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不識的事情隻能算是插曲, 在這件事過去之後,安臨很快進入了更忙碌的節奏中,各地方的奏折像雪花一樣發往了瓊安, 比之幾個月多了兩倍不止。

因為七月份到了。

眾所周知,七月份左右是水災與旱災的多發時節,高溫多雨的氣候雖然能夠最大限度地催發水稻的生長, 但是這降雨量一大就容易引發水患,衝壞田地和堤壩都是常有的事情。

預防水患與旱災的措施,上朝的時候滿朝的官員都已經討論了好幾輪了。

這段時間各部努力工作攢績效的成果,也初步可以從上朝時的討論中看出一二了,安臨就坐在最上麵聽著各部各署的官員討論了好一會兒,等他們說累了, 她也就對各部的準備情況心裏有數了,這才慢慢開口, “工部製作的筒車與曲轅犁數量都有多少了?”

聽到這兩個東西的名字, 一些知情人的表情不由地有些奇怪,不過這本來就是劉廣麟在太學辯證會被取消功名後,安臨吩咐繼續製作,並派了宋菱去進行優化的工程, 工部侍郎聽到皇帝問起後站出來回答, “回陛下,筒車已製作百二十件, 曲轅犁百七十件。”

這個數量對於全國的農田來說, 可以說是僧多粥少完全不夠分的,不過安臨本來也不是打算由工部全做完然後統一分發一步到位, 所以聽到這個數量後也沒有說什麽, 隻是吩咐說, “今年的勸農官,在出發前往各府州縣的時候每人帶一份筒車和曲轅犁的部件,並且要熟記下筒車和曲轅犁的製作方法。”

農署司農應是。

“此外,良鄉的良鄉江,嶽山府的丘渠堰,埠郡的奎塘堰都有多個流段的河沙堆積堵塞,州府都要盡快安排人手去進行疏通,另外,渠縣灌溉不足,需要修建塘堰來保證接下來的三個月農田灌溉充足,呂卿(工部尚書),今日回去之後你們工部辛苦一下,根據實地與地圖確定下渠縣最適合建塘堰的地方。”

安臨才剛說完,誰知道工部尚書早就有所準備,自信上前一步回道,“回稟陛下,七日前我們工部就已經測量出了渠縣最適合建塘堰的地方,陛下請看——”

工部呂尚書從袖子裏抽出一張渠縣的地圖展開,上麵有用筆畫出來的三個圈,連起來正好是個等腰三角形。

工部尚書撚了撚胡子,“隻要在這三個地方都修建一個塘堰,渠縣所有的農田就都可以灌溉到,不說三月,三年也不愁!”

“甚好。”安臨定睛一看,滿意地笑了。

這叫什麽?

這就叫官員的主觀能動性。

誰說為了績效加班的就不算有效內卷?

其他臣子看到他們陛下滿意欣賞的表情,又看了看工部尚書早就準備好的地圖,心中不禁對有效內卷有了新的認知。

幾日後,農署派往各地的勸農官們,帶著第一批大量製作出來的筒車和曲轅犁出發了——當然這些都是需要用驢車運到地方之後組裝起來的,不可能說勸農官一邊推著曲轅犁,一邊扛著筒車就出發了吧。

……

近些日子,良鄉縣的縣令有些發愁,愁得那張福相的臉滿是汗。

可能主要還是熱的。

這天氣不僅人熱,這地也熱,明明下的雨也不少,可是下了之後沒多久就幹了,最近這段時間附近村子天天都會來個村長說田裏水供不上,讓他拿主意。

可是他也不能憑空生出水來啊,今天帶著縣衙的衙役去那個村子看看,幫村民們挖了幾條渠道引水過來,明天又要去另一個村子挖,現在他一個縣長都快成了挖渠道熟練工了,身上的肉都掉了不知道多少斤。

今天縣令來縣衙早,各個村子的村長還沒來,縣令早上剛吃完一碗熱的臊子麵,過了早上那個點天氣熱起來後,又感覺胃裏膩得慌,灌了好幾口水才把味道給壓下去。

“周縣丞啊,咱們到今天已經去過幾個村子了?”

“縣令,七個了。”被叫做周縣丞的周伯康頭也沒抬地回答道,一手執筆伏在案桌上在冊子上書寫記錄著什麽。

“七個……”縣令掰著手指數了數,“那今天來的應該是塔頭村了,離縣城有點遠啊,等會兒讓大家夥兒出發前都買點炊餅揣著餓了吃吧。”

周伯康這下沒有接話,筆尖在冊子上停留了一會兒,暫且記下一個‘塔頭村’。

但是今天,不管是縣令還是縣丞,或是縣衙別的什麽人,都沒有想到今天先來的並不是各村的村長,而是從瓊安來的勸農官。

縣令對勸農官的到來心情還挺複雜的,有時候是希望他們來又不希望他們來。

因為前些年勸農官每次來,都是什麽都不說先拿出幾袋種子來,說是農署新培育的良種,讓他安排下去在良鄉縣的農田裏種上,完了還要讓他們記下良種的生長情況和收獲率。

但問題是勸農官種子是拿來了,勸農民去種新種子的事還是得他們良鄉縣衙去幹。

人家農民原本的種子種得好好的,能有幾個人願意貿然嚐試新種?

