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寅恪曾作李唐氏族之推測一文,刊載本集刊第叁本第壹分中,尚有賸義,茲補論之於此。其關於李唐疑是李初古拔後裔,及其自稱西涼李暠嫡裔,必非史實二點,前篇已詳言之,茲不重述。故此篇複就其自稱源出隴西及家於武川二事,取資旁證,別為辯釋,然後唐室偽造先世宗係,其先後變遷所經曆之軌跡略能推尋,「天可汗」氏族之信史或者亦可因是而考定也。
唐會要壹帝號上雲:
獻祖宣皇帝諱熙,(涼武昭王暠曾孫,嗣涼王歆孫,弘農太守重耳之子也。)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為宣簡公,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廟號獻祖,葬建初陵。(在趙州昭陵[慶]縣界,儀鳳二年五[?]月一日追封為建昌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諱天錫(宣皇帝長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懿王,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廟號懿祖,葬啟運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三[?]月一日追封為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啟運陵。)
元和郡縣圖誌壹柒(岱南閣叢書本。又參閱舊唐書叁玖地理誌及新唐書叁玖地理誌趙州昭慶縣條。)略雲:
趙州。
昭慶縣。本漢廣阿縣,屬巨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六[初]陵,高四丈,周回八十丈。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啟運陵,高四丈,周回六十步。二陵共塋,周回一百五十六步,在縣西南二十裏。
冊府元龜壹帝王部帝係門略雲:
唐高祖神堯帝,姓李氏,隴西狄道人。其先出自李暠,是為涼武昭王,薨,子歆嗣位,為沮渠蒙遜所滅。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為汝南郡守,複歸於魏,拜弘農太守,贈豫州刺史。生熙,起家金門鎮將,後以良家子鎮於武川,都督軍戎百姓之務,終於位,因遂家焉。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時追贈司空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封趙郡公,徙封隴西公,周受魏禪,錄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國公。生世祖元皇帝昞,在位十七年,封汝陽縣伯,襲封隴西公,周受禪,襲封唐國公。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貞皇後,七歲襲封唐國公,義寧二年受隋禪。
今河北省隆平縣尚存唐光業寺碑。碑文為開元十三年宣義郎前行象城縣尉楊晉所撰,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藏有拓本,頗殘闕不可讀。茲取與黃彭年等修畿輔通誌壹柒肆古跡略所載碑文相參校,而節錄其最有關之數語於下:
(上略)皇祖瀛州刺史宣簡公謹追上尊號,諡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張氏謹追上尊號,諡宣莊皇後。皇祖懿王謹追上尊號,諡光皇帝。皇祖妣妃賈氏謹追上尊號,諡光懿皇後。(中略)詞曰:
維王桑梓。本際城池。(下略)
案,李熙天錫父子共塋而葬,光業寺碑頌詞有「維王桑梓」之語,則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絕無疑義。據魏書壹佰陸上地形誌南趙郡廣阿縣條、隋書叁拾地理誌趙郡大陸縣條及元和郡縣圖誌壹柒趙州昭慶縣條等,是李氏父子葬地舊屬巨鹿郡,與山東著姓趙郡李氏居住之舊常山郡,壤地鄰接,李虎之封趙郡公,即由於此。又漢書貳捌地理誌載中山國唐縣有堯山,魏書地形誌載南趙郡廣阿縣即李氏父子葬地又有堯台,李虎死後追封唐國公,其唐國之名蓋止取義於中山巨鹿等地所流傳之放勳遺跡,並非如通常廣義,兼該太原而言也。
至大唐創業起居注上略雲:
