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浪道:“武功的套路很多,我也不能盡數將其說與你聽,但隻將最重要的傳授給你,還望你日後多加參透,方能不辜負我之期盼。”

唐奇點頭。沈浪喝一口酒,繼續道:“好酒好酒……‘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鬆,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這十二句概括了對長拳類武術風格的要求。

在動作、姿勢、節奏、速度諸方麵都做了恰當的比喻,習練者通過喻體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則。

拳種不同,風格便不一樣,但長拳類的幾十個拳種,像少林拳、查拳、華拳、花拳、戳腳、翻子、八極燕青等,風格節奏固然有很大區別,但總原則,大體不離這十二句。”

唐奇眼神發光道:“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鬆,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

好!這十二句說得真好!形象深動,好似見到了真實景物一般,鬆濤起伏,山嶽潛形,猿猴展臂,喜鵲飛橋,鷹擊長空,風動影斜,落葉歸根……

好一番奇妙的景象,然而將這些自然之相變化到招式之中,那便真是高明之至啊!”

沈浪道:“拳法自然,道法自然,華佗創立五禽戲,便是仿效禽獸蟲魚之行為,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還能治病防病,由此可見,自然之力方是我等習武之人應當時刻遵從的,切不可違背自然,不可違背自身的境界和條件,否則便可能走火入魔,適得其反啊!”

唐奇點頭道:“師父說的是,古往今來,無數高手武功已然達到了一定境界,卻還去修煉更強的武功,故而許多人不得其法,超出了自身極限,才會走火入魔,有的發瘋,有的生病,還有的氣血身亡。”

說到此處,心中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魏忠賢武功如此之高,難道就沒極限?說不定魏忠賢此刻已然到了武功登峰造極的時候,若想再突破,便是難上加難了,但願魏忠賢練功走火入魔……”

唐奇如此想,沈浪又道:“‘以短為長,以閃為進,以活為主,以速治慢’短遇長,‘近’為上。個小為短,力弱為短,拳藝不高為短,兵刃不長為短。短是個弱點。然而,短卻並非不能勝長。

短欲勝長,常用的是“近”法。交手雙方越接近,則長者有弊,短者得利。長者周轉不便,短者可任意發揮。如果短者見長,懼而逃之,長者鞭可及,短者必輸無疑。短勝長,閃為進。

閃本是躲。如果閃就是為了躲,那是隻守不攻。閃,應是為了進攻,是躲避敵人之鋒芒,換個位置出擊。個小力弱者正麵迎擊身高力大者,必要吃虧。

以閃為進,避實就虛,方能奏效。短勝長,活勝死,比武中,曆來是活手勝死手,活步勝死步,心眼兒靈活的人勝死心眼的人。

活者,靈活多變之意。短者不活,弱上加弱。短者靈活,閃展騰挪,才正是發揮了自己的長處。短勝長,速製慢。持久戰對短者不利,在戰略上,短者應求速戰速決,在戰術上,也要以快取勝,或先發製人,或後發先至。”

說罷,微微一笑,眼睛眯成一條線,仿佛渾若無事,說著一個絕妙的故事一般,唐奇聽罷,心中便細細推敲,不多時,便明白了其中的關竅,道:“短長結合,以快打慢,以快勝快,靈活多變,躲閃進擊。師父,是不是這個道理?”

沈浪道:“不錯,你悟性極高,日後稍加鍛煉,必成大器。接下來便是‘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足踢敵人莫留情,全憑手領門路清’,北方流行的拳種中,腿的用法在整個技法中占有很大比重。

腿的力量大,腿比胳臂長,腳上穿鞋,比**的拳頭堅硬。腿法變化多端,卻又迥環自如,踢、蹬、踹、碾、圈、擺、撩、踩、掀、掃是腿法的基本動作。

以腿聞名的武術家極多,象鐵腿馬月,風神腿龔玉琦,神腿杜彥武,江南美意腿萬海川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贏得雅號。

注重用腿,卻不能忽視手的作用。在比武中,手有領路的作用,一要領出腿踢的方位,手虛腳實;二要領走對手的注意力,乘機而踢。

手還有防守之用,像兩扇大門一樣,要想誘敵深入,就敞開大門;要想拒敵於外,就閉大門,令其無懈可擊。無論是開是閉,均以腿擊中對手為目的。

所以說,你的雙手便是兩扇門,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霸氣;你的雙腿便是最好的兵刃,以腿打人,往往能夠出奇製勝!”

