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軾是在中國曆史上可以和屈原、李白、杜甫相比肩的文化名人,像他這樣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史學、文論、醫藥、飲食等各方麵都卓有建樹的人,在中國曆史上都極為少見,而他的人品和胸襟,更是被推崇之至。
蘇軾一生中曾經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是,由於他生性樂觀,並沒有因此而頹唐,並能在一再遭受貶謫的仕途中堅持到最後一刻。蘇軾貶官開浚西湖便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在曆史上,蘇軾曾經先後兩次遭受貶官,第一次是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到杭州任通判;第二次是在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蘇軾再次因為反對完全廢除新法而被貶到杭州任太守。蘇軾開浚西湖就發生在他第二次貶官時。
蘇軾擔任杭州知府時,有一年正趕上江浙地區大旱,饑荒、瘟疫一並而來。於是,蘇軾便向朝廷上奏書,請求皇上減免本地所應繳納公糧的三分之一,因此當地的米價沒有上漲。蘇軾又再次上奏請求朝廷賜予一百本度牒,用這些度牒換了一些糧食,準備用來救濟災民。第二年開春,蘇軾就下令降價出售官府大米,老百姓因此避免了大旱帶來的災荒。
杭州本是江河和大海匯合的地方,地勢低窪,泉水又鹹又苦,人口稀少。唐朝時期,李泌擔任杭州刺史時就開始引西湖水,開鑿六井,這才使得當地老百姓有了充足的用水。到了白居易擔任杭州知府的時候,他又疏通了西湖,將湖水放入運河,引運河水來灌田,使得當時一千多頃土地得以灌溉。然而,湖水卻因此而容易幹涸,湖中長滿了蕪菁(一種水草)。從唐朝到五代時的錢絢起,每年都要經過疏通治理,湖水才夠用。到了宋朝時期,西湖荒廢,由於不加治理,導致湖中蕪菁叢生,根莖盤結,形成十五萬多平方丈的葑田(瘋長蕪菁的田),湖水所剩也不多了。由於運河缺水,也就失去了灌溉航運之利,不得不引錢塘江潮水來補充。但是,江水渾濁且有很多的淤泥,運河流經市區,每三年就要將其清除打掃一次,這在當時成了杭州的一大難題,而六井也幾乎被廢棄了。後來,直到蘇軾來杭州做官,才將茅山、鹽橋兩條河道疏通了,讓茅山河專門容納錢塘江潮水,鹽橋河則專門接受西湖水。後來,他又下令建造了堰閘,以便控製西湖的蓄水和排水,這樣就使得錢塘江漲潮的時候,潮水便不再流入市區。與此同時,蘇軾還下令修複了六井,老百姓這才慢慢地得到了西湖的益處。
在工作之餘,蘇軾也常常到西湖邊上去散步。有一天,蘇軾環顧湖水說:“現在要好好想想辦法將這一大片蕪菁給除掉了,但是,要將它移到哪裏去呢?西湖南、北兩岸相隔三十裏,人環湖一周,一天也走不完。如果能夠取出蕪菁下麵的土堆積在湖中,修成一條長堤溝通南北,那麽,不但蕪菁得以消除,往來的行人也更加方便了。如今,江浙一帶的老百姓種麥子,春天就收割。如果除掉了蕪菁,招募農民來種麥子,收取種麥所得的利潤來準備修湖,那麽,西湖就再也不會淤塞了。”
於是,蘇軾就將救濟災民剩下的錢財和糧食拿出來,同時,又向朝廷奏請得到了一百本度牒,賣了以後得到一些錢糧。之後,蘇軾用這些錢糧招募役夫修堤。修成長堤之後,蘇軾又命人在堤上種了一些芙蓉和楊柳,遠遠望去,如同一幅景色優美的風景畫。後來,為了紀念蘇軾,杭州人就將其稱之為“蘇堤”。
蘇軾在貶官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真是讓人敬佩。蘇軾的寬闊的胸懷和度量,在逆境之時依然能夠樂觀麵對,更值得今天的我們去學習。逆境之中不絕望、不悲觀,而是依然想著如何造福一方,蘇軾真可謂是中國傳統精神的最完美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