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諸侯王勢力

漢武帝繼位後,大臣們推行抑製前朝、打擊諸侯王的政策。經常向漢武帝匯報和揭發諸侯王的過失和劣跡,有時還叫來諸侯王的部下,迫使他們檢舉諸侯王的罪過。諸侯王們惶惶不可終日。

建元二年(前138 年)冬十月,代王劉登、長沙王劉發、中山王劉勝、洛川王劉明來京朝見漢武帝。漢武帝設宴加以款待。宴會上劉勝突然大聲痛哭,向漢武帝哭訴了官吏侵奪欺淩諸侯王的種種事情。

剛剛繼承皇位的漢武帝,既要限製諸侯王勢力的膨脹,防止對帝位造成威脅,又要利用血緣關係維護統治。為了籠絡宗室,漢武帝下詔增加優待諸侯王的禮遇,廢除有關官吏檢舉諸侯王不法行為的文書,以示天子對宗室的親屬之情。

受著漢武帝這個恩惠政策的慫恿和鼓勵,有些諸候王的不法活動又囂張起來,他們交結公卿,覬覦皇位,在封國不奉漢法,**佚**,殘殺無辜,構成了社會不安、搖動皇權的因素。漢武帝因此極為不滿,想要逐步進行改革,目的是削弱相權,強化皇權,最終加強中央集權。

為繼續削弱這些封國的權力,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於元朔二年(前127 年)頒布“推恩令”,清除分封製。

主父偃是西漢時期齊國臨淄人。他早年學“長短縱橫術”辯士之說,晚年學“《易》《春秋》百家之言”,思想與學術構成比較駁雜。在故鄉齊國,他廣泛結交了各個學派、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人物,遺憾的是,他沒有得到他們的賞識,甚至受到了當地儒生的排擠,根本就沒有施展才華的舞台。

而當時,主父偃所處的家庭條件十分貧寒,又沒有人可以依靠,為了生活就到燕、趙、中山等諸侯國遊走,可結果同樣遭到了那些人的冷眼相對。事實上,這些都是因為他還沒能弄清楚形勢:時代不同了,此時的燕、趙、中山不是當年周天子的邦國了,而是漢帝國中央集權體製下的郡國;與之相承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與春秋戰國時代的王國相去甚遠。

漢朝封國的諸候王都是皇帝的親戚,他們從來都不知道憂愁,沒有品嚐過懼怕,他們自從來到自己的封國後就不允許自由走動,不允許調動軍隊,就連本屬於自己的行政權力也一點點被剝奪。

他們再也不用為了富國強兵而改革變法,再也不用為了國計民生而殫精竭慮,再也不用為了攻城略地而你征我伐。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事業,當然不再需要主父偃這樣的人為他們出謀劃策。

主父偃終於認識到在諸侯國很難找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京師或許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直到此時,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他挺起胸膛朝著帝國的首都長安進發。

在強烈的出人頭地思想的驅使下,元光元年(前134 年),主父偃來到長安投奔到了大將軍衛青門下。這次他總算是找對了門路,衛青很欣賞他的才幹,因此,多次向漢武帝舉薦他。

但是漢武帝似乎根本就看不上這位學習縱橫之術的人才,這可讓主父偃傷透了腦筋。眼看著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口袋越來越空,周圍那些賓客給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不過,這並沒有使他灰心喪氣,內心的功名欲再次點燃,主父偃決定孤注一擲。

元朔二年(前127 年)正月的一天,經過深思熟慮,他鼓起勇氣將自己平生所識以及對時政的看法都揮灑在一片片竹簡上,直接送進了中宮。有史書記載,他“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慶幸的是,漢武帝親自閱覽了他的奏疏,其中的某些觀點打動了漢武帝。漢武帝下令:“朝奏,暮召入見。”

同時被召見的還有另外兩個上書的人,這兩個人也是反對對匈奴作戰的,漢武帝見到這三個人以後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這句話說明漢武帝對這幾個人非常器重,當然,同時被召見的三個人中最受器重的還要屬主父偃。

主父偃跪叩後,漢武帝說:“你的‘推恩令’朕看了,說得很好,現在你對眾臣說說。”

“遵旨。”主父偃施禮後說道,“啟稟聖上,微臣以為,現在,不少諸侯王擁有地方千裏,連城數十。他們驕奢**逸,違抗命令,一個個像獨立王國一樣,對朝廷實際已形成對峙,如不及時采取措施,隻恐怕難以收拾。然而如要限製他們,又勢必招致反叛……”

說著,主父偃抬頭看了看漢武帝,漢武帝抬了抬手,示意他繼續說下去。於是,他又說道:“古時候,諸侯土地不過百裏,天子容易控製,而現在,他們的勢力已愈來愈大,如果皇上要削藩,他們就會聯合反叛,吳楚七國之亂就是教訓。所以……所以,要製服他們就必須有萬全之計,不過……不過……”主父偃猶豫了一下。

宰相公孫弘說道:“主父偃,你怎麽吞吞吐吐的,莫非怕遭到同晁錯一樣的命運?其實當今天子英明聖賢,你大可不必有什麽顧慮。”

這時,漢武帝明白了主父偃的意思,於是說:“要是有什麽不便那就到禦書房談吧!”