唐奇聽得入迷,仿佛他的眼前已經出現了一幅幅武功招式的畫麵,他的眼神深邃無比,似要將前世的因緣看遍。

沈浪續道:“‘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這是從武術的六合真義著眼的,所謂六合真義,便是指內三合,外三合。

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氣、神不斷互相轉化,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可以延年益壽。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統一。

武術動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鍛煉是精氣神鍛煉之“形”,之“表”。六合真義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內三合之裏,由外三合之形練及內三合之神。

反之,內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現出來,所以,‘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唯有內外兼修,方能達到武功之最高境界!誠然,武功是沒有最高境界之言的,隻是人的身體有極限,才有諸般限製。”

唐奇聽罷,如夢如幻,心中空空****,而又沉沉實實,頓時間將這麽一些話記在腦中,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唐奇將這些道理謹記在心,此刻道:“師父可還有武功教我?”

沈浪道:“我教你的都是練功法門,至於真正的招式,隻能由你自己領悟,招式並不是武功的重要之處,一門武功,所煉者唯有將自身的境遇,自身的感情,當時的心境,還有環境天時地利,等等,結合起來,方能成就大武功!”

沈浪眼神深邃,抬頭望天,突然一口酒下肚,又說出了這麽一番道理:“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實互用,剛柔相濟。交手過招,不能實心眼。正所謂‘兵不厭詐’,‘虛虛實實’。

虛實的含義有兩個。一是變招的虛實,即武功的每一招都可虛可實。如引手是虛招,可誘敵出擊,如敵尚不及反應,這一招可變為實招,可劈、可拍、可抽、可抓。崩拳是實招,應當一拳製勝。倘若被敵遮攔,就應當即刻抽拳撤勁變為虛招。這就是‘彼能破,手則虛,彼不敵,手則實’。

二是相搏中的虛實。就是欲打其上,先向下取之;欲取其左,先向右引之;欲製其於絕地,先賣破綻以誘之。除此以外,還要善於觀察對方的虛實。

彼手上擊,下方必虛;左擊,右方必虛,前擊,後方必虛;腳踢,支撐腿必虛。避實就虛,乘虛而入。虛勁,是試探性的,故而勁力蓄而不發,柔韌有餘。實勁,是要一舉奏效的,故勁力充足剛勁。“虛實互用”,那麽勁力的掌握便應是“剛柔相濟”了。

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武術練到了化境,伴隨而來的是舉手投足均能收到絕佳效果。拳腳用不著擺好動手之架式,思想用不著做好應對之準備,對突然襲擊可以本能的作出迅速的判斷和反應。

意識與行動在刹那間似乎割斷了聯係,似乎全憑著本能應對,這便是無拳無意,是習武者追求的真意。然而,無意絕非真正的無意識,恰恰是意識敏捷的反應。

由意識到動作之間的指令傳遞快靠幾乎使意識與動作同時發生,看起來好象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行動一樣,無拳也絕非真正的無拳法,而是不拘泥於拳法,相敵之情形而行之。無拳無意,是武術的最上乘境界。”

唐奇聽罷,悠然神往,已經被這絕妙的武術修為驚歎了,他的眼神閃爍,不知道自己該到何時方能練就如此高明的武功,武功的化境當是極難練到,唐奇心中雖不知這一路究竟有多久,但他的心中堅定萬分,誓要練成爐火純青的武功,和魏忠賢大戰一場。

此刻,已經晌午時分,陽光透過樹葉將整個林子點綴得閃閃發光,縫隙之中無數道陽光透射進來,光明籠罩著整個山巒……

沈浪眼睛眯成了一條線,似乎從上山到現在,他的眼睛就沒有睜開過一樣,沈浪右手舉著他的那隻大酒壺,似乎這隻酒壺已經跟隨了他許多年,酒葫蘆雖然不大,但好像葫蘆裏麵的酒永遠都喝不完。

沈浪喝了無數口酒,但從沒見到他往葫蘆裏麵裝酒,就好像他心中的傷愁,心中的思念,對段燕燕的無盡思念……此刻,沈浪睜開雙眼,眼前仿佛已然見到了他死去多年的妻子,段燕燕正瞧著他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