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善〗侯國。

〖宋〗公國,周名鄓丘,漢改為新鄓,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有繁陽亭

〖襧信〗侯國。有賴亭,故國。

〖原鹿〗侯國。

〖定潁〗侯國。

〖固始〗侯國。故寢也,光武中興更名。有寢丘。

〖山桑〗侯國,故屬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

〖城父〗故屬沛,春秋時曰夷。有章華台。

◆梁國(秦碭郡,高帝改。其三縣,元和元年屬。雒陽東南八百五十裏。)九城,戶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三。

〖下邑〗

〖睢陽〗本宋國閼伯墟。有盧門亭。有魚門。有陽梁聚。

〖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綸城,少康邑。

〖碭山〗出文石。

〖蒙〗有蒙澤。

〖穣熟〗有新城。有邳亭。

〖鄢〗故屬陳留。

〖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

◆沛國(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裏。)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

〖相〗

〖蕭〗本國。

〖沛〗有泗水亭。

〖豐〗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在枌榆亭。

〖酂〗有鄍聚。

〖穣陽〗

〖譙〗刺史治。

〖洨〗有垓下聚。

〖蘄〗有大澤鄉,陳涉起此

〖銍〗

〖鄲〗

〖建平〗

〖臨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國,故竹。

〖公丘〗本滕國。

〖龍亢〗

〖向〗本國。

〖符離〗

〖虹〗

〖太丘〗

〖杼秋〗故屬梁國,有澶淵聚。

◆陳國(高帝置為淮陽,章和二年改。雒陽東南七百裏。)九城,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陳〗

〖陽夏〗有固陵聚。

〖寧平〗

〖苦〗春秋時曰相。有賴鄉。

〖柘〗

〖新平〗

〖扶樂〗

〖武平〗

〖長平〗故屬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魯國(秦薛郡,高後改。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六城,戶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九十。

〖魯國〗古奄國。有大庭氏庫。有鐵。有闕裏,孔子所居。有牛首亭。有五父衢。

〖騶〗本邾國。

〖蕃〗有南梁水。

〖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

〖卞〗有盜泉。有鄋鄉城。

〖汶陽〗

右豫州刺史部,郡、國六,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魏郡(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裏。)十五城,戶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鄴〗有故大河。有滏水。有釜水,有於城。有平陽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繁陽〗

〖內黃〗清河水出。有羛陽聚。有黃澤。

〖魏〗

〖元城〗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

〖黎陽〗

〖陰安〗邑

〖館陶〗

〖清淵〗

〖平恩〗

〖沙〗侯國。

〖斥丘〗有葛。

〖武安〗有鐵。

〖曲梁〗侯國,故屬廣平。有雞澤。

〖梁期〗

◆钜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雒陽北千一百裏。)十五城,戶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二千九十六。

〖廮陶〗有薄落亭。

〖钜鹿〗故大鹿,有大陸澤。

〖楊氏〗

〖鄡〗

〖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有昔陽亭。

〖任〗

〖南和〗

〖廣平〗

〖斥章〗

〖廣宗〗

〖曲周〗

〖列人〗

〖廣年〗

〖平鄉〗

〖南〗

◆常山國(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戶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於上此矣。

〖都鄉〗侯國。有鐵。

〖南行唐〗有石臼穀。

〖房子〗讚皇山,濟水所出。

〖平棘〗有塞。

〖欒城〗

〖九門〗

〖靈壽〗衛水出。

〖蒲吾〗

〖井陘〗

〖真定〗

〖上艾〗故屬太原。

◆中山國(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裏。)十三城,戶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萬八千一百九十五。

〖盧奴〗

〖北平〗有鐵。

〖毋極〗

〖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

〖望都〗

〖唐〗有中人亭,有左人鄉。

〖安國〗

〖安憙〗本安險,章帝更名。

〖漢昌〗本苦陘,章帝更名。

〖蠡吾〗侯國,故屬涿。

〖上曲陽〗故屬常山。恒山在西北。

〖蒲陰〗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陽城。

〖廣昌〗故屬代郡。

◆安平國(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樂成,延光元年改。雒陽北二千裏。)十三城,戶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絳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宮〗

〖扶柳〗

〖下博〗

〖武邑〗

〖觀津〗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

〖堂陽〗故屬钜鹿。

〖武遂〗故屬河間。

〖饒陽〗故名饒,屬涿。有無蔞亭。

〖安平〗故屬涿。

〖南深〗澤故屬涿。

◆河間國(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二年複故。雒陽北二千五百裏。)十一城,戶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一。

〖樂成〗

〖弓高〗

〖易〗故屬涿。

〖武垣〗故屬涿。

〖中水〗故屬涿。

〖鄚〗故屬涿。

高陽〗故屬涿。有葛城。

〖文安〗故屬勃海。

〖束州〗故屬勃海。

〖成平〗故屬勃海。

〖東平舒〗故屬勃海。

◆清河國(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為甘陵。雒陽北千二百八十裏。)七城,戶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萬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貝丘〗

〖東武城〗

〖鄃〗

〖靈〗和帝永元九年夏。

〖繹幕〗

〖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

◆趙國(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百裏。)五城,戶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萬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鄲〗有叢台。

〖易陽〗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台。有蘇人亭。

〖柏人〗

〖中丘〗

◆勃海郡(高帝置。雒陽北千六百裏。)八城,戶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萬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國。