於是,主父偃跟漢武帝來到了禦書房詳談“推恩令”。這時,主父偃便奏道:“啟稟陛下,微臣以為要削減諸侯王的勢力,就必須下令把諸候王的土地分封給他們的支庶子弟,組成侯國。諸侯王的王妃很多,庶子不少,這樣一個王國便可分為若幹侯國,再把侯國隸屬於郡,地位隻相當於一個縣。如此,王國便可縮小,而朝廷所轄的土地卻可擴大,天子的勢力也就增強了。”

“說得好,繼續說下去。”漢武帝兩眼發著光。

“這樣,眾多的小侯國主們就會萬分感激陛下,而諸侯王們也沒有反對您的理由。”

漢武帝聽著主父偃的話,情不自禁地拍手稱讚:“你說得太好了。

如此一石三鳥,朕何樂而不為呢?”然後又問同時被召見的徐樂、嚴助,說:“徐樂、嚴助,你們對於主父偃的‘推恩令’有什麽看法呢?”

徐樂稟道:“聖上,主父偃的推恩令確實是強幹弱枝的絕招,微臣也以為可行。”

嚴助也在一旁應聲說道:“這和賈誼提出的‘眾逮諸侯而少其力’是一樣的,確實可行。”

主父偃又說:“聖上,微臣還建議修建京都附近的茂陵,把各地豪強遷來,如此,便可內實京師,外滅奸猾。”

“這真是個妙計啊!把天下豪強都集中到一起,這樣好對他們加以限製,免得他們在當地橫行。這個辦法好,朕也采納。”漢武帝說道。

漢武帝興奮地看著眼前這幾個年輕的才子,激動地說:“你們的主張真是太完美了,朕與你們相識恨晚啊!”

主父偃從此嚐到了上奏章的甜頭,每隔幾天就會向漢武帝上奏,而且每次奏章一上來就切中漢武帝的心思,一年之中竟然被漢武帝破例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飛黃騰達了,成為漢武帝身邊的重要謀臣。

元朔二年(前127 年)正月,梁王劉襄、城陽王劉延共同上書,上奏請願將部分屬邑分與其弟。漢武帝馬上批準,並下詔說:“諸侯王中有人想推廣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領地給眾子弟者,可一一奏報,朕將親自給他們確定封邑的名號。”

於是,各諸侯王紛紛報呈,請求推恩。按照推恩製度,他們的子弟必須由皇帝用“推恩”的名義受封,封土是從諸侯王的領地中分割出去的,而並非朝廷直接掌握的縣邑。如此推恩,推到後來,封地自然越分越小,諸侯的勢力自然日益削弱,再也不足以與朝廷抗衡,而隻有心甘情願地接受朝廷的控製和支配,才能生存下去。

從元朔二年(前127 年)至征和二年(前91 年),漢武帝共“推恩”

分封王侯178 人。有的諸侯王國最多分封為33 個侯國,一般的分封為十多個侯國。

“推恩令”是漢武帝29 歲時采取的政治措施。這項措施對加強中央集權起了重大作用,可是漢武帝並沒有掉以輕心,因為從“推恩令”開始推行,到諸侯王最後自行消失,要經過幾代人時間。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的漢武帝,是等不及的,他要在自己這一代就看到成績。因此,他念念不忘早點解決諸侯王國的問題。而對於公然反抗“推恩令”、圖謀不軌的諸侯王,漢武帝早已準備好了武力重拳,待機而發,一擊置之於死地。

淮南王劉安對於“推恩令”采取消極抵製的態度,他正在加緊陰謀叛亂。劉安與劉賜是親兄弟,他們的父親劉長是漢高祖劉邦的幼子,封淮南王,比漢武帝還長一輩。劉安有兩個兒子,長子劉遷,庶長子劉不害。