沒有抗天災能力,整年都靠著地裏那點東西過活的農民們,大多是沒有那種勇於嚐試的新良種的,最後推銷不出去的良種,就隻能在縣衙的官田裏種下去,盈虧自負。

不過縣令還是迎了出去,去迎接從瓊安遠道而來的勸農官。

這次來的勸農官跟前幾年來的不是同一個人,換了個年輕許多的,到了縣衙門口後那年輕的勸農官沒等他們搭把手,自己就把驢車上成堆的木頭製品給卸了下來,身上汗涔涔的,笑容爽朗。

“這些東西是?”縣令往地上那堆木頭上看了一眼。

“我等奉陛下之命推廣新農具。”勸農官說著撫摸了一下光滑的木頭,“這裏麵有兩種農具,一種是用於耕種的簡便犁具,一種則是用於灌溉的筒車——聽說良鄉的農田分布在灌溉一事上十分不便?”

“啊,是的。”縣令愣愣地說,“良鄉水源比農田的地勢要低,除了本身就有河流湖泊流經的村子,其他農田想要灌溉到田裏,挖了渠道之後還要農民自己去把水挑上去倒到水渠裏。”

那個勸農官聽著聽著也有些憂慮,不過很快露出了一個安撫性的笑容,“不用擔心,這個筒車正好是可以應對這種情況的!”

縣丞也往地上那堆木製品上看過去,“這些東西?真的能用嗎?”

“當然了。”勸農官說,“不過時間緊急,瓊安那邊來不及製作更多的筒車和曲轅犁了,我這次出來每一樣都隻帶了一件,還需要良鄉這邊組織工匠大量製造才能解決良鄉的灌溉問題,縣令你看……”

被喊道的縣令心裏微微一慌,忍不住在心裏嘀咕了一句:這靠不靠譜啊?

還得縣衙組織工匠,縣衙其實也挺拮據的,一下子組織這麽大一批工匠製造新玩意兒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了,要是最後沒用砸手裏,接下來好幾個月的俸祿都發不起了。

縣令正想委婉表示先看看效果,話還才剛開了個頭,縣衙大門口就有一個拄著拐杖的老頭晃晃悠悠地走進來,人未到聲先到,“縣令大人!我們村的田裏水要供不上了,您來幫我們看看吧?”

縣令被這麽一打斷,一下子就忘了自己要說啥,下意識地往縣衙門口看過去。

塔頭村的村長,到了。

這時候周伯康周縣丞腦子轉的比縣令還要快一點,看到塔頭村村長顫顫巍巍地走進來,想到前幾天他一個文職也要不得不扛著鋤頭幫忙挖渠道的辛苦日子,又看看明顯對突然到來的塔頭村村長的話有點感興趣的勸農官,就說,“既然這樣,農官大人不如與我們一起往塔頭村走一趟,也正好可以試試這兩種新農具,你意下如何?”

“啊?我沒問題。”勸農官想了想,禮貌地問過縣令,“王縣令,我可以一同前去嗎?”

“當然,當然!”

得到回答的年輕勸農官又把已經搬下來的筒車和曲轅犁零件搬回到驢車上,和縣令縣丞一起前往塔頭村。

等到了塔頭村之後,王縣令才發現塔頭村農田的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更嚴重一點。

比起前麵幾天找縣衙幫忙挖渠道的村子,塔頭村不同的是他們早先就已經挖好了渠道,但是塔頭村距離水源實在是太遠了點,就算挖了水渠也隻是讓土壤微微濕潤,水田裏的水都是靠人力一桶一桶抬上來的,基本上農人的一天也就能人力澆灌兩畝不到的農田,如果家裏人口勞動力多一點,才有可能多照顧到幾畝。

“今年的水低了不少啊。”縣令觀察完之後歎了口氣。

“是啊。”塔頭村村長憂慮地說,“這天要是再熱點,打水的速度都要趕不上水沒的速度了,我們也試過蓄雨水,但是用不了太久。”

“這裏的坡太斜了,雨水要是充足不顯,但是一旦水低了就容易斷流啊。”勸農官順著農田走出了好幾畝地,看完情況後問,“有試過從最邊上矮點的農田那邊挖渠引水嗎?”

縣令不禁側目了一下。

看來這次來的這個勸農官,倒是真跟上一個不一樣,是個真懂種田的?

“那邊的土不行啊,水更上不來。”塔頭村村長搖搖頭。

“這樣吧,老村長,你找幾個青壯力過來幫我個忙。”勸農官想了想,胸有成竹地說,“把我帶來的這個筒車安在坡下那段位置,一端靠近上方挖好的渠道,這樣有高低落差也能把水引上來。”

作者有話說:

原本打算加個更的,卡了一下文時間來不及了,隻能明天加了……

上一章有一條劇情同人向長評很不錯,感興趣的小可愛可以點進加精看一看哦~

農業相關依舊是參考天工開物,沒參考到的都是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