〖重合〗侯國。

〖浮陽〗侯國

〖東光〗

〖章武〗

〖陽信〗延光元年複。

〖脩〗故屬信都。

右冀州刺史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

誌第二十一 郡國三

兗州

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徐州

東海 琅邪 彭城 廣陵 下邳

◆陳留郡(武帝置。雒陽東五百三十裏。)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

〖陳留〗有鳴雁亭。

〖浚儀〗本大梁。

〖尉氏〗

〖雍丘〗本杞國。

〖襄邑〗有滑亭。有承匡城。

〖外黃〗有葵丘聚,齊桓公會此,城中有曲棘裏。有繁陽城。

〖小黃〗

〖東昬〗

〖濟陽〗

〖平丘〗有臨濟亭,田儋死此。有匡。有黃池亭。

〖封丘〗有桐牢亭,或曰古蟲牢。

〖酸棗〗

〖長垣〗侯國。有匡城。有蒲城。有祭城。

〖己吾〗有大棘鄉。有首鄉。

〖考城〗故菑,章帝更名。故屬梁。

〖圉〗故屬淮陽。有高陽亭。

〖扶溝〗故屬淮陽。

◆東郡(秦置。去雒陽八百餘裏。)十五城,戶十三萬六千八十八,口六十萬三千三百九十三。

〖濮陽〗古昆吾國,春秋時曰濮。有鹹城,或曰古鹹國。有清丘。有鉯城。

〖燕〗本南燕國。有雍鄉。有胙城,占胙國。有平陽亭。有瓦亭。有桃城。

〖白馬〗有韋鄉。

〖頓丘〗

〖東阿〗有清亭。

〖東武陽〗濕水出。

〖範〗有秦亭。

〖臨邑〗有泲廟。

〖博平〗

〖聊城〗有夷儀聚。有聶城。

〖發幹〗

〖樂平〗侯國。故清,章帝更名。

〖陽平〗侯國。有莘亭。有岡成城。

〖衛〗公國。本觀故國,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有竿城。

〖穣城〗春秋時小穣。有巂下聚。

◆東平國(故梁,景帝分為濟東國,宣帝改。雒陽東九百七十五裏。)七城,戶七萬九千一十二,口四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

〖無鹽〗本宿國,任姓。有章城。

〖東平陸〗六國時曰平陸。有闞亭。有堂陽亭。

〖富成〗

〖章〗

〖壽張〗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光武改曰壽張。有堂聚,故聚屬東郡。

〖須昌〗故屬東郡。有致密城,古中都。有陽穣城。

〖寧陽〗故屬泰山。

◆任城國(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雒陽東千一百裏。)三城,戶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十九萬四千一百五十六。

〖任城〗本任國。有桃聚。

〖亢父〗

〖樊〗

◆泰山郡(高帝置。雒陽東千四百裏。)十二城,戶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

〖奉高〗有明堂,武帝造。

〖博〗有泰山廟。岱山在西北。有龜山。有龍鄉城。

〖梁甫〗侯國。有菟裘聚。

〖钜平〗侯國。有亭禪山。有陽關亭。

〖嬴〗有鐵。

〖山茌〗侯國。

〖萊蕪〗有原山,潘水出。

〖蓋〗沂水出。

〖南武陽〗侯國。有顓臾城。

〖南城〗故屬東海。有東陽城。

〖費〗侯國,故屬東海。有祊亭。有台亭。

〖牟〗故國。

◆濟北國(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雒陽東千一百五十裏。)五城,戶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盧〗有平陰城。有防門。有光裏。有景茲山。有敖山。有清亭。有長城至東海。

〖蛇丘〗有遂鄉。有下讙亭。有鑄鄉城。

〖成〗本國。

〖茌平〗本屬東郡。

〖剛〗

◆山陽郡(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一十裏。)十城,戶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八,口六十萬六千九十一。

〖昌邑〗刺史治。有梁丘城。有甲父亭。

〖東緡〗春秋時曰緡。

〖钜野〗有大野澤。

〖高平〗侯國。故橐,章帝更名。有茅鄉城。

〖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

〖南平陽〗侯國。有漆亭。有閭丘亭。

〖方與〗有武唐亭,魯侯觀魚台。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瑕丘〗

〖金鄉〗

〖防東〗

◆濟陰郡(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裏。)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

〖定陶〗本曹國,古陶,堯所居。有三鬷亭。

〖冤句〗有煮棗城。

〖成陽〗有堯塚、靈台,有雷澤。

〖乘氏〗侯國。有泗水。有鹿城鄉。

〖句陽〗有垂亭。

〖鄄城〗

〖離狐〗故屬東郡。

〖廩丘〗故屬東郡。有高魚城。有運城。

〖單父〗侯國,故屬山陽。

〖成武〗故屬山陽。有郜城。

〖己氏〗故屬梁。

右兗州刺史部,郡、國八,縣、邑、公、侯國八十。

◆東海郡(高帝置,雒陽東千五百裏。)十三城,戶十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六。

〖郯〗本國,刺史治。

〖蘭陵〗有次室亭。

〖戚〗

〖朐〗有鐵。有伊盧鄉。

〖襄賁〗

〖昌慮〗有藍鄉。

〖承〗

〖陰平〗

〖利城〗

〖合鄉〗

〖祝其〗有羽山。春秋時曰祝其,夾穀地。

〖厚丘〗

〖贛榆〗本屬琅邪,建初五年複。

◆琅邪國(秦置。建武中省城陽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五百裏。)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

〖開陽〗故屬東海,建初五年屬。

〖東武〗

〖琅邪〗

〖東莞〗有鄆亭。有邳鄉。有公來山。或曰古浮來。

〖西海〗

〖諸〗

〖莒〗本國,故屬城陽。有鐵。有崢嶸穀。

〖東安〗故屬城陽。

〖陽都〗故屬城陽。有牟台。

〖臨沂〗故屬東海。有叢亭。

〖即丘〗侯國,故屬東海,春秋曰祝丘。

〖繒〗侯國,故屬東海。有概亭。

〖姑幕〗

◆彭城國(高祖置為楚,章帝改。雒陽東千二百二十裏。)八城,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萬三千二十七。

〖彭城〗有鐵。

〖武原〗

〖傅陽〗有柤水。

〖呂〗

〖留〗

〖梧〗

〖菑丘〗

〖廣戚〗故屬沛。

◆廣陵郡(景帝置為江都,武帝更名。建武中省泗水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裏。)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九十。

〖廣陵〗有東陵亭。

〖江都〗有江水祠。

〖高郵〗

〖平安〗

〖淩〗故屬泗水。

〖東陽〗故屬臨淮。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

〖射陽〗故屬臨淮。

〖鹽瀆〗故屬臨淮

〖輿〗侯國,故屬臨淮。

〖堂邑〗故屬臨淮。有鐵。春秋時曰堂。

〖海西〗故屬東海。

◆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雒陽東千四百裏。)十七城,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萬一千八十三。

〖下邳〗本屬東海。有葛嶧山,本嶧陽山。有鐵。

〖徐〗本國。有樓亭,或曰古蔞林。

〖僮〗侯國。

〖睢陵〗

〖下相〗

〖淮陰〗

〖淮浦〗

〖盱台〗

〖高山〗

〖潘旌〗

〖淮陵〗

〖取慮〗有蒲姑陂。

〖東成〗

〖曲陽〗侯國,故屬東海。

〖司吾〗侯國,故屬東海。

〖良成〗故屬東海。春秋時曰良。

〖夏丘〗故屬沛。

右徐州刺史部,郡、國五,縣、邑、侯國六十二。

誌第二十二 郡國四

青州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荊州

南陽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長沙

揚州

九江 丹陽 廬江 會稽 吳郡 豫章

◆濟南國(故齊,文帝分。雒陽東千八百裏。)十城,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萬三千三百八。

