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逐鹿,彼此之間的實力往往不相上下。要想吞並、蠶食敵人,除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外,還必須找準對方的弱點,伺機采用奇謀。
當時,相距不遠的長江、淮河地區分別由會稽太守孫策和廬江太守劉勳占據。他們實力相當,對對方的地盤也都虎視眈眈,想要據為己有。不過,這兩個人的性格卻不大相同。孫策是孫堅的兒子,雖然年紀尚輕,隻有十七八歲,但卻雄心勃勃、誌向高遠,而且善於聽從旁人意見,有勇有謀。與他相比,劉勳則誌大才疏,而且貪戀財物,對事情的看法往往流於表麵。
公元199年,孫策計劃將自己的領地北擴,他麵對的第一個敵人就是劉勳。隻有奪下劉勳的廬江郡,孫策的大軍才能順利向北推進。不過,孫策也知道,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廬江南濱長江、北依淮河,軍事位置極佳,易守難攻。而且劉勳的軍隊實力也很強,如果硬碰硬正麵作戰,孫策的勝算並不大。如果輸了,吞並不了廬江不說,還有可能反被劉勳吃掉。應該怎麽打這一仗?孫策召集手下將士,征詢大家的意見。
這時,孫策的謀士周瑜出了一個好主意。他認為,與劉勳作戰,必須避免正麵接觸,設法將對方的主力引開,攻其不備,出奇製勝。這也就是所謂“調虎離山”之計。聽了周瑜的妙計,孫策連連稱是,於是大家經過一番討論,訂下了具體的計劃。
這一天,劉勳突然收到一份厚禮和一封信,信尾署名孫策。看到那麽多金銀珠寶,劉勳已經有點飄飄然了。更讓他得意的是,孫策這個死對頭竟然在信中對自己極盡吹噓讚美之能事,說劉勳威武強大、聲名遠揚,孫策實在不敢與之對抗,巴結還來不及呢。在信中,孫策還可憐兮兮地請劉勳幫助自己攻打上繚這個地方,因為上繚經常來騷擾自己,自己又打不過對方。劉勳看了,心中大喜,覺得孫策已經不足為懼,況且自己對上繚也是垂涎已久,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前去攻打。如果攻下,既能顯示自己的威風,又能讓孫策更加心服口服。於是,他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孫策的請求。
雖然劉勳身邊也有人提醒他,孫策可能居心叵測,但心高氣傲的劉勳根本聽不進去。他親自率領上萬兵馬前去攻打上繚,把廬江城中的精銳部隊都帶走了,留下了隻是些老弱殘兵。看到劉勳中了自己的計,孫策欣喜不已,立刻率兵殺向廬江。城中守軍不堪一擊,很快就投降了。孫策趁熱打鐵,又率軍前去追擊劉勳的部隊。
當時,劉勳在上繚的戰績也不盡如人意,士氣正低落。突然聽報孫策已經攻克廬江,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不禁懊惱萬分。劉勳的部隊前進不得、後退不了,最後隻得倉促之中投奔了曹操。而孫策借由此戰,更加強化了自己在江東地區的實力。
調虎離山的關鍵在於誘餌的設置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這就需要找到敵人的軟肋,抓住其弱點。一旦成功,用自己的優勢對付敵人的劣勢,勝利便如探囊取物般簡單。在故事中,劉勳的驕傲自大是他的最大弱點,也就成為孫策“調虎”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