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王公貴族們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養士成風。孟嚐君當上齊國的相國之後,很多食客紛紛投到他的門下。養士要有大量的花費,因此,為了節省開支,孟嚐君就將他門下的門客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門客住上等房,食有肉,出門有車;中等門客住中等房,食有肉,出門無車;下等門客住下等房,平時吃的是粗茶淡飯。
有一位叫馮諼的窮人,因家貧,便托人找孟嚐君,希望可以到他的門下混口飯吃。孟嚐君便按照慣例問馮諼的情況:“擅長什麽?”
馮諼答道:“沒有什麽擅長的。”
孟嚐君又問:“那你有什麽才能呢?”
馮諼答道:“也沒有。”
孟嚐君笑了笑,還是收留了他。可是孟嚐君的仆人們可不樂意了,他們十分瞧不起馮諼,按照下等門客的待遇,每天隻給他粗茶淡飯。
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就倚門彈劍而歌了:“長劍,長劍,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孟嚐君的仆人就來到孟嚐君跟前,跟他打起了小報告,說這個馮諼真是不知好歹,竟然還想吃魚。聽到他的匯報,孟嚐君大手一揮:“給他吃魚,待遇跟中等門客一樣。”
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故技重施,這回唱的是:“長劍,長劍,回去吧!出門沒有車。”這次,有人又將這件事當做笑話講給孟嚐君聽,孟嚐君聞言便爽快地說:“給他車子吧,跟上等門客一樣的待遇。”如此一來,馮諼十分得意,便駕著車子去看望他的朋友,並炫耀說:“孟嚐君十分尊重我。”
可是沒有過多長時間,馮諼又開始彈劍唱道:“長劍,長劍,回去吧!沒有錢養家。”這下,聽到他這麽唱的人都覺得他實在是過分,便去孟嚐君那兒打小報告,孟嚐君聽到之後也不在意,得知他的家中尚有一位老母,孟嚐君便派人按時給他母親送去吃穿用度之物。從此馮諼就不再唱歌了。
孟嚐君門下養了三千門客。供養這些門客吃住,僅僅依靠他的俸祿遠遠不夠。孟嚐君就在自己的封地薛邑(今山東滕縣東南)向老百姓放債收利息,以此維持巨大的消費。
有一天,孟嚐君對門下的食客說道:“你們誰能夠替我去薛邑收債?”這時候,馮諼自告奮勇,說自己願意前往。臨行前,馮諼向孟嚐君告辭的時候問道:“不知道債收完之後,是否需要給您買點兒什麽東西回來呢?”孟嚐君答道:“先生看著辦吧,您覺得我家裏缺什麽就買什麽。”馮諼到了薛邑,召集來欠債的老百姓,一一核對債券。凡是家有餘錢可以按時還上債務的,就約定還債日期,寫在債券上。凡是家裏窮得實在無法還債的,經核查情況屬實,免除所欠債務,並將債券回收後當眾燒毀。聽到他這麽說,那些為還債而著急的窮苦老百姓都叩頭歡呼:“孟嚐君真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
馮諼回去之後,一五一十地向孟嚐君匯報了收債的情況。孟嚐君聽了之後十分惱火,質問馮諼道:“先生把債券都燒了,我的家人以及這些門客以後怎麽生活呢?”馮諼卻說:“我臨走時,您不是交代我,看您缺什麽就幫您買嗎?我認為您唯獨缺少的就是老百姓對您的‘義’,因此我就把‘義’給您買回來了。”
聽了他的話,孟嚐君十分不解,問道:“先生為我買‘義’,不知道此話從何說起啊?”
馮諼解釋道:“薛邑是您的封地,薛邑的老百姓都是您的子民。窮困潦倒的老百姓無論怎麽樣也沒錢還債,我幹脆免除他們所欠的債務。老百姓為此都對您感恩戴德,這就是我為您買回來的‘義’。”
聽了他的話,孟嚐君很不高興,但事情已經這樣,他也無計可施,隻好揮手讓馮諼退下。
後來,孟嚐君的聲望越來越大,秦昭襄王聽到齊國重用孟嚐君,心中十分擔心,便暗中派人到齊國去散播謠言,說孟嚐君處心積慮地收買人心,天下人如今知道齊國有孟嚐君,卻不知道有齊王。後來,齊王聽到這些話,便認為孟嚐君的聲名大過自己,對自己的王位構成威脅,於是便找了一個借口革除了孟嚐君的相國之職,打發他回到封地薛邑去。
正所謂,樹倒猢猻散。昔日孟嚐君手下有三千門客,如今聽到他被削去官職,紛紛離開了他,隻有馮諼跟著他,陪他駕車一起回薛邑。當孟嚐君等人距離薛邑還有一百多裏地的時候,孟嚐君忽然發現薛邑的老百姓扶老攜幼,來路旁迎接他。看到這番情景,孟嚐君這時候才知道馮諼焚券收德的深意。深有感觸地對馮諼說:“先生過去給我買的‘義’,我今天終於看到了。”
孟嚐君厚待馮諼這樣一個窮困潦倒的老頭子,原本是出於憐憫之心,並沒有指望他能為自己辦成什麽大事。豈料馮諼為孟嚐君所買的“義”,使得孟嚐君在失勢的時候,還能夠獲得老百姓的擁戴。馮諼之所以要給孟嚐君買“義”,是因為他比孟嚐君更為了解,孟嚐君需要的不是錢財,而是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