〖東平陵〗有鐵。有譚城。有天山。

〖著〗

〖於陵〗

〖台〗

〖菅〗有賴亭。

〖土鼓〗

〖梁鄒〗

〖鄒平〗

〖東朝陽〗

〖曆城〗有鐵。有巨裏聚。

◆平原郡(高帝置。雒陽北一千三百裏。)九城,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萬二千六百五十八。

〖平原〗

〖高唐〗濕水出。

〖般〗

〖鬲〗侯國。夏時有鬲君,滅浞,立少康。

〖祝阿〗春秋時曰祝柯。有野井亭。

〖樂陵〗

〖濕陰〗

〖安德〗侯國。

〖厭次〗本富平。明帝更名。

◆樂安國(高帝西平昌置,為千乘,永元七年更名。雒陽東千五百二十裏。)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

〖臨濟〗本狄,安帝更名。

〖千乘〗

〖高菀〗

〖樂安〗

〖博昌〗有薄姑城。有貝中聚。有時水。

〖蓼城〗侯國。

〖利〗故屬齊。

〖益〗侯國。故屬北海。

〖壽光〗故屬北海。有灌亭。

◆北海國(景帝置。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以其縣屬。)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萬三千六百四。

〖劇〗有紀亭,古紀國。

〖營陵〗

〖平壽〗有斟城。有寒亭,古寒國,浞封此。

〖都昌〗

〖安丘〗有渠丘亭。

〖淳於〗永元九年夏。有密鄉。

〖平昌〗侯國,故屬琅邪,有蔞鄉。

〖朱虛〗侯國,故屬琅邪,永初元年屬。

〖東安平〗故屬菑川。六國時曰安平。有酅亭。

〖高密〗侯國。

〖昌安〗侯國,安帝複。

〖夷安〗侯國,安帝複。

〖膠東〗侯國。

〖即墨〗侯國。有棠鄉。

〖壯武〗安帝複。

〖下密〗安帝複。

〖挺〗

◆東萊郡(高帝置。雒陽東三千一百二十八裏。)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萬四千三百九十三。

〖黃〗

〖牟平〗

〖惤〗侯國。

〖曲成〗侯國。

〖掖〗侯國。有過鄉。

〖當利〗侯國

〖東牟〗侯國。

〖昌陽〗

〖盧鄉〗

〖長廣〗故屬琅邪。

〖黔陬〗侯國,故屬琅邪。有介亭。

〖葛盧〗有尤涉亭。

〖不其〗侯國,故屬琅邪。

◆齊國(秦置。雒陽東千八百裏。)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千七百六十五。

〖臨菑〗本齊,刺史治。

〖西安〗有棘裏亭。有蘧丘裏,古渠丘。

〖昌國〗

〖臨朐〗有三亭,古鄗邑。

〖廣〗

〖般陽〗故屬濟南。

右青州刺史部,郡、國六,縣六十五。

◆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裏。)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國。有南就聚。有瓜裏津。有夕陽聚。有東武亭。

〖冠軍〗邑。

〖葉〗有長山,曰方城。有卷城。

〖新野〗有東鄉,故新都。有黃郵聚。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有上唐鄉。

〖西鄂〗

〖雉〗

〖魯陽〗有魯山。有牛蘭累亭。

〖犨〗

〖堵陽〗

〖博望〗

〖舞陰〗邑。

〖比陽〗

〖複陽〗侯國。有杏聚。

〖平氏〗桐柏大複山,淮水出。有宜秋聚。

〖棘陽〗有藍鄉。有黃淳聚。

〖湖陽〗邑。

〖隨〗西有斷蛇丘。

〖育陽〗邑。有小長安,有東陽聚。

〖涅陽〗

〖陰〗

〖酂〗

〖鄧〗有聚。

〖山都〗侯國。

〖酈〗侯國

〖穰〗

〖朝陽〗

〖蔡陽〗侯國。

〖安眾〗侯國。

〖築陽〗侯國。有涉都鄉。

〖武當〗有和成聚。

〖順陽〗侯國,故博山。有須聚。

〖成都〗

〖襄鄉〗

〖南鄉〗

〖丹水〗故屬弘農。有章密鄉。有三戶亭。

〖析〗故屬弘農,故楚白羽邑。有武關,在縣西。有豐鄉城。

◆南郡(秦置。雒陽南一千五百裏。)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七千六百四。

〖江陵〗有津鄉。

〖巫〗西有白帝城。

〖秭歸〗本國。

〖中盧〗侯國。

〖編〗有藍口聚。

〖當陽〗

〖華容〗侯國。雲夢澤在南。

〖襄陽〗有阿頭山。

〖邔〗侯國。有犁丘城。

〖宜城〗侯國。

〖鄀〗侯國。永平元年夏。

〖臨沮〗侯國。有荊山。

〖枝江〗侯國。本羅國。有丹陽聚。

〖夷道〗

〖夷陵〗有荊門,虎牙山。

〖州陵〗

〖很山〗故屬武陵。

◆江夏郡(高帝置。雒陽南千五百裏。)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西陵〗

〖西陽〗

〖軑〗侯國。

〖鄳〗

〖竟陵〗侯國。有鄖鄉。有章山,本內方。

〖雲杜〗

〖沙羨〗

〖邾〗

〖下雉〗

〖蘄春〗侯國。

〖鄂〗

〖平春〗侯國。

〖南新市〗侯國。

〖安陸〗

◆零陵郡(武帝置。雒陽南三千三百裏。)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泉陵〗

〖零陵〗有陽朔山,湘水出。

〖營道〗南有九疑山。

〖營浦〗

〖泠道〗

〖洮陽〗

〖都梁〗有路山。

〖夫夷〗侯國。

〖始安〗侯國。

〖重安〗侯國,故鍾武,永建三年更名。

〖湘鄉〗

〖昭陽〗侯國。

〖焌陽〗侯國,故屬長沙

◆桂陽郡(高帝置。山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裏。)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五一千四百三。

〖郴〗有客嶺山。

〖便〗

〖耒陽〗有鐵。

〖陰山〗

〖南平〗

〖臨武〗

〖桂陽〗

〖含洭〗

〖湞陽〗有{乍}領山。

〖曲江〗

〖漢寧〗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陽南二千一百裏。)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萬九百一十三。

