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八月二十四日接十八日信,高興萬分。你最近的學習心得引起我許多感想。傑老師的話真是至理名言,我深有同感。會學的人舉一反三,稍經點撥,即能躍進。不會學的不用說聞一以知十,連聞一以知一都不容易辦到,甚至還要纏夾,誤入歧途,臨了反抱怨老師指引錯了。所謂會學,條件很多,除了悟性高以外,還要足夠的人生經驗。……現代青年頭腦太單純,說他純潔固然不錯,無奈遇到現實,純潔沒法作為鬥爭的武器,倒反因天真幼稚而多走不必要的彎路。玩世不恭,cynical [憤世嫉俗]的態度當然為我們所排斥,但不懂得什麽叫作cynical也反映入世太淺,眼睛隻會朝一個方向看。周總理最近批評我們的教育,使青年隻看見現實世界中沒有的理想人物,將來到社會上去一定感到失望與苦悶。胸襟眼界狹小的人,即使老輩告訴他許多舊社會的風俗人情,也幾乎會駭而卻走。他們既不懂得人是從曆史上發展出來的,經過幾千年上萬年的演變過程才有今日的所謂文明人,所謂社會主義製度下的人,一切也就免不了管中窺豹之弊。這種人倘使學文學藝術,要求體會比較複雜的感情,光暗交錯,善惡並列的現實人生,就難之又難了。要他們從理論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樣樣結合起來,也極不容易。但若不能在理論→實踐,實踐→理論,具體→抽象,抽象→具體中不斷來回,任何學問都難以入門。

以上是綜合的感想。現在談談你最近學習所引起的特殊問題。

據來信,似乎你說的relax [放鬆]不是五六年以前談的純粹技巧上的relax,而主要是精神、感情、情緒、思想上的一種安詳、閑適、淡泊、超逸的意境,即使牽涉到技術,也是表現上述意境的一種相應的手法,音色與tempo rubato [彈性速度]等等。假如我這樣體會你的意思並不錯,那我就覺得你過去並非完全不能表達relax的境界,隻是你沒有認識到某些作品某些作家確有那種relax的精神。一年多以來,英國批評家有些說你的貝多芬(當然指後期的奏鳴曲)缺少那種Viennese repose [維也納式寧靜],恐怕即是指某種特殊的安閑、恬淡、寧靜之境,貝多芬在早年中年劇烈掙紮與苦鬥之後,到晚年達到的一個peaceful mind [平和的心境],也就是一種特殊的serenity [安詳](是一種resignation[聽從]產生的serenity)。但精神上的清明恬靜之境也因人而異,貝多芬的清明恬靜既不同於莫紮特的,也不同於舒伯特的。稍一混淆,在水平較高的批評家、音樂家以及聽眾耳中就會感到氣息不對,風格不合,口吻不真。我是用這種看法來說明你為何在彈斯卡拉蒂和莫紮特時能完全relax [放鬆],而遇到貝多芬與舒伯特就成問題。另外兩點,你自己已分析得很清楚:一是看到大多的drama [戲劇],把主觀的情感加諸原作;二是你的個性與氣質使你不容易relax,除非遇到斯卡拉蒂與莫紮特,隻有輕靈、鬆動、活潑、幽默、嫵媚、溫婉而沒法找出一點兒借口可以裝進你自己的drama。因為莫紮特的drama不是十九世紀的drama,不是英雄式的鬥爭,波濤洶湧的感情激動,如醉若狂的fanaticism [**];你身上所有的近代人的drama氣息絕對應用不到莫紮特作品中去;反之,那種十八世紀式的flirting [風情]和詼諧、俏皮、譏諷等等,你倒也很能體會,所以能把莫紮特表達得恰如其分。還有一個原因,凡作品整體都是relax的,在你不難掌握;其中有劇烈的波動又有蒼茫惆悵的那種relax的作品,如肖邦,因為與你氣味相投,故成績也較有把握。但若既有**又有隱忍恬淡如貝多芬晚年之作,你即不免抓握不準。你目前的發展階段,已經到了理性的控製力相當強,手指神經很馴服地能聽從頭腦的指揮,故一朝悟出了關鍵所在的作品精神,領會到某個作家的relax該是何種境界何種情調時,即不難在短時期內改變麵目,而技巧也跟著適應要求,像你所說“有些東西一下子顯得容易了”。舊習未除,亦非短期所能根絕,你也分析得很徹底:悟是一回事,養成新習慣來體現你的“悟”是另一回事。

以色列—伊斯坦布爾—雅典的演出能延遲到明年六月,倒是大好事,你在訪美以前正可把新收獲加以“鞏固”。

最後你提到你與我氣質相同的問題,確是非常中肯。你我秉性都過敏,容易緊張。而且凡是熱情的人多半流於執著,有fanatic [狂熱]傾向。你的觀察與分析一點不錯。我也常說應該學學周伯伯那種瀟灑、超脫、隨意遊戲的藝術風格,衝淡一下大多的主觀與肯定,所謂positivism [自信]。無奈向往是一事,能否做到是另一事。有時個性竟是頑強到底,什麽都拗它不過。幸而你還年輕,不像我業已定型;也許隨著閱曆與修養,加上你在音樂中的熏陶,早晚能獲致一個既有熱情又能冷靜、能入能出的境界。總之,今年你請教Kobos [卡波斯]太太後,所有的進步是我與傑老師久已期待的;我早料到你並不需要到四十左右才悟到某些淡泊、樸素、閑適之美—像去年四月《泰晤士報》評論你兩次肖邦音樂會所說的。附帶又想起批評界常說你追求細節太過,我相信事實確是如此,你專追一門的勁也是fanatic得厲害,比我還要執著。或許近二個月以來,在這方麵你也有所改變了吧?注意局部而忽視整體,雕琢細節而動搖大的輪廓固談不上藝術;即使不妨礙完整,雕琢也要無斧鑿痕,明明是人工,聽來卻宛如天成,才算得藝術之上乘。這些常識你早已知道,問題在於某一時期目光太集中在某一方麵,以致耳不聰,目不明,或如孟子所說“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一旦醒悟,回頭一看,自己就會大吃一驚,正如五五年時你何等欣賞米開蘭琪利,最近卻弄不明白當年為何如此著迷。

說到此,不能不希望你明春訪澳歸來以後,從速請教內行挑選一架膠帶錄音機,不一定要stereo [立體聲]的,隻要上等質地,控製方便就行。未買之前,已買之後,都得請人教導如何收錄自己在家的演奏。(此點十分重要!)此是鋼琴家和一切演奏家的鏡子,不可或缺!

八月三十一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