劉遷是法定的王國繼承人,而劉不害與兒子劉建卻得不到尺寸之封地,心中十分不滿。劉安不推恩自然有保存實力的打算。早在七國之亂時,劉安就想要發兵響應,隻是由於操作失誤才僥幸沒能卷入。漢景帝去世之後,他以漢武帝長輩自居,以好讀詩、善鼓琴、禮賢下士來收攏人心,求取名聲,廣致四方豪傑賓客幾千人,並積極著書立說,編成《淮南鴻烈》一書,大談道家神仙、修身養性之術,這與尊儒的漢武帝大有唱“對台戲”之嫌。

起初,對於這位博學善文的堂叔,漢武帝非常謹慎。朝見宴會,恩禮有加;凡發往淮南的詔令賜書,多由司馬相如過目審讀後再發,以免出紕漏。劉安一直有奪位之心,加之賓客妄言吹捧,便暗地修治戰具,聯絡四方,並派女兒劉陵入長安,爭取漢宮內應,日夜與其謀士加緊策劃、布置。

劉安的同胞兄弟衡山王劉賜與劉安串通,企圖借支持劉安奪取皇位來為自己謀求江淮一帶的分裂割據。他們甚至都刻製了登基用的天子玉璽和文武百官的印綬。但這次叛亂還來不及發動就被人向漢武帝告發了,而告發人正是因劉安拒絕推恩而懷恨在心的孫子劉建。

元狩元年(前122 年),淮南、衡山二王謀反活動徹底暴露,漢武帝問其事於群臣,大臣們一致認為謀反者應該伏法。結果,二王畏罪自殺,二國被除,封土改郡,收歸朝廷。當時卷入叛亂陰謀的株連人達數萬。

第二年,江都王劉建也被卷入,同樣遭到滅頂之災。經曆過這一場空前株連大獄,諸侯有謀逆跡象的全部被肅清了。在審查淮南、衡山二王謀反案之後,漢武帝頒布了“阿黨”“左官”“附益”之法,用以限製和打擊王國勢力。

在“左官”三法的限製下,諸侯王國的經濟勢力越來越弱了,人才資源趨向枯竭,諸侯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徹底解除了。對於眾多侯國在漢朝境內的星羅棋布,漢王朝也沒有等閑視之,采取了進一步削弱的措施。

元鼎五年(前112 年),南越發生叛亂。卜式門上書漢武帝,願父子從軍,效死疆場,全國幾百列侯卻無一人要求從軍。漢武帝下詔表揚,號召天下向他學習——這裏麵已經含著相當的不滿之意。同年九月,漢武帝在進行年度祭祀時,又抓住“酎金事件”,把業已無權的諸侯王狠狠整了一下。

按照漢朝製度,皇帝每年八月要到宗廟主持大祭,叫作“飲酎”。

“酎”是一種在正月開始釀造、到八月飲用的醇酒。飲酎時,所有參加祭祀的諸侯王都要奉獻助祭的黃金,稱為“酎金”。

酎金要有一定的分量和成色,數量以百姓人口數計算,每千口奉金4 兩,人口越多,酎金量越大。這對諸侯王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諸候王們想,這筆財產最後總是落到國庫中去,分不出是誰獻的,因此就來個偷工減料,以少充多,以次充好。這種偷工減料,以前也曾經發生過,隻是沒有當作大事來抓,所以就混過去了。

元鼎五年(前112 年)的祭祀中,諸侯王又如法炮製。想不到早有準備的漢武帝已在等著他們,立即抓住作為口實。在漢以“孝治天下”

的時代,對祖宗祭祀不誠,是最大的不孝。

漢武帝叫少府官吏測定每個王侯酎金的成色和應奉獻的分重,這下原形畢露,王侯們大驚失色。漢武帝抓住真憑實據,很快在九月裏宣布:奪去“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的106 位王侯的爵位,收其封國歸於漢郡。另外,列候因犯罪或無嗣而除國的也很多。建元二年(前139年),濟川王劉明以殺太傅、中傅罪被廢除,除其封國。

元朔二年(前127 年),燕王劉定國有罪自殺,除其國。元狩元年(前122 年),淮南王劉安謀反,除其國,以其地為九江郡。同年,衡山王劉賜反,除其國,以其地為衡山郡。元狩二年(前121 年),江都王劉建自殺,除其國,以其地為廣陵郡。

元鼎三年(前114 年),常山王劉勃有罪,除其國。元鼎五年,濟北王劉寬有罪自殺,除其國,以其地為北安縣,屬泰山郡。

此外,因無嗣而除國的,有清河王劉乘、山陽王劉定、膠西王劉端等。侯國越來越少,到漢武帝太初(前104―前101 年)年間,劉邦當年封一百餘名列侯已寥寥無幾。這樣一來,延續近一個世紀的諸侯王問題,到漢武帝時期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