〖臨沅〗

〖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刺史治。

〖孱陵〗

〖零陽〗

〖充〗

〖沅陵〗先有壺頭山。

〖辰陽〗

〖酉陽〗

〖遷陵〗

〖鐔成〗

〖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

〖作唐〗

◆長沙郡(秦置。雒陽南二千八百裏。)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臨湘〗

〖攸〗

〖荼陵〗

〖安城〗

〖霝〗

〖湘南〗侯國。衡山在東南。

〖連道〗

〖昭陵〗

〖益陽〗

〖下雋〗

〖羅〗

〖醴陵〗

〖容陵〗

右荊州刺史部,郡七,縣、邑、侯國百一十七。

◆九江郡(秦置。雒陽東一千五百裏。)十四城,戶八萬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二十六。

〖陰陵〗

〖壽春〗

〖浚遒〗

〖成德〗

〖西曲陽〗

〖合肥〗侯國

〖曆陽〗侯國,刺史治。

〖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此。

〖全椒〗

〖鍾離〗侯國。

〖阜陵〗

〖下蔡〗故屬沛。

〖平阿〗故屬沛。有徐山。

〖義成〗故屬沛。

◆丹陽郡(秦鄣郡,武帝更名。雒陽東二千一百六十裏。建安十三年,孫權分新都郡。)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

〖宛陵〗

〖溧陽〗

〖丹陽〗

〖故鄣〗

〖於潛〗

〖涇〗

〖歙〗

〖黝〗

〖陵陽〗

〖蕪湖〗中江在西。

〖秣陵〗南有牛渚。

〖湖熟〗侯國。

〖句容〗

〖江乘〗

〖春穣〗

〖石城〗

◆廬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七百裏。)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

〖舒〗有桐鄉。

〖雩婁〗侯國。

〖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

〖潛〗

〖臨湖〗侯國。

〖龍舒〗侯國。

〖襄安〗

〖皖〗有鐵。

〖居巢〗侯國。

〖六安〗國。

〖蓼〗侯國。

〖安豐〗有大別山。

〖陽泉〗侯國。

〖安風〗侯國。

◆會稽郡(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雒陽東三千八百裏。)十四城,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塚。有浙江。

〖鄮〗

〖烏傷〗

〖諸暨〗

〖餘暨〗

〖太末〗

〖上虞〗

〖剡〗

〖餘姚〗

〖句章〗

〖鄞〗

〖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

〖永寧〗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為縣。

〖東部〗侯國。

◆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雒陽東三千二百裏。)十三城,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萬七百八十二。

〖吳〗本國。震澤在西,後名具區澤。

〖海鹽〗

〖烏程〗

〖餘杭〗

〖毗陵〗季劄所居。北江在北。

〖丹徒〗

〖曲阿〗

〖由拳〗

〖安〗

〖富春〗

〖陽羨〗邑。

〖無錫〗侯國。

〖婁〗

◆豫章郡(高帝置。雒陽南二千七百裏。)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

〖南昌〗

〖建城〗

〖新淦〗

〖宜春〗

〖廬陵〗

〖贛〗有豫章水。

〖雩都〗

〖南野〗有台領山。

〖南城〗

〖鄱陽〗有鄱水。黃金采。

〖曆陵〗有傅易山。

〖餘汗〗

〖鄡陽〗

〖彭澤〗彭蠡澤在西。

〖柴桑〗

〖艾〗

〖海昬〗侯國。

〖平都〗侯國,故安平。

〖石陽〗

〖臨汝〗永元八年置。

〖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昬置。

右揚州刺史部,郡六、縣邑、侯國九十二。

誌第二十三 郡國五

益州

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涼州

隴西 漢陽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張掖

酒泉 敦煌 張掖屬國 張掖居延屬國

並州

上黨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雲中 定襄 雁門 朔方

幽州

涿郡 廣陽 代郡 上穀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

玄菟 樂浪 遼東屬國

交州

南海 蒼梧 鬱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漢中郡(秦置。雒陽西千九百九十裏。)九城,戶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

〖南鄭〗

〖成固〗媯墟在西北。

〖西城〗

〖襧中〗

〖沔陽〗有鐵。

〖安陽〗

〖錫〗有錫,春秋時曰錫穴。

〖上庸〗本庸國。

〖房陵〗

◆巴陵(秦置。雒陽西三千七百裏。)十四城,戶三十一萬六百九十一,口百八萬六千四十九。

〖江州〗

〖宕渠〗有鐵。

〖朐忍〗

〖閬中〗

〖魚複〗抜水有抜關。

〖臨江〗

〖枳〗

〖涪陵〗出丹。

〖墊江〗

〖安漢〗

〖平都〗

〖充國〗永元二年分閬中置。

〖宣漢〗

〖漢昌〗永元中置。

◆廣漢郡(高帝置。雒陽西三千裏。)十一城,戶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萬九千四百三十八。

〖雒〗刺史治。

〖新都〗

〖綿竹〗

〖什邡〗

〖涪〗

〖梓潼〗

〖白水〗

〖葭萌〗

〖鄓〗

〖廣漢〗有沈水。

〖德陽〗

◆蜀郡(秦置。雒陽西三千一百裏。)十一城,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萬四百七十六。

〖成都〗

〖郫〗

〖江原〗

〖繁〗

〖廣都〗

〖臨邛〗有鐵。

〖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

〖汶江道〗

〖八陵〗

〖廣柔〗

〖綿虒道〗

◆犍為郡(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二百七十裏。劉璋分立江陽郡。)九城,戶十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八。

〖武陽〗有彭亡聚。

〖資中〗

〖牛鞞〗

〖南安〗有魚涪津。

〖僰道〗

〖江陽〗

〖符節〗

〖南廣〗

〖漢安〗

◆牂牁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七百裏。)十六城,戶三萬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萬七千二百五十三。

〖故且蘭〗

〖平夷〗

〖鄨〗

〖毋斂〗

〖談指〗出丹。

〖夜郎〗出雄黃、雌黃。

〖同並〗

〖談穢〗

〖漏江〗

〖毋單〗

〖宛溫〗

〖鐔封〗

〖漏臥〗

〖句町〗

〖進乘〗

〖西隨〗

◆越巂郡(武帝置。雒陽四千八百裏。)十四城,戶十三萬一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八