初帝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帝以太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為天授。
則為後來依附通常廣義之解釋,殊與周初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時,暗示其與趙郡李氏關係之本旨不同也。
據上所言,李唐豈真出於趙郡李氏耶?若果為趙郡李氏,是亦華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稱出於隴西耶?考元和郡縣圖誌壹伍略雲:
邢州。
堯山縣。本曰柏人,春秋時晉邑,戰國時屬趙,秦滅趙,屬巨鹿郡,後魏改「人」為「仁」,天寶元年改為堯山縣。
又同書壹柒略雲:
趙州。
平棘縣。本春秋時晉棘蒲邑,漢初為棘蒲,後改為平棘也,屬常山郡。
李左車墓,縣西南七裏。
趙郡李氏舊宅,在縣西南二十裏,即後漢魏以來山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雲。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元氏縣。本趙公子元之封邑,漢於此置元氏縣,屬常山郡,兩漢常山太守皆理於元氏。開業寺,在縣西北十五裏,即後魏車騎大將軍陝定二州刺史尚書令司徒公趙郡李徽伯之舊宅也。
柏鄉縣。本春秋時晉鄗邑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後漢改曰高邑,屬常山國,高齊天保七年,移高邑縣於漢房子縣東北界,今高邑縣是也。
高邑故城,在縣北二十一裏,本漢鄗縣也。
高邑縣。本六國時趙房子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
讚皇縣。本漢鄗邑縣之地,屬常山郡。
百陵崗,在縣東十裏,即趙郡李氏之別業於此崗下也。崗上亦有李氏塋塚甚多。
昭慶縣。本漢廣阿縣,屬巨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初陵。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啟運陵。二陵共塋,在縣西南二十裏。(昭慶縣條前已引及,因便於解說,特重出其概略於此。)
元和郡縣圖誌著者李吉甫出於趙郡李氏,故關於其宗族之先塋舊宅皆詳記之。若取其分布之地域核之,則趙郡李氏其顯著支派所遺留之故跡,俱不出舊常山郡之範圍。據此,則趙郡李氏顯著支派當時居地可以推知也。但其衰微支派則亦有居舊巨鹿郡故疆者。考新唐書柒貳上宰相世係表趙郡李氏條(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貳壹同),略雲:
[楷]避趙王倫之難,徙居常山。[楷]子輯。輯子慎敦,居柏仁,子孫甚微。
案,柏仁廣阿二縣後魏時俱屬南趙郡,土壤鄰接,原是同一地域。趙郡李氏子孫甚微之一支,其徙居柏仁之時代雖未能確定,然李楷避西晉趙王倫之難,下數至其孫慎敦,僅有二代,則李慎敦徙居柏仁約在南朝東晉之時,李熙父子俱葬於廣阿,計其生時,亦約當南朝宋齊之世。故以地域鄰接及年代先後二者之關係綜合推論,頗疑李唐先世本為趙郡李氏柏仁一支之子孫。或者雖不與趙郡李氏之居柏仁者同族,而以同居一地,同姓一姓之故,遂因緣攀附,自托於趙郡之高門,衡以南北朝庶姓冒托士族之慣例,亦為可能之事。總而言之,據可信之材料,依常識之判斷,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至於有唐一代之官書,其記述皇室淵源,間亦保存原來真實之事跡,但其大半盡屬後人諱飾誇誕之語,治史者自不應漫無辨別,遽爾全部信從也。
又魏書玖柒島夷劉裕傳略雲:
島夷劉裕,晉陵丹徒人也。其先不知所出,自雲:本彭城彭城人,故其與叢亭安上諸劉了無宗次。
宋書柒捌劉延孫傳雲:
延孫與帝室雖同是彭城人,別屬呂縣。劉氏居彭城縣者,又分為三裏:帝室居綏輿裏,左將軍劉懷肅居安上裏,豫州刺史劉懷武居叢亭裏。及呂縣,凡四劉。雖同出楚元王,由來不序昭穆,延孫於帝室本非同宗。
南齊書叁柒劉悛傳略雲:
劉悛彭城安上裏人也。彭城劉同出楚元王,分為三裏,以別宋氏帝族。
