞諸葛亮的分兵屯田和木牛流馬運糧。
其實,諸葛亮早已看清司馬懿要破壞自己屯田、運糧、屯糧的計劃,為了進一步引司馬懿上鉤,諸葛亮決定加大動作。他在大營外周圍的山上搭窩鋪草,營造成蜀兵分散駐紮,和百姓一起種田屯糧的景象。為了有意將大營空虛的假象暴露給魏軍,他還派兵在軍營外豎起高大的木柵,在軍營內挖深坑、堆幹柴加大防備。另外,他在兩邊的山坡上虛設很多屯糧草屋,其實內設伏兵;同時,還讓軍士驅動木牛流馬,佯裝在魏軍眼皮底下運送軍糧。而諸葛亮自己則離開大營,帶領一支隊伍在另一個地方安營紮寨。諸葛亮所有的安排,是意在引誘司馬懿率領精兵來燒糧。
正如諸葛亮預料的那樣,司馬懿就想利用蜀軍忙於屯田、運糧,大營空虛之機,突襲蜀軍大營,小則燒毀蜀軍囤積的糧草,大則一舉擊敗蜀軍。但是,謹小慎微的司馬懿雖然燒糧心切,但他又害怕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諸葛亮所使的調虎離山之計。
司馬懿看到,蜀軍囤積糧草的地方在祁山大營的上方山穀,二者相距有一定的距離。於是,一個自以為十分完備的燒糧計劃在心中形成了。
這天,司馬懿決定親自率領魏軍去劫蜀軍祁山大營。
這次,司馬懿一改往常每戰必讓主攻部隊在前的做法,而是讓手下的部將帶領部分魏軍直撲蜀營,自己在後接應。司馬懿之所以這麽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實,司馬懿讓手下的部將做主攻,一是怕中了蜀軍的埋伏;二是為了調動蜀軍各營主力,甚至諸葛亮領軍前來營救。他讓手下的部將纏住蜀軍主力,自己則佯攻蜀軍的祁山大營,真正的意圖卻是親自率領精兵襲擊上方山穀,燒毀蜀軍的糧草。
可是,司馬懿心中的小九九並沒有能逃出諸葛亮的眼睛,諸葛亮料到司馬懿會用這一招。
就在司馬懿率軍讓手下直撲蜀軍大營的時候,諸葛亮讓蜀軍四處奔走呐喊,裝出各路兵馬都來援救的假象。看到蜀軍集中兵力保護祁山大營,司馬懿大喜,率領司馬師、司馬昭及一支親兵直取上方山穀的蜀軍“糧庫”。
殊不知,諸葛亮早有防備,他暗地裏派一支精兵去攻打渭水南岸的魏營,而自己卻在上方山穀等待司馬懿來“燒糧”。
諸葛亮讓大將魏延前去阻擊司馬懿,並讓他隻準敗不準勝,隻把司馬懿的軍隊引入上方山穀就可以了。司馬懿求勝心切,一直追擊魏延到上方山穀中。
司馬懿等人一進穀中,就聽見一聲炮響,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投下無數的木頭、石塊堵塞了穀口。接著,蜀軍萬箭齊發,引爆埋好的地雷,丟下無數根火把引燃了穀內的幹柴。刹那間,魏軍全都置身於火海之中。司馬懿歎道:“沒想到我們父子都要死在這裏了!”就在司馬懿絕望的時候,忽然狂風大作,天上突降大雨,澆滅了熊熊的烈火。司馬懿帶兵奮力衝殺,突破重圍,大敗而歸。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本想堅守不出兵打持久戰,結果卻中了諸葛亮的“調虎離山”之計;想用“調虎離山”之計燒掉蜀軍的糧草,想不到卻中了諸葛亮的“誘敵深入”之計,最終隻得铩羽而歸。
諸葛亮、司馬懿為我們演繹了一場經典的計謀大戰。古人用計之高明,也實在讓人驚歎。但無論是調虎離山,還是誘敵深入,其成功運用的關鍵是知道對方是怎麽想的。諸葛亮正是摸清了司馬懿的內心想法,才使得自己在這場博弈中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