〖邛都〗南山出銅。

〖遂久〗

〖靈關道〗

〖台登〗出鐵。

〖青蛉〗有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

〖卑水〗

〖三縫〗

〖會無〗出鐵。

〖定莋〗

〖闡〗

〖蘇示〗

〖大莋〗

〖莋秦〗

〖姑複〗

◆益州郡(武帝置。故滇王國。雒陽西五千六百裏。諸葛亮表有耽文山、澤山、司彌瘞山、婁山、辟龍山,此等並皆未詳所在縣。)十七城,戶二萬九千三十六。口十一萬八百二。

〖滇池〗出鐵。有池澤。北有黑水祠。

〖勝休〗

〖俞元〗裝山出銅。

〖律高〗石室山出錫。眓町山出銀、鉛。

〖賁古〗采山出銅、錫。羊山出銀、鉛。

〖毋棳〗

〖建伶〗

〖穣昌〗

〖牧靡〗

〖味〗

〖昆澤〗

〖同瀨〗

〖同勞〗

〖雙柏〗出銀。

〖連然〗

〖梱棟〗

〖秦臧〗

◆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雒陽西七千二百六十裏。)八城,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不韋〗出鐵。

〖巂唐〗

〖比蘇〗

〖榞榆〗

〖邪龍〗

〖雲南〗

〖哀牢〗永平中置,故牢王國。

〖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

◆廣漢屬國(故北部都尉,屬廣漢郡,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三城。)戶三萬七千一百一十,口二十萬五千六百五十二。

〖陰平道〗

〖甸氐道〗

〖剛氐道〗

◆蜀郡屬國(故屬西部都尉,延光元年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四城。)戶十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四十七萬五千六百二十九。

〖漢嘉〗故青衣,陽嘉二年改。有蒙山。

〖嚴道〗有邛僰九折阪者,邛郵置。

〖徙〗

〖旄牛〗

◆犍為屬國(故郡南部都尉,永初元年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二城。)戶七千九百三十八,口三萬七千一百八十七。

〖朱提〗山出銀、銅。

〖漢陽〗

右益州刺史部,郡、國十二,縣、道一百一十八。

◆隴西郡(秦置。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裏。)十一城,戶五千六百二十八,口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七。

〖狄道〗

〖安故〗

〖氐道〗養水出此。

〖首陽〗有鳥鼠同穴山,渭水出。

〖大夏〗

〖襄武〗有五雞聚。

〖臨洮〗有西頃山。

〖枹罕〗故屬金城。

〖白石〗故屬金城。

〖鄣〗

〖河關〗故屬金城。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漢陽郡(武帝置,為天水,永元十七年更名。在雒陽西二千裏。)十三城,戶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三,口十三萬一百三十八。

〖冀〗有朱圄山。有緹群山。有雒門聚。

〖望恒〗

〖阿陽〗

〖略陽〗有街泉亭。

〖勇士〗

〖成紀〗

〖隴〗刺史治。有大阪名隴坻,豲坻聚有秦亭。

〖豲道〗

〖蘭幹〗

〖平襄〗

〖顯親〗

〖上邽〗故屬隴西。

〖西〗故屬隴西。有嶓塚山,西漢水。

◆武都郡(武帝置。雒陽西一千九百六十裏。)七城,戶二萬一百二,口八萬一千七百二十八。

〖下辨〗

〖武都道〗

〖上祿〗

〖故道〗

〖河池〗

〖沮〗沔水出東狼穀。

〖羌道〗

◆金城郡(昭帝置。雒陽西二千八百裏。)十城,戶三千八百五十八,口萬八千九百四十七。

〖允吾〗

〖浩亹〗

〖令居〗

〖枝陽〗

〖金城〗

〖榆中〗

〖臨羌〗有昆侖山。

〖破羌〗

〖安夷〗

〖允街〗

◆安定郡(武帝置。雒陽西千七百裏。)八城,戶六千九十四,口二萬九千六十。

〖臨涇〗

〖高平〗有第一城。

〖朝那〗

〖烏枝〗有瓦亭,出薄落穀。

〖三水〗

〖陰盤〗

〖彭陽〗

〖鶉觚〗故屬北地。

◆北地郡(秦置。雒陽西千一百裏。)六城,戶三千一百二十二,口萬八千六百三十七。

〖富平〗

〖泥陽〗有五柞亭。

〖弋居〗有鐵。

〖廉〗

〖參〗故屬安定。

〖靈州〗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五百裏。)十四城,戶萬四十二,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

〖姑臧〗

〖張掖〗

〖武威〗

〖休屠〗

〖搕次〗

〖鸞鳥〗

〖樸〗

〖媼圍〗

〖宣威〗

〖倉鬆〗

〖鸇陰〗故屬安定。

〖租厲〗故屬安定。

〖顯美〗故屬張掖。

〖左騎〗千人官。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二百裏。獻帝分置西郡。)八城,戶六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六千四十。

〖觻得〗

〖昭武〗

〖刪丹〗弱水出。

〖氐池〗

〖屋蘭〗

〖日勒〗

〖驪靬〗

〖番和〗

◆酒泉郡(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七百裏。)九城,戶萬二千七百六。

〖福祿〗

〖表氏〗

〖樂涫〗

〖玉門〗

〖會水〗

〖沙頭〗

〖安彌〗故曰綏彌。

〖乾齊〗

〖延壽〗

◆敦煌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裏。)六城,戶七百四十八,口二萬九千一百七十。

〖敦煌〗古瓜州,出美瓜。

〖冥安〗

〖效穣〗

〖拚泉〗

〖廣至〗

〖龍勒〗有玉門關。

◆張掖屬國(武帝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安帝時,別領五城。)戶四千六百五十六,口萬六千九百五十二。

〖候官〗

〖左騎〗

〖千人〗

〖司馬官〗

〖千人官〗

◆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安帝別領一城。)戶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三十三。

〖居延〗有居延澤,古流沙。

右涼州刺史部,郡十二,縣、道、候官九十八。

◆上黨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裏。)十三城,戶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二,口十二萬七千四百三。

