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納囊徹辰洪台吉著蒙古源流(四庫全書總目伍壹史部雜史類蒙古源流條提要稱作者之名為小徹辰薩囊台吉),其所紀土伯特事,蓋本之西藏舊史。然取新舊唐書吐蕃傳校其書,則讚普之名號,往往不同,而年代之後先,相差尤甚。夫中國史書述吐蕃事,固出於唐室當時故籍,西藏誌乘,雖間雜以宗教神話,但曆代讚普之名號世係,亦必有相傳之舊說,決不盡為臆造。今唐蕃兩地載籍互相差異,非得書冊以外之實物以資考證,則無以判別二者之是非,兼解釋其差異之所由來也。
蒙古源流貳略雲:
穆迪子藏瑪,(寅恪案,坊刊本藏作減,誤。)達爾瑪,持鬆壘,(寅恪案,坊刊本持作特,誤。)羅壘,倫多卜等,兄弟五人。長子藏瑪出家為僧(句)次子達爾瑪(句)持鬆(寅恪案,鬆下略一壘字,滿文本已如是。)自前戊子紀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戌年所生。歲次戊戌,年十三歲,眾大臣會議輔立即位。在位二十四年,歲次辛酉,年三十六歲,歿。汗無子,其兄達爾瑪即位。
寅恪案,薩納囊徹辰洪台吉以釋迦牟尼佛涅般後一歲為紀元。據其所推算,佛滅度之年,為西曆紀元前二千一百三十四年。故其紀元前之戊子元年,為西曆紀元前二千一百三十三年。其所謂「自前戊子紀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戌年」,即西曆紀元後八百六十六年,唐懿宗鹹通七年。戊戌年即西曆紀元後八百七十八年,唐僖宗幹符五年。辛酉年即西曆紀元後九百零一年,唐昭宗天複元年。惟蒙古源流此節所紀達爾瑪,持鬆壘讚普之名號年代,皆有錯誤。茲先辨正其名號,兼解釋其差異之所由來,然後詳稽其年代之先後,以訂正唐蕃兩地舊史相傳之譌誤,或可為治唐史者之一助歟?
名號之譌誤有二:一為誤聯二名為一名。一為承襲蒙古文舊本字形之譌,而誤讀其音。
何謂誤聯二名為一名?檢新唐書貳壹陸下吐蕃傳略雲:
讚普(寅恪案,此指可黎可足,即彝泰讚普。)立幾三十年。死。以弟達磨嗣。
資治通鑒考異貳壹唐紀壹叁文宗開成三年吐蕃彝泰讚普卒,弟達磨立。條雲:
彝泰卒及達磨立,實錄不書。舊傳續會要皆無之。今據補國史。
坊刊本蒙古源流貳雲:
清高宗禦製文初集壹貳翻譯四體楞嚴經序略雲:
今所譯之漢經,藏地無不有,而獨無楞嚴,其故以藏地中葉,有所謂狼達爾嗎汗者,毀滅佛教。焚瘞經典時,是經已散失不全。其後雖高僧輩補苴編葺,以無正本,莫敢妄增。獨補敦祖師曾授記是經當於後五百年,仍自中國譯至藏地。此語乃章嘉國師所誦梵典,炳炳可據。且曰,[楞嚴經]若得由漢而譯清,由清而譯蒙古,由蒙古而譯土伯忒,則適合補敦祖師所授記。雖無似也,而實不敢不勉力焉。因命莊親王[等]董其事。蓋始事自乾隆[十七年]壬申,而譯成於[二十八年]癸未。
何謂承襲蒙文舊本字形之譌,而誤讀其音?此彝泰讚普名號,諸書皆差異。今據最正確之實物,即拉薩長慶唐蕃會盟碑碑陰吐蕃文,(據前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所藏繆氏藝風堂拓本)補正其渻略譌誤,並解釋其差異之所由來焉。據長慶唐蕃會盟碑碑陰吐蕃文,首列讚普名號,末書唐長慶及蕃彝泰紀元。其所載讚普之名號為Khri-gtsug lde-brtsan。近年發見之藏文寫本亦同。(見F. W. Thomas:Tibetan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 pp. 71. 72. 76.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Jan. 1928. )
新唐書貳壹陸下吐蕃傳略雲:
[元和]十二年讚普死。可黎可足立為讚普。
寅恪案,可黎可足即碑文之Khri-gtsug,其下之ldebrtsan,則從渻略。且據此可知當時實據藏文之複輔音而對音也。
資治通鑒貳叁玖唐紀伍伍雲:
[憲宗元和十一年]二月西川奏,吐蕃讚普卒。新讚普可黎可足立。
同書貳肆陸唐紀陸貳雲:
