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世紀中葉,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崛起了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崛起,應歸功於其著名的領袖鐵木真(1162—1227),也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先後依靠軍事手段統一了蒙古各部,征服了漠北草原,又把勢力擴大到中亞、東歐等地區,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總麵積超過2200萬平方千米的大帝國。成吉思汗胸襟開闊,有雄才大略,善於用人。尤其是用人不計私怨,令人稱道。
成吉思汗在早期的統一活動中,曾聯合劄答闌部首領劄木合,但成吉思汗勢力的強大漸漸引起了劄木合的嫉恨。雙方矛盾不斷激化,終於爆發了著名的“十三翼之戰”,在這次戰役中,成吉思汗慘遭失敗,但由於劄木合的殘暴,劄木合的一些部眾反而投奔了成吉思汗。
1201年,劄木合聯合泰赤烏等部再次向成吉思汗發動了更為激烈的進攻。成吉思汗聯合克烈部的王罕奮力還擊,結果大敗劄木合及泰赤烏等部。這次戰役之後,成吉思汗收降了大批泰赤烏等部的部眾。史載“時帝功德日盛,泰赤烏諸部多苦其主非法,見帝寬仁,時賜人以裘馬,心悅之。若赤老溫、若哲別、若失力哥也不幹諸人,若朵郎吉、若劄刺兒、若忙幾諸部,皆慕義來降”。由此可見,這些部眾的降服,和成吉思汗的寬容仁厚有著很大的關係,這批人歸附成吉思汗之後,大多得到了重用,如赤老溫,成為蒙古帝國的開國四傑之一,勇將哲別則成為成吉思汗的著名戰將。
關於哲別的投附,《蒙古秘史》中有一段記載,充分體現了成吉思汗不計恩怨的用人作風。
在大戰的第二天,曾經擔任泰赤烏脫朵格家人的鎖兒罕·失刺、哲別兩個人也來了。
成吉思汗說:“(在)闊亦田作互相對峙持械待發之際,從那山嶺上(射)來了一支箭,把我那披甲的白口黃馬鎖子骨射斷了,是誰從山上射的?”
哲別說:“是我從山上射的,如今可汗若要處死我,不過染汙手掌大的一塊土地;若被恩赦,願在可汗麵前橫渡深水,衝碎堅石,在叫我前去的地方,願把黑色的磐石給你衝碎。”
成吉思汗說:“凡曾是敵對的,都要把自己所殺的和所敵對的隱藏起來,因懼怕而諱其所為,這個人卻把所殺的和所敵對的事,不加隱諱地告訴我,是值得做友伴的人,他的名字叫隻兒豁阿歹,因為射斷了我那披甲白口黃馬的鎖子骨,就給他起名叫做哲別。”這是哲別從泰赤烏部前來,成為可汗伴當的經過。
哲別後來為成吉思汗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建立蒙古帝國的得力助手。
成吉思汗善於用人、不計私怨的另一個例子是收降塔塔統阿。塔塔統阿“性聰慧,善言論,深通本國文字。乃蠻大歇可汗尊之為傅,掌其金印及錢穀”。成吉思汗西征,消滅乃蠻,塔塔統阿不僅沒有投降,反而帶著金印逃走了,不久就被擒獲。成吉思汗問他說:“大歇人民疆土,全部都歸我所有,你為何要帶著大印離去?”
塔塔統阿毫無懼色地回答:“這乃是臣的職責,因此才死守相印。並沒有其他的想法!”
當時,按照蒙古人的習慣,凡是不投降的人,都格殺勿論,但是成吉思汗並沒有下令殺塔塔統阿,甚至對塔塔統阿的誓死不降毫無惱怒之色,反而說:“真是一個忠孝之人啊!”
隨後,成吉思汗還詢問塔塔統阿金印有什麽用處,塔塔統阿深為成吉思汗的大度所感動,對成吉思汗說:“出納錢穀,委任人才,一切事都要用到金印,以此來作為憑證。”
成吉思汗十分讚賞他的話,遂命他侍奉在自己左右,以後凡有下旨之處,皆用印章,仍命塔塔統阿掌印。就這樣,塔塔統阿成了成吉思汗的忠實大臣。成吉思汗又命他教諸王用畏兀字拚寫蒙古語。死後贈中奉大夫,追封為雁門郡公。
善於用人,不計私怨,特別是能任用反對過自己的人,使成吉思汗獲得了眾多人才。對領導者而言,應該心胸寬廣,去接納那些反對過自己的人,並能從他們身上汲取優點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