〖長子〗

〖屯留〗絳水出。

〖銅韑〗

〖沾〗

〖涅〗有閼與聚。

〖襄垣〗

〖壺關〗有黎亭,故黎國。

〖泫氏〗有長平亭。

〖高都〗

〖潞〗本國。

〖猗氏〗

〖陽阿〗侯國。

〖穣遠〗

◆太原郡(秦置。)十六城,戶三萬九百二,口二十萬一百二十四。

〖晉陽〗本唐國。有龍山,晉水所出。刺史治。

〖界休〗有界山,有綿上聚。有千畝聚。

〖榆次〗有鑿壺。

〖中都〗

〖於離〗

〖茲氏〗

〖狼孟〗

〖鄔〗

〖盂〗

〖平陶〗

〖京陵〗春秋時九京。

〖陽曲〗

〖大陵〗有鐵。

〖祁〗

〖慮虒〗

〖陽邑〗有箕城。

◆上郡(秦置。)十城,戶五千一百六十九,口二萬八千五百九十九。

〖膚施〗

〖白土〗

〖漆垣〗

〖奢延〗

〖雕陰〗

〖楨林〗

〖定陽〗

〖高奴〗

〖龜茲屬國〗

〖候官〗

◆西河郡(武帝置。雒陽北千二百裏。)十三城,戶五千六百九十八,口二萬八百三十八。

〖離石〗

〖平定〗

〖美稷〗

〖樂街〗

〖中陽〗

〖皋狼〗

〖平周〗

〖平陸〗

〖益蘭〗

〖圜陰〗

〖藺〗

〖圜陽〗

〖廣衍〗

◆五原郡(秦置為九原,武帝更名。)十城,戶四千六百六十七,口二萬二千九百五十七。

〖九原〗

〖五原〗

〖臨沃〗

〖文國〗

〖河陰〗

〖武都〗

〖宜梁〗

〖曼柏〗

〖成宜〗

〖西安陽〗北有陰山。

◆雲中郡(秦置。)十一城,戶五千三百五十一,口二萬六千四百三十。

〖雲中〗

〖鹹陽〗

〖箕陵〗

〖沙陵〗

〖沙南〗

〖北輿〗

〖武泉〗

〖原陽〗

〖定襄〗故屬定襄。

〖成樂〗故屬定襄。

〖武進〗故屬定襄。

◆定襄郡(高帝置。)五城,戶三千一百五十三,口萬三千五百七十一。

〖善無〗故屬雁門。

〖桐過〗

〖武成〗

〖駱〗

〖中陵〗故屬雁門。

◆雁門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裏。)十四城,戶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萬九千。

〖陰館〗

〖繁畤〗

〖樓煩〗

〖武州〗

〖汪陶〗

〖劇陽〗

〖崞〗

〖平城〗

〖埒〗

〖馬邑〗

〖鹵城〗故屬代郡。

〖廣武〗故屬太原。有夏屋山。

〖原平〗故屬太原。

〖彊陰〗

◆朔方郡(武帝置。)六城,戶千九百八十七,口七千八百四十三。

〖臨戎〗

〖三封〗

〖朔方〗

〖沃野〗

〖廣牧〗

〖大城〗故屬西河。

右並州刺史部,郡九,縣、邑、侯國九十八。

◆涿郡(高帝置。雒陽東北千八百裏。)七城,戶十萬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三千七百五十四。

〖涿〗

〖逎〗侯國。

〖故安〗易水出,雹水出。

〖範陽〗侯國。

〖良鄉〗

〖北新城〗有汾水門。

〖方城〗故屬廣陽。有臨鄉。有督亢亭。

◆廣陽郡(高帝置,為燕國,昭帝更名為郡。世祖省並上穀,永元八年複。)五城,戶四萬四千五百五十,口二十八萬六百。

〖薊〗本燕國。刺史治。

〖廣陽〗

〖昌平〗故屬上穀。

〖軍都〗故屬上穀。

〖安次〗故屬勃海。

◆代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五百裏。)十一城,戶二萬一百二十三,口十二萬六千一百八十八。

〖高柳〗

〖桑乾〗

〖道人〗

〖當城〗

〖馬城〗

〖班氏〗

〖狋氏〗

〖北平邑〗永元八年複。

〖東安陽〗

〖平舒〗

〖代〗

◆上穀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二百裏。)八城,戶萬三百五十二,口五萬一千二百四。

〖沮陽〗

〖潘〗永元十一年複。

〖甯〗

〖廣甯〗

〖居庸〗

〖雊瞀〗

〖涿鹿〗

〖下落〗

◆漁陽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裏。)九城,戶六萬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三萬五千七百四十。

〖漁陽〗有鐵。

〖狐奴〗

〖潞〗

〖雍奴〗

〖泉州〗有鐵。

〖平穀〗

〖安樂〗

〖傂奚〗

〖獷平〗

◆右北平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三百裏。)四城,戶九千一百七十,口五萬三千四百七十五。

〖土垠〗

〖徐無〗

〖俊靡〗

〖無終〗

◆遼西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三百裏。)五城,戶萬四千一百五十,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陽樂〗

〖海陽〗

〖令支〗有孤竹城。

〖肥如〗

〖臨渝〗

◆遼東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六百裏。)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襄平〗

〖新昌〗

〖無慮〗

〖望平〗

〖候城〗

〖安市〗

〖平郭〗有鐵。

〖西安平〗

〖汶〗

〖番汗〗

〖遝氏〗

◆玄菟郡(武帝置。雒陽東北四千裏。)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高句驪〗遼山,遼水出。

〖西蓋馬〗

〖上殷台〗

〖高顯〗故屬遼東。

〖候城〗故屬遼東。

〖遼陽〗故屬遼東。

◆樂浪郡(武帝置。雒陽東北五千裏。)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

〖朝鮮〗

〖冉邯〗

〖浿水〗

〖含資〗

〖占蟬〗

〖遂城〗

〖增地〗

〖帶方〗

〖駟望〗

〖海冥〗

〖列口〗

〖長岑〗

〖屯有〗

〖昭明〗

〖鏤方〗

〖提奚〗

〖渾彌〗

〖樂都〗

◆遼東屬國(故邯鄉,西部都尉,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六城。雒陽東北三千二百六十裏。

〖昌遼〗故天遼,屬遼西。

〖賓徒〗故屬遼西。

〖徒河〗故屬遼西。

〖無慮〗有醫無慮山。

〖險瀆〗

〖房〗

右幽州刺史部,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

◆南海郡(武帝置。雒陽南七千一百裏。)七城,戶七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二十五萬二百八十二。

〖番禺〗

〖博羅〗

〖中宿〗

〖龍川〗

〖四會〗

〖揭陽〗

〖增城〗有勞領山。

◆蒼梧郡(武帝置。雒陽南六千四百一十裏。)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萬六千九百七十五。

