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四更天裏,伯爵府燈火通明,兄弟二人各從院中出來,裴少淮身著深青官服,頭戴烏紗帽,而裴少津身著禮部所發的貢士服——青色圓領棠苧蘭衫。

一深一淺,均為青調。

兄弟二人皆是要入宮,裴少津是參加殿試,裴少淮則是作為官員,參加殿試前的大禮。

裴少淮親自為弟弟戴上方巾,令其更添幾分儒雅的文氣,並叮囑道:“今日皇上親自出題,想來與以往的路數頗有不同,然萬變不離其宗,你大膽去寫便是了。”

“大哥,我省得了。”

燈籠輝光映照二人臉龐,兄弟並肩站在一起,幾近同高。此等尋常情景,在這樣特殊的時日裏,叫人見了動容。

兩驅馬車啟程,並齊朝東而去,臨近皇城牆下了,才道別分開。裴少淮身為京官,上朝由午門進去,而裴少津參加殿試,要與其他考生先齊聚承天門外。

辰時到,天子駕臨皇極殿,文武百官及三百餘名考生行大禮,殿試開始。

裴少淮列於百官當中,因知曉是皇帝親自出題,他對今年殿試的策論題目頗有幾分好奇。依照常規,策論出題一般含有三個層次——首先以聖人治國方略之言為引子,隨後聯係曆朝史實或是當朝時事,最後讓貢士們就此談見解、主張。

涵蓋三層,策論題目一般有數百字。

胡閣老宣讀殿試題目時,卻隻有寥寥幾句,隻聞:“天子策問天下文士,論大慶開海之利弊,提揚長避短之良策。”簡練幹脆。

也足以見得,皇帝對於開海一事態度很是堅決。

題目宣讀完畢,群臣退下,貢士們席地而坐,開始作答。

裴少淮慢步走在殿外的廊道裏,正在琢磨玩味皇帝親自出的這道題目。

其一,君強則臣弱,皇帝能出這樣的題目,內閣大臣無人反對,便說明皇帝已牢牢握住了內閣,如今的內閣更像是皇帝的秘書處。

其二,皇帝親策貢士,若是接下來再親自閱卷、評卷,則將“天子門生”演繹到極致。皇帝是想用新臣換舊臣,罷黜冥頑,重用親信。

皇帝說話做事愈發果決,又支持裴少淮所提的係列新政,明明是站在同一邊的,然裴少淮心中惴惴——他不知道皇帝能否容忍有朝一日權杖漸漸流失。

在這世道裏,能穩穩坐在天子之位上,皇帝豈會隻有一副麵孔?裴少淮停步,醒了醒神,暫且將這些念頭埋了下去。皇上愛民為民,已是極難得的聖明,隻消皇帝一直秉持此道,他們之間便可一直君聖臣賢。

裴少淮轉而想些其他的,心想,少津、言成作答“開海利弊”此題,勢必如魚得水,可以將昔年所學所見一一顯於筆下,不枉客居他鄉遊學數年。

心間鬆快了不少。

一路思緒不斷,不知覺已回到了六科衙門。因心思在別處,裴少淮走入衙房時,見到牆上有道身影時,略一怔。

定眼望去,才發覺是燕緹帥過來了。

“裴大人不在,鄙人唐突,自己燒了壺水,喝了盞茶,裴大人不介意罷。”燕承詔道。

看來已經在此等了些時候。

“燕緹帥對我這兒倒是熟。”裴少淮說笑道,又問,“自臘月起,有段時日沒見燕緹帥了。”

燕承詔應道:“南鎮撫司兩位副官隨吏部南巡,衙門裏事多,人手不足,遂這段時日不常入宮。”一本正經地說著慌話。

“既然這麽忙,今日是什麽風把燕緹帥刮來了?”

“給裴大人送這個。”燕承詔應道,而後莊重伸手探入懷中,似乎在掏重要物件。

裴少淮以為燕承詔從別處探查到什麽重要證物,有案件要一同商議,結果卻見燕承詔掏出一枚紅雞蛋,遞到了自己跟前。

原本有些嚴肅的神情,頓時堆笑,裴少淮接過紅雞蛋,恭賀道:“恭喜燕緹帥喜得千金。”

又道:“燕緹帥送一枚紅雞蛋過來,可比送一塊黃金還難得。”

燕承詔明明得意歡喜,卻還掩著,卻掩不住嘴角一直上翹,說道:“這段時日辛苦裴大人一個人常常入宮下棋了。”又若有其事說道,“兩司還有要事,我便先回去了。”

“我送送燕緹帥。”

“不必。”

回南北鎮撫司明明要從南門出,裴少淮卻見燕承詔往東門去了。

……

皇帝在皇極殿中待了足足兩個時辰,不僅在高座上觀望貢士們作答,還在胡閣老的陪同下,到貢士席間巡遊了一遍,直到臨近午時才離開。

再說場下眾貢士,時辰已過半,不少人筆下尚未成文。平日裏一筆千文,此時卻才思枯竭,踟躕半晌才得三兩句。

一來是因為題目並未引用賢人之言,他們不能就經義去寫見解,少了許多虛言。

二來不少貢士未曾見過滄海,未曾了解過開海行商,更不曾知曉臨海百姓之疾苦,又豈能明白其中牽連的諸多門道?

