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一個充滿戰火的時代,春秋五霸,在這二百餘年的瑰麗的戰爭曆史上,為後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傳奇往事。晉、楚兩國堪稱當時真正的王霸諸侯。而在晉楚兩國的多次交鋒中,最著名的就是晉楚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的主角晉文公重耳的繼位也是一個曲折的故事。重耳的父親晉獻公即位時,重耳已經21歲了。晉獻公最寵愛的夫人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君位,經常向晉獻公獻讒言,多次陷害晉獻公的其他兒子。公元前664年,也就是晉獻公繼位的第十三年,晉獻公聽從驪姬的挑撥,將重耳派到蒲城防備秦軍。

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驪姬再設毒計,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十分害怕,因此沒向父親辭行,便星夜返回蒲城去了。

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在驪姬地不斷挑唆下,獻公派人去殺害重耳。重耳得到消息,翻牆而逃。殺手在後麵緊追不放,最危險的時候,僅差一步之遙就傷到了重耳。重耳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好帶著身邊的一幫人,曆經千難萬險,投奔他生母的故國——狄國。這一年,重耳43歲。

但是,也許重耳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狄國一住就是12年,並娶了狄國的公主為妻子。12年後,重耳再次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奔波於那些肯收留他的諸侯國之間。大約在晉惠公十三年(前638),窮困潦倒的重耳來到了楚國。

楚國是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當時的國君楚成王也是一位銳意進取的君主,他知道,要想向北擴充勢力,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晉國的阻力,因此和晉國搞好關係格外重要。所以,他對流亡楚國的重耳十分關照,以諸侯的禮節接待了重耳。

受慣了冷落的重耳對此受寵若驚。他的隨從趙衰也說:“您流亡在外十幾年,連小國都輕視您,何況大國呢?如今楚作為大國而如此款待您,您就不必謙讓了。這是上天在保佑您啊!”重耳於是以相應的賓客禮節會見楚成王。

楚成王對重耳始終待若上賓,一次,楚成王宴請重耳,席間,楚成王對重耳說道:“假使有一天您如果返回故國,當上了國君,您將用什麽來報答我呢?”重耳恭敬地說:“美女和玉帛等物,您應有盡有;鳥羽、牛尾、象牙、犀角等珍奇,就產在您的土地上。我實在不知道用什麽東西來報答您。”

楚成王一定要追問。重耳想了一下說:“有朝一日,如果我真能成為晉國國君,若晉楚兩國失和,兩國軍隊相會在戰場上,我將退避三舍,以報您今日的恩德。”(古時候一日行三十裏而宿,叫一舍。三舍就是三天的行軍路程,即90裏。)

重耳在楚國居住了幾個月後,在秦國做人質的晉國太子圉從秦國逃亡,秦穆公因此怨恨太子圉,想扶植重耳,請他去秦國。楚成王說:“秦國和晉國毗鄰接界,秦君又賢明,您去了將來一定會有前途!”並備厚禮為重耳送行。

晉惠公十五年(前636),晉惠公去世,晉國大亂。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趁著國家內亂,回到了晉國,當上了國君,即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一年,重耳已經六十二歲了。

晉文公繼位後,很快平息了內亂,擴充了國土,國力逐漸強盛。晉文公還注重發展生產,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晉國終於成了北方一大強國。

而楚國在楚莊王的努力經營下,勢力範圍已經達到黃河流域,隱隱有了稱霸的架勢。新興起的晉國,隻有向南發展,才能成就霸業。這就必然與楚國發生衝突。於是,兩國之間的戰爭便不可避免了。

晉文公五年(前632),晉楚兩國的軍隊終於在曹國相遇。以實力而論,楚強晉弱。戰役伊始,晉文公就履行了自己當年“退避三舍”的諾言,命令晉軍主動從曹(今山東定陶)退到衛國境內的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

晉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助長了楚軍主將子玉自大的情緒,他口氣輕蔑地給晉文公下了戰書:“我願再次與您遊戲一番。”

晉國的使者對此的回答是:“我們國君還感念楚王的恩德。如果楚王不肯罷休的話,那就請你們準備好戰車,整頓好軍隊,我們明天戰場上見。”

晉軍撤軍後,楚國的將領們也紛紛主張撤軍,但主將子玉認為這是晉軍怯懦的表現,應當借此機會追擊。於是他命令楚軍出動追趕晉國軍隊,一直緊追到城濮,靠山紮下營寨。他一意孤行,甚至發誓說:“不殺重耳不回師!”

子玉的無禮,讓晉文公隻能應戰。他任命年輕有為、經驗豐富的將領先軫為元帥。

晉文公的退避三舍不僅助長了子玉的囂張氣焰,也激起了晉國軍隊上下同仇敵愾的士氣。兩軍開戰,晉軍上下一心,英勇作戰。先軫用驕兵之計,佯裝潰敗,誘使楚軍追趕。子玉果然上當,不顧一切地追趕晉軍。

時機成熟,先軫下令鳴鑼,楚軍以為晉軍要收兵,追殺得更緊,卻沒想到一隊戰車從右路突然殺出。楚軍大敗,將士四散奔逃,投降的也不計其數。

這樣,晉軍以退為進,打贏了城濮之戰,這場春秋時期最著名的戰役,鉗製了楚軍的北上發展,晉文公從此成就了霸業。

晉軍的後退,不但避開了楚軍的鋒銳,同時也實踐了自己“退避三舍”的諾言。晉文公的手段雖然夠不上凶悍辛辣,但確實讓楚國吃了滿嘴的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