〖廣信〗

〖謝沐〗

〖高要〗

〖封陽〗

〖臨賀〗

〖端豨〗

〖馮乘〗

〖富川〗

〖荔浦〗

〖猛陵〗

〖鄣平〗

〖鬱林郡〗秦桂林郡,武帝更名。雒陽南六千五百裏。十一城。

〖布山〗

〖安廣〗

〖阿林〗

〖廣鬱〗

〖中溜〗

〖桂林〗

〖潭中〗

〖臨塵〗

〖定周〗

〖增食〗

〖領方〗

◆合浦郡(武帝置。雒陽南九千一百九十一裏。)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七。

〖合浦〗

〖徐聞〗

〖高涼〗

〖臨元〗

〖朱崖〗

◆交趾郡(武帝置。即安陽王國。雒陽南萬一千裏。)十二城。

〖龍編〗

〖羸〗

〖安定〗

〖苟漏〗

〖麋泠〗

〖曲陽〗

〖北帶〗

〖稽徐〗

〖西於〗

〖朱〗

〖封豨〗建武十九年置。

〖望海〗建武十九年置。

◆九真郡(武帝置,雒陽南萬一千五百八十裏。)五城,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二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四。

〖胥浦〗

〖居風〗

〖鹹懽〗

〖無功〗

〖無編〗

◆日南郡(秦象郡,武帝更名。雒陽南萬三千四百裏。)五城,戶萬八千二百六十三,口十萬六百七十六。

〖西卷〗

〖朱吾〗

〖盧容〗

〖象林〗

〖比景〗

右交州刺史部,郡七,縣五十六。

《漢書·地理誌》承秦三十六郡,縣邑數百,後稍分析,至於孝平,凡郡、國百三,縣、邑、道、侯國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並合,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又所省縣,漸複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

讚曰:眾安後載,政洽區分;侯罷守列,民無常君。稱號遷隔,封割糾紛;略存減益,多證前聞。

誌第二十四 百官一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將軍

漢之初興,承繼大亂,兵不及戢,法度草創,略依秦製,後嗣因循。至景帝,感吳楚之難,始抑損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廣,民用匱乏。世祖中興,務從節約,並官省職,費減億計,所以補複殘缺,及身未改,而四海從風,中國安樂者也。

昔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室雖微,猶能久存。今其遺書,所以觀周室牧民之德既至,又其有益來事之範,殆未有所窮也。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學漢官篇》,諸文倜說,較略不究。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記漢承秦置官本末,訖於王莽,差有條貫;然皆孝武奢廣之事,又職分未悉。世祖節約之製,宜為常憲,故依其官簿,粗注職分,以為《百官誌》。凡置官之本及中興所省,無因複見者,既在《漢書·百官表》,不複悉載。

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為太傅,薨,因省。其後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二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為大司馬。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

長史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諸曹事。

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雲。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史遷除及軍吏。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穀事。黃閣主簿錄省從事。

令史及禦屬二十三人。本注曰:《漢舊注》公令史百石,自中興以後,注不說石數。禦屬主為公卿。閣下令史主閣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府門。其餘令史,各典曹文書。

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製,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視翟,大喪則掌奉安梓宮。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三十一人。令史及禦屬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複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屬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禦屬四十二人。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初,武帝以衛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綏和元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及前、後、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後罷。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複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複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亂,複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憲,數年複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後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如三公焉。

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職參謀議,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禦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

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門侯。其餘將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其職吏部集各一人,總知營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稟假掾史主稟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於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誌第二十五 百官二

太常 光祿勳 衛尉 太仆 廷尉 太鴻臚

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禮儀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常讚天子。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禮儀。每月前晦,察行陵廟。丞一人,比千石。六百石。本注曰:掌凡行禮及祭祀小事,總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隨事為員,諸卿皆然。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時、星曆。凡歲將終,奏新年曆。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丞一人。明堂及靈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靈台。靈台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興轉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嚴、顏氏。掌教弟子。國有疑事,掌承問對。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國祭祀,掌讀祝及迎送神。丞一人。本注曰:掌祝小神事。

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凡國祭祀,掌陳饌具。丞一人。

大予樂令一人,本注曰:掌伎樂。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丞一人。

高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廟,掌案行掃除。無丞。

世祖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廟。

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園,案行掃除。丞及校長各一人。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時節祭祀。

右屬太常。本注曰:有祠祀令一人,後轉屬少府。有太卜令,六百石,後省並太史。中興以來,省前凡十官。

光祿勳,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衛宮殿門戶,典謁署郎更直執戟,宿衛門戶,考其德行而進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獻。丞一人,比千石。

五官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本注曰:無員。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衛諸殿門,出充車騎。唯議郎不在直中。

左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左署郎。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無員。

右中朗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右署郎。中朗,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無員。

虎賁中朗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賁宿衛。左右仆射、左右陛長各一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仆射,主虎賁郎習射。陛長,主直虎賁,朝會在殿中。虎賁中郎,比六百石。虎賁侍郎,比四百石。虎賁郎中,比三百石。節從虎賁,比二百石。本注曰:皆無員。掌宿衛侍從。自節從虎賁久者轉遷,才能差高至中郎。

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羽林郎。羽林郎,比三百石。本注曰:無員。掌宿衛侍從。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補。本武帝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岩下室中,故號岩郎。

羽林左監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左騎。丞一人。

羽林右監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騎。丞一人。

奉車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掌禦乘輿車。

駙馬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掌駙馬。

騎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本監羽林騎。

光祿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詔令所使。凡諸國嗣之喪,則光祿大夫掌吊。

太中大夫,千石。本注曰:無員。

中散大夫,六百石。本注曰:無員。

諫議大夫,六百石。本注曰:無員。

議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

謁者仆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為謁者台率,主謁者,天子出,奉引。古重習武,有主射以督錄之。故曰仆射。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時節威儀。謁者三十人。其給事謁者,四百石。其灌謁者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掌賓讚受事,及上章報問。將、大夫以下之喪,掌使吊。本員七十人,中興但三十人。初為灌謁者,滿歲為給事謁者。

右屬光祿勳。本注曰:職屬光祿者,自五官將至羽林右監,凡七署。自奉車都尉至謁者,以文屬焉。舊有左右曹,秩以二千石,上殿中,主受尚書奏事,平省之。世祖省,使小黃門郎受事,車駕出,給黃門郎兼。有請室令,車駕出,在前請所幸,徼車迎白,示重慎。中興但以郎兼,事訖罷,又省車、戶、騎凡三將,及羽林令。

衛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宮門衛士,宮中徼循事。丞一人,比千石。

公車司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征詣公車者。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選曉諱,掌知非法。尉主闕門兵禁,戒非常。

南宮衛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南宮衛士。丞一人。

北宮衛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北宮衛士。丞一人。

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劍戟士,徼循宮及天子有所收考。丞各一人。

宮掖門,每門司馬一人,比千石。本注曰:南宮南屯司馬,主平城門;宮門蒼龍司馬,主東門;玄武司馬,主玄武門;北屯司馬,主北門;北宮朱爵司馬,主南掖門;東明司馬,主東門;朔平司馬,主北門:凡七門。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宮名兩字,為鐵印文符,案省符乃內之。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官長史為封棨傳;其有官位,出入令禦者言其官。

