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秋,魏國興兵征伐西蜀。魏國分兵兩路,鄧艾率軍牽製在邊境的蜀軍統帥薑維,使其不能回救;鎮西將軍鍾會率領魏主力取道斜穀、駱穀,奪取劍閣,進攻成都。薑維得知鍾會率軍進入蜀國,巧計騙過了攔阻回路的魏雍州刺史諸葛緒,引兵向東,把鍾會的大軍攔在劍閣之外。薑維扼守劍閣,鍾會多日攻打不下。
形勢發生了變化,鍾會的大軍已不能完成主攻的任務。鄧艾麵對這種形勢,認為應該調整部署,改用鍾會牽製薑維,自己率軍突襲蜀國。他上疏說:“現請由我率兵出陰平,走百裏無人之野地,經漢德陽亭進軍涪陵。涪陵在劍閣以西百裏,距成都僅三百餘裏,是敵國的腹地中心。我以奇兵襲擊涪陵,薑維必然回兵相救。這樣,鍾會便可乘虛取劍閣,與我兩路同時進兵。假使薑維不回兵,則涪陵的防禦便減弱,敵國的中心便空虛。如此,我以奇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破滅西蜀便是自然之事。”
十月,鄧艾率領精銳士卒一萬人自陰平出兵,行於巔崖峻穀之中,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二十餘日行程七百餘裏,皆是無人之地。在摩天嶺,鄧艾以氈裹身滾下去,有的將士效仿鄧艾之法,照樣滾下去,有的將士以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鄧艾的軍隊在荒無人煙的野嶺連續行軍七百餘裏,竟然沒有遇上一個蜀兵。鄧艾如天兵降臨江油城,蜀軍江油城守將馬邈投降。從江油再往前就是通往成都的大路,隻有涪陵、綿竹兩個關口了。涪陵由諸葛亮的兒子蜀衛將軍諸葛瞻引兵據守。
雙方交戰,蜀兵敗退,諸葛瞻聚兵綿竹防禦。鄧艾乘勢進逼綿竹,並寫信勸諸葛瞻投降。諸葛瞻怒斬來使,領兵再戰。這一仗,是蜀漢軍隊進行的最後一場悲壯的抵抗。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都戰死於沙場。鄧艾終於打下了綿竹,大軍直指成都。綿竹失守,成都以外已無重防可憑,蜀帝劉禪驚慌失措,納奉皇帝印綬,至鄧艾軍中投降。雄踞西蜀四十餘年之久的劉氏政權,在鄧艾的奇兵突襲之下,宣告崩潰。而在劍閣抵禦鍾會的薑維,當他得知鄧艾越過七百裏大山,攻下江油、涪陵、綿竹的消息,就顧不上鍾會,馬上和廖化、張翼南下救援成都,正迎上太仆蔣顯,蔣顯奉上後主命他投降鍾會的詔書。
鄧艾在形勢發生變化、於己不利的情況下,隨機應變,以患為利,以迂為直,雖然是曆盡艱辛萬苦,但卻避開了薑維的主力部隊,出奇兵攻下江油、涪陵、綿竹,迫使劉禪投降,平定了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