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憑眾人智慧而完成。曆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成就大業的人不是能夠盡攬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人。又幾乎沒有一個能夠“任天下之智力”的豪傑不是胸懷博大,氣度恢弘的人。成就一代霸業的曹操可以說就是一個這樣的豪傑。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詩,讀到這裏,仿佛看到了在漢末大動亂的曠野上,一代梟雄曹操在催馬揚鞭、逐鹿中原的恢弘場麵。

曹操的躍馬揚鞭,往來馳騁,並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獨騁圖”,而是在他麾下有著一個千軍萬馬,山呼海嘯的群英譜。這一壯闊的場麵來源之一就是曹操的博大胸襟。

他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他為實現政治理想要延攬天下人傑的思想:山不嫌棄塵土亂石才稱其為高,海不嫌棄涓涓細流才稱其為深,隻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我的麾下。曆史上的曹操,正是從一兵一卒抓起,從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將長江以北的混亂局麵扭轉過來,實現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看曹操用人,當首先看他的氣度。

曹操政治抱負宏大,用人氣度不凡,在他與袁紹起兵的對話中,就充分表現出來了。“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曹操的理想是將劉備和孫權收服。

劉備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入諫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不答,或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郭嘉說:“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唯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操認為郭嘉說得有理,並認為劉備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營壘。劉備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麵上應付著曹操,實際上另有己圖。他與曹操翻臉後,一次被曹兵打得大敗,妻子和大將關羽都被生俘。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等,幾次提醒趁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隻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劉備是勁敵,也有機會殺他,但隻要有一絲爭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這是何等的氣量!唯恐殺一,丟掉一片,這又是多麽的高明!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統治者,他比曹操晚生二十七年,當是曹操的後輩。曹操從190年起兵,到208年揮師南下,整整十九年,幾乎是大戰必勝。沒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時,因遇到孫權等人的頑強抵抗而慘敗於赤壁。這一敗,使曹操要達到的政治目標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氣的新的一代領袖人物。“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在後期,不止一次地發出這樣的感歎,並采取過多種措施,想把孫權拉過來。他讓阮瑀為他起草的《與孫權書》,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場上講話,從“百姓保安全之福”,孫權也可為天下一統作出更大貢獻的高度,勸導孫權與他合作。在曹操的招納和劉備的夾擊之下,孫權終於做出了稱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死去,他把孫權爭取過來是大有可能的。那樣,三國的曆史,就會以一老一少兩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江南北的統一而改寫。

三國之主都能用人,但隻有曹操想著把另外兩主用起來。孫權作為後生,對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至於禦將,古之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對他來說,保江東是大局,不可能產生如何用曹操的念頭。劉備是曹操的同輩,在曹操設法團結他時,他想的隻是如何鑽曹操的空子,搗曹操的鬼,也沒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人的氣度與取得的業績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絕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最值得稱道的,還是曹操正確對待反對自己的人,善於將對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為對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時,隻有本家族的幾個兄弟和侄子做骨幹,七拚八湊,不足四千兵馬。他想任劉備未獲成功,但在任其他優秀人才上卻收到了奇效,這樣就使他在短短的幾年內,造就了“謀士如雲,戰將如林”的龐大隊伍,荀彧和郭嘉,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紹的幕僚。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業”,率先棄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興地稱他是“吾之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紹“未知用人之機”,也跑到曹操營壘,曹操喜而讚之“真吾主也”。官渡大戰時,沮授、田豐、許攸都是袁紹的重要謀士,張郃、高覽都是袁紹的大將,除田豐被袁紹忌殺外,都臨陣投降了曹操。

曹操對待投降過來的人,一不計前嫌,二不試試看,與自己原班人馬一視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對那些降而複變或叛己投敵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計再爭取過來。魏種原是曹操的故舊好友,兗州戰役曹操敗績,投敵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說:“惟魏種不棄孤也。”沒想到,魏種也逃叛而去,這真是大傷了曹操的臉麵。不久,將魏種捉到,有人說,把他殺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惟其才也”,還是“釋其縛而用之”。如此對待魏種,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紛紛自動返回。官渡勝利後,下屬搜集到本營中一些人給袁紹寫的欲降信,問曹操如何處理。曹操連看都不看,把信都燒了,他說:在大戰時我自己還有喪失信心的時候呢,更不用說別人了。“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曹操這一把火,不知將多少人對曹操動搖的心,燒煉為對他的忠誠。對曹操和袁紹都很了解的楊阜,稱曹操“能用度外之人”,真是一點不假。

諸葛亮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勝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