右屬衛尉。本注曰:中興省旅賁令,衛士一人丞。

太仆,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車馬。天子每出,奏駕上鹵簿,用大駕則執禦。丞一人,比千石。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作兵器弓弩刀鎧之屬,成則傳執金吾入武庫,及主織綬諸雜工。左右丞各一人。

車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輿諸車。丞一人。

未央廄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輿及廄中諸馬。長樂廄丞一人。

右屬太仆。本注曰:舊有六廄,皆六百石令,中興省約,但置一廄。後置左駿令、廄,別主乘輿禦馬,後或並省。又有牧師範,皆令官,主養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興皆省,唯漢陽有流馬菀,但以羽林郎監領。

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平獄,奏當所應。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正、左監各一人。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決詔獄。

右屬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獄二十六所,各令長名世祖中興皆省,唯廷尉及雒陽有詔獄。

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讚導,請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皇子拜王,讚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吊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諸郎。丞一人。治禮郎四十七人。

右屬大鴻臚。本注曰:承秦有典屬國,別主四方夷狄朝貢侍子,成帝時省並大鴻臚。中興省驛官、別火二令、丞,及郡邸長、丞,但令郎治郡邸。

誌第二十六 百官三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計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當髡以上,先上諸宗正,宗正以聞,乃報決。丞一人,比千石。

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其餘屬吏增減無常。

右屬宗正。本注曰:中興省都司空令、丞。

大司農,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諸錢穀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丞一人,比千石。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太倉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受郡國傳漕穀。丞一人。

平準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物賈,主練染,作采色。丞一人。

導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禦米及作乾糽。導,擇也。丞一人。

右屬大司農。本注曰: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中興皆屬郡縣。又有廩犧令,六百石,掌祭祀犧牲雁鶩之屬。及雒陽市長、滎陽敖倉官,中興皆屬河南尹。餘均輸等皆省。

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禦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丞一人,比千石。

太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諸醫。藥丞、方丞各一人。本注曰:藥丞主藥。方丞主藥方。

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禦飲食。左丞、甘丞、湯官丞、果丞各一人。本注曰:左丞主飲食。甘丞主膳具。湯官丞主酒。果丞主果。

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禦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丞一人。

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苑中禽獸。頗有民居,皆主之。捕得其獸送太官。丞、尉各一人。

侍中,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左右,讚導眾事,顧問應對。法駕出,則多識者一人參乘,餘皆騎在乘輿車後。本有仆射一人,中興轉為祭酒,或置或否。

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讚導內眾事,顧問應對給事。

黃門侍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坐。

小黃門,六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掌侍左右,受尚書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

黃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諸宦者。丞、從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從丞主出入從。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各一人。丙署長七人。皆四百石,黃綬。本注曰:宦者。各主中宮別處。

中黃門冗從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

中黃門,比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

掖庭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掌後宮貴人采女事。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暴室丞主中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後、貴人有罪,亦就此室。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侍使。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禦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補浣之屬。丞、織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

祠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典中諸小祠祀。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鉤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遊觀之處。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宦者。永安,北宮東北別小宮名,有園觀。苑中丞、果丞、鴻池丞、南園丞各一人,二百石。本注曰:苑中丞主苑中離官。果丞主果園。鴻池,池名,在雒陽東二十裏。南園在雒水南。濯龍監、直裏監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濯龍亦園名,近北宮。直裏亦園名也,在雒陽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幣帛金銀諸貨物。丞一人。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宮中布張諸褻物。左右丞各一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禦刀劍諸好器物。丞一人。

尚方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複故。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眾事。

尚書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眾事。

尚書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署尚書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事。世祖承遵,後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掌錄文書期會。左丞主吏民章報及騶伯史。右丞假署印綬及紙筆墨諸財用庫藏。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書。後增劇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符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為符節台率,主符節事。凡遣使掌授節。尚符璽郎中四人。本注曰:舊二人在中,主璽及虎符、竹符之半者。符節令史,二百石。本注曰:掌書。

禦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禦史大夫之丞也。舊別監禦史在殿中,密舉非法。及禦史大夫轉為司空,因別留中,為禦史台率,後又屬少府。治書侍禦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掌選明法律者為之。凡天下諸讞疑事,掌以法律當其是非。侍禦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舉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違失舉劾之。凡郊廟之祠及大朝會、大封拜,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

蘭台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書。

右屬少府。本注曰:職屬少府者,自太醫、上林凡四官。自侍中至禦史,皆以文屬焉。承秦,凡山澤陂池之稅,名曰禁錢,屬少府。世祖改屬司農,考工轉屬太仆,都水屬郡國。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別主上林苑有離官燕休之處,世祖省之,並其職於少府。每立秋貙劉之日,輒暫置水衡都尉,事訖乃罷之。少府本六丞,省五。又省湯官、織室令,置丞。又省上林十池監,胞人長丞,宦者、昆台、佽飛三令,二十一丞。又省水衡屬官令、長、丞、尉二十餘人。章和以下,中官稍廣,加嚐藥、太官、禦者、鉤盾、尚方、考工、別作監,皆六百石,宦者為之,轉為兼副,或省,故錄本官。

誌第二十七 百官四

執金吾 太子太傅 大長秋 太子少傅 將作大匠

城門校尉 北軍中候 司隸校尉

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丞一人,比千石。緹騎二百人。本注曰:無秩,比吏食奉。

武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兵器。丞一人。

右屬執金吾。本注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車駕出,掌在前清道,還持麾至宮門,宮門乃開。中興但一人,又不常置,每出,以郎兼式道候,事已罷,不複屬執金吾。又省中壘、寺互、都船令、丞、尉及左右京輔都尉。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職掌輔導太子。禮如師,不領官屬。

大長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將行,宦者。景帝更為大長秋,或用士人。中興常用宦者,職掌奉宣中宮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關通之,中宮出則從。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

中宮仆一人,千石。本注曰:宦者。主馭。本注曰:太仆,秩二千石,中興省“太”,減秩千石,以屬長秋。

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中宮謁者三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報中章。

中宮尚書五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文書。

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幣帛諸物,裁衣被補浣者皆主之。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宮人。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宮黃門冗從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

中宮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宮請署天子數。女騎六人,丞、複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複道丞主中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