不能寫虛言,胸間又無見識,這篇策問文章自然難寫。

那些曾仔細研讀過北客文章的貢士,則頗感慶幸,因為北客曾寫過兩篇與開海相關的文章,可以借鑒一二。

那些生於臨海之濱的學子,本應最占優勢,卻也有不少人——生於海畔卻不曾觀望潮起潮落,活於民間卻不知民間疾苦——也是枉然。

裴少津初聞此題時,略有些興奮,但很快他便冷靜下來,沉著作答。

大哥力推開海,亦承認若是開海不慎不當,勢必會有弊端生,於百姓有害。是故,大膽指出開海弊端非反對開海,而是為了更穩妥地開海。

皇帝出題幹脆,裴少津作答時亦幹脆,不寫恭維之話,開篇立論:“力農保民為固國之本,率練水師為守國之器,而後才有開海通商,廣開源流。”

他寫道,百姓安生、水師強盛、開海通商三者相輔相承,但缺其中之一,則容易生弊端。

譬如說,外銷最是緊俏的蠶絲、錦緞,皆是產自於田間。開海以後,商賈豪貴見種桑養蠶有巨利,則百姓容易失了田地,沒了糧食,難以衣食其力。

又譬如,開海之處愈是繁華,若無水師鎮守,則愈是易受倭寇水賊侵擾。

裴少津最後提出,開海是要傾國之力去辦的大事,一處動則處處隨之而動。開海一事若是能成,絕非與萬國通商而已,而是大慶之內各行各業皆有所成。

寫到此處時,裴少津才明白大哥為何要執著於從開海入手。看似隻做了一件事,實則關聯著千頭萬緒,敦促著朝廷一一把這些事做好。

寫完之後,回過頭再讀這篇文章,裴少津晃晃間有些詫異,有些不敢相信此文是自己在皇極殿中當場寫成的。再仔細回想,這一字一句皆可在過往日常裏找到蛛絲馬跡,原來與夫子、父親、南居先生還有大哥平日裏的敘話,也是一種積累。

天色將晚,場上仍有不少貢士奮筆疾書,裴少津交卷後,自東南角側門離開大殿,等候言成出來,在禮部官吏的帶領下出了宮。

殿試結束,三日後的傳臚大典,結果自見分曉。

……

當晚東閣燈火通明,內閣大學士和六部九卿在京正官無一所缺,隻因皇帝說了一句:“朕要親自閱卷。”

胡閣老問道:“陛下親閱,老臣以為糊名一步可省卻矣。”畢竟糊名是為了防臣子私心,不是為了防皇帝選臣。

“還是依規來辦。”皇帝搖搖頭,繼續道,“為了公允起見,殿試取士隻論見解精辟與否、文章蘊意深淺,不問姓名出身。”

如此,三百餘份卷子糊名之後,規整陳列於書案上,皇帝帶著群臣開始閱卷。

兩日後,所有卷子皆已排好名次,隻差查封填榜。皇帝心情很是暢快,雖有不少學子未能寫完文章,或是言之無物,但也有十數人答得很有見地,被皇帝所賞識。

皇帝吩咐道:“把乙酉科一鼎三甲喚來,由他們來拆封。”

不是為了叫三甲過來,而是為了把裴少淮叫過來。事關開海,皇帝還是念著伯淵的。今日選出來的新臣,皆可為開海所用。

且事到如今,裴少淮不用再避嫌了。

“微臣叩見陛下。”乙酉科三甲來到東閣。

皇帝笑眯眯說明意圖之後,裴少淮當即了然皇上的深意,麵對這份深思熟慮後的聖眷,使得裴少淮心中帶著些許慚愧。

“學問才識前後相傳,今日便由你們三個拆卷填榜罷。”皇上說道。

不管拆卷之後,名字何人,金榜名次都不會再變了,榜上之人妥妥的天子門生。

“臣等領命。”

裴少淮來到案前,伸出手去取第一份卷子,才打開看了一眼,他便愣了一愣——卷上的字收筆時總是不經意灑脫一翹,使得最後一筆總是長了少許。

旁人必定認不出這毫末之差,但裴少淮與弟弟同窗十數年,豈會認不出來?

少津得了狀元。

裴少淮未拆完,另外兩個人先一步稟報了名次。

前探花鍾王嶽唱道:“戊子科探花徐言成,字子恒。”

前榜眼馬廷文唱道:“戊子科榜眼楊向泉,字念清。”

裴少淮趕忙把縫線拆下來,揭開厚紙,果然在封麵上見到了那個熟悉的名字,他唱道:“戊子科狀元裴少津,字仲涯。”

胡閣老領群臣上前賀道:“恭賀陛下又得賢能之才。”

末了,胡閣老又道:“陛下慧眼識珠,此三人正是春闈前三人。”實則是誇自己會試選才公允,選到了皇帝賞識的賢能。

拆完卷子,填完金榜之後,裴少淮回到府上,他雖知曉了名次,但卻忍住了,沒有事先告訴少津。

他希望少津能在傳臚大典上,太和殿前,聽到鴻臚寺官莊嚴的三聲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