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六年,有人向李世民告魏征的狀,說他拉幫結派,重用親屬,圖謀不軌。李世民當即派禦史大夫溫彥博調查這件事情。

經過調查,查無實據,溫彥博就向李世民匯報說:“魏征雖然為人們所稱頌,用人無私,處事公道,但也有許多小毛病,需要他自我檢討。”李世民聽完之後,就讓溫彥博轉告魏征說:“你給我提意見,前後提了幾百條意見,而你自己卻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怎麽能因為一些小事情,損壞自己的好形象呢?自今以後,你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太放肆。”

過了幾天,李世民對魏征說:“這幾天,你在外邊又聽說什麽不好的事了嗎?”

魏征回答道:“前天,你讓溫彥博宣詔,說我不要太放肆,我因為什麽事放肆了呢?這句話說得大錯特錯,毫無道理。我聽說君臣同氣,義均一體。卻從來沒有聽說不注重辦事公道卻要注意別人說話方式恰不恰當,隻重形式,不重內容。如果君臣上下,都按這種方式辦事,國家是興旺發達,還是喪權辱國,或許還說不清楚。”

李世民馬上滿臉堆笑地說:“前天說了這麽幾句話,現在已經後悔了,實在有些對不起。魏公可不要把它記在心上,看見我犯錯誤,心懷隱避,不再指正。”

魏征馬上拜謝說:“我以身許國,行得直,走得正,一定不會有什麽辜負他人的事,但願陛下使大臣成為良臣,不要使大臣成為忠臣。”

李世民說:“忠臣和良臣有什麽區別嗎?”

魏征說:“良臣能使自己身獲美名,君獲顯號,子孫傳承萬代,福祿萬壽無疆。忠臣卻既保護不了自己,又保護不了君主,自己身受誅夷,君主身陷大惡,國家小家一同淪喪,他卻落了個忠臣的虛名。從兩者的結果來看,差別太大了。”

李世民說:“咱們君臣二人,你不要違背你的諾言,我一定不忘社稷大計。”又賞賜魏征絹二百匹。

古代封建社會,人們往往重視忠臣而輕視良臣,就是因為當初沒有聽從忠臣的話,壞了事,誤了國,讓國君嚐到了不用忠臣的苦頭。而良臣再好,也是輔佐君主的,所有的功績都是君主的功勞,所有的失誤都歸罪良臣的無能。世上良臣很多,人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以至於良臣默默無聞,忠臣流芳百世。比幹、屈原、伍子胥、嶽飛、文天祥,他們都是忠臣,受到曆朝曆代人民的尊重。可這又有什麽用呢?自己的小命保不住,皇帝的寶座護不住,國破家亡,徒留虛名於世,隻是給人們茶餘飯後又增添了一些笑料。

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是良臣,在群星閃爍、人才輩出的曆史長河中不顯山、不顯水,遠遠沒有忠臣那樣大的名氣,所作所為,都不過是一些日常瑣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以死報國的行為,當然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但他們的貢獻和價值,卻比忠臣的作用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