據此,則附會同姓之顯望,南北朝之皇室莫不如此。若取劉宋故事以與李唐相比,則京口之於彭城,亦猶廣阿之於趙郡歟?所不同者,唐李後來忽否認趙郡,改托隴西耳。至其所以否認改托之故,亦可藉一類似之例以為解釋,請引李弼之成事言之:李弼與李虎同為周室佐命元勳。周書壹伍李弼傳及新唐書柒貳上宰相世係表俱以弼為遼東襄平人,唐書表又載弼封隴西公,與周書及北史陸拾李弼傳之僅言弼封趙國公者不同。唐書表多歧誤,姑不深考。但北史以弼為隴西成紀人,則必依據弼家當日所自稱無疑。蓋賀拔嶽宇文泰初入關之時,其徒黨姓望猶係山東舊郡之名,迨其後東西分立之局既成,內外輕重之見轉甚,遂使昔日之遠附山東舊望者,皆一變而改稱關右名家矣。此李唐所以先稱趙郡,後改隴西之故也。又考北史壹佰序傳載李抗(即李暠曾孫韶之從祖。)自涼州渡江,仕宋曆任三郡太守,其子思穆於魏太和十七年北歸,位至營州刺史。然則西涼同族固有支孫由北奔南,又由南返北之一段故實。李唐既改稱隴西之後,或見李抗思穆父子之遭際與其先世李初古拔買得父子之事跡適相類似,因而塗附,自托於西涼李暠之嫡裔耶?(參閱前篇。)又據冊府元龜之所引,知李重耳之豫州刺史乃追贈之銜,則光業寺碑所載李熙瀛州刺史之號,疑亦後來所追贈者也。至若冊府元龜壹帝係門所載李天錫起家金門鎮將一節,必是附會李買得曾為金門戍主之事,作成誇大之詞。考魏書地形誌有兩金門:一為金門郡,興和中置,一為宜陽郡屬之金門縣,亦興和中置。宋書柳元景傳載李買得為金門戍主(詳見前篇),依當日南北戰爭所經由之路線推之,自是宜陽郡屬之金門縣。但當北朝太平真君之世,其地尚未置縣,何從而有鎮?後魏鎮將位極尊崇,李天錫更何從起家而得為此高官乎?前篇疑李買得既已戰死,何能複鎮武川,又家於其地?今知李氏父子皆葬廣阿,實無家於武川之事,然則李唐之自稱來自武川者,或是覩賀拔嶽宇文泰皆家世武川,因亦詭托於關西霸主鄉邑之舊耶?以李唐世係改易偽托之多端,則此來自武川一事之非史實,亦不足為異矣。
據以上所推證,則李唐氏族或出於趙郡李氏衰微之支派,或出於鄰居同姓之攀援,雖皆不能確知,而其本為漢族,似不容疑。李熙天錫父子二世所娶張氏及賈氏又俱為漢姓,則其血統於娶獨孤竇氏等胡姓之前,恐亦未嚐與胡族相混雜也。假使李唐先世本為純粹之漢族,其與大野部之關係果何如乎?前篇已言宇文泰之賜胡姓,實為斷絕之義,而非複姓之旨。考周故開府儀同賀屯公墓誌(即侯植之墓誌,周書貳玖、北史陸陸皆有侯植傳,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貳叁亦載此誌。又承趙萬裏先生以李宗蓮懷瑉精舍金石跋尾中此誌跋文及此誌拓印本見示。)雲:
此誌文中「時推姓首,實主宗祀」之語最關重要,蓋宇文泰之賜姓,原欲恢複鮮卑部落之舊製,故命軍人從其所統主將之姓,夫一軍之中,既同姓一姓,則同姓之人數必眾,不可無一姓首,而姓首即主宗祀之統將也。但姓首不必盡為塞外異族,如庾子山集壹叁周太子太保步陸逞神道碑(參考同集壹陸周譙國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略雲:
公諱逞,本姓陸,吳郡吳人也。曾祖載,為宋王司馬,留鎮關中,赫連之亂,仗劔魏室,今為河南洛陽人也。高祖(疑誤倒)冠軍將軍營州刺史,吳人有降附者,悉領為別軍,自是擁鐸,更為吳越之兵,君子習流,別有樓船之陣。
又周書叁貳陸通附弟逞傳(北史陸玖同)略雲:
父政,其母吳人,好食魚,北土魚少,政求之,常苦難。後宅側忽有泉出,而有魚,遂得以供膳,時人以為孝感所致,因謂其泉為孝魚泉。通賜姓步六孤氏。
案,陸通陸逞兄弟之為漢人,確無疑義,且其祖母又為吳人,則亦未與胡族血統混雜。其祖統領降附吳人別為水軍,蓋清初黃梧施琅一流人物。然宇文泰賜通以胡姓,專統一軍,是以通為降附吳人之姓首,而主塞外鮮卑步陸孤部之宗祀也。據此可以推知,即漢人與塞外鮮卑部落絕無關涉者,亦得賜胡姓,且為主宗祀之姓首。然則李虎雖賜姓大野氏,亦可以與塞外大野部落絕無關涉。近人往往因李唐曾賜姓大野,遂據以推論,疑其本為塞外異族,今既證明其先世不家於武川,而家於南趙郡,則李熙父子(即李初古拔父子)與陸通兄弟又何以相異乎?故關於李唐氏族問題,綜合前後二篇之主旨,假設一結論於下:
李唐先世本為漢族,或為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戶」,或為鄰邑廣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華盛之宗門,故漸染胡俗,名不雅馴。於北朝太平真君、南朝元嘉之世,曾參與弘農之戰,其後並無移鎮及家於武川之事。迨李虎入關,東西分立之局既定,始改趙郡之姓望而為隴西,因李抗父子事跡與其先世類似之故,遂由改托隴西更進一步,而偽稱西涼嫡裔。又因宇文氏之故,複詭言家於武川,其初之血統亦未與外族混雜。總而言之,李唐氏族若僅就其男係論,固一純粹之漢人也。
若上所假設者大體不謬,則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問題實為最要之關鍵。吾國昔時學者固未嚐留意於此,近人雖有撰著,亦與鄙見多所異同,因據與此問題有關之史籍及石刻,約略推論其偽造世係先後演變之曆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