[文宗開成三年]吐蕃彝泰讚普卒,弟達磨立。
寅恪案,會盟碑碑陰末數行,吐蕃年號為Skyid-rtag,即彝泰之義。然則可黎可足之號為彝泰讚普者,實以年號稱之也。茲取此碑碑陰蕃文徧校諸書,列其異同於左:
蒙文書社本漢譯蒙古源流 是本此讚普名一作達爾瑪哩卜崇壘,一作達爾瑪持鬆哩卜崇。第一名稱作哩者,依滿文Kri而對哩音。其作卜者,滿文譯本固有b字音也。第二名稱則持哩二字重聲,鬆崇二字亦壘音。殆當時譯者並列依原字及依口語兩種對音,而傳寫者雜糅為一,遂至此誤歟?餘見上文所論。
此讚普之名號既已辨正,其年代亦可考定焉。諸書之文,前多已征引,茲再錄之,以便省覽,而資比較。
唐會要玖柒雲:
元和十一年西川奏吐蕃讚普卒。十二年吐蕃告哀使論乞冉獻馬十匹,玉帶金器等。
舊唐書壹玖陸下吐蕃傳雲:
[憲宗元和]十二年四月吐蕃以讚普卒,來告。
新唐書貳壹陸下吐蕃傳略雲:
[憲宗元和]十二年讚普死,使者論乞髯來[告喪]。可黎可足立為讚普。
資治通鑒貳叁玖唐紀伍伍雲:
[憲宗元和]十一年二月西川奏,吐蕃讚普卒。新讚普可黎可足立。
新唐書貳壹陸下吐蕃傳略雲:
讚普(寅恪案,此指可黎可足。)立幾三十年。死。以弟達磨嗣。
資治通鑒貳肆陸唐紀陸貳雲:
[文宗開成三年]吐蕃彝泰讚普卒。弟達磨立。
資治通鑒考異貳壹唐紀壹叁會昌二年十二月吐蕃來告達磨讚普之喪條略雲:
實錄丁卯吐蕃讚普卒,遣使告喪,讚普立僅三十餘年。據補國史,彝泰卒後,又有達磨讚普。此年卒者,達磨也。文宗實錄不書彝泰讚普卒。舊傳及續會要亦皆無達磨。新書據補國史。疑文宗實錄闕略,故它書皆因而誤。彝泰以元和十一年立,至此二十七年。然開成三年已卒。達磨立,至此五年,而實錄雲,僅三十年。亦是誤以達磨為彝泰也。
蒙古源流貳略雲:
[持鬆壘]歲次戊戌,年十三歲。眾大臣會議輔立即位,在位二十四年。歲次辛酉,年三十六歲,歿。
寅恪於上文據薩納囊徹辰洪台吉書所用之紀元推之,戊戌為唐僖宗幹符五年,西曆紀元後八百七十八年。辛酉年為唐昭宗天複元年,西曆紀元後九百零一年。可知蒙古源流所載年代太晚,然此為別一問題,姑不置論。至諸書所記彝泰讚普嗣立之年,亦無一不誤者,何以言之?唐蕃會盟碑碑陰蕃文,唐蕃年號並列。唐長慶元年,當蕃彝泰七年。長慶二年,當彝泰八年。長慶三年,當彝泰九年。又新唐書貳壹陸下吐蕃傳雲:
[長慶二年劉元鼎使吐蕃會盟還,]虜元帥尚塔藏館客大夏川,集東方節度諸將百餘,置盟策台上,徧曉之,且戒各保境,毋相暴犯。策署彝泰七年。
舊唐書壹玖陸下吐蕃傳下略雲:
長慶元年九月吐蕃遣使請盟,上許之。乃命大理卿兼禦史大夫劉元鼎[等]充西蕃盟會使。十月十日與吐蕃使盟,宰臣[等]皆預焉。其詞曰,維唐承天,撫有八弦。十有二葉,二百有四載。歲在癸醜冬十月癸酉,(寅恪案,癸醜當作辛醜。長慶元年辛醜十月甲子朔。癸酉即十日。)文武孝德皇帝詔丞相臣[崔]植,臣[王]播,臣[杜]元穎等與大將和蕃使禮部尚書訥羅論等會盟於京師。大臣執簡,播告秋方。大蕃讚普及宰相缽闡布尚綺心兒等,先寄盟文要節。預盟之官十七人,皆列名焉。其劉元鼎等與論訥羅同赴吐蕃本國就盟。仍??元鼎到彼令宰相已下,各於盟文後自書名。二年二月遣使來請定界。六月複遣使來朝。是月劉元鼎自吐蕃使回。奏雲,去四月二十四日到吐蕃牙帳,以五月六日會盟訖。
關於唐蕃會盟事,舊唐書所記,雖其間不免有所脫誤,但終較新唐書、通鑒等為詳悉。盟文中十有二葉之語,指自高祖至穆宗為十二帝,而二百有四載,蓋從武德元年,即西曆六百十八年,至長慶元年,即西曆八百二十一年也。然則劉元鼎長慶二年所見虜帥徧曉諸將之盟策,即前歲長慶元年之盟策,故彝泰七年即長慶元年,而非長慶二年。梁曜北玉繩元號略及羅雪堂振玉丈重校訂紀元編,皆據此推算,今證以會盟碑碑陰蕃文,益見其可信。故吐蕃可黎可足讚普之彝泰元年,實當唐憲宗元和十年,然則其即讚普之位,至遲亦必在是年。唐會要、新舊唐書及通鑒所載年月,乃據吐蕃當日來告之年月,而非當時事實發生之真確年月也。又蒙古源流載此讚普在位二十四年,不知其說是否正確,但憲宗元和十年,即西曆紀元後八百十五年,為彝泰元年。文宗開成三年,即西曆紀元後八百三十八年,亦即補國史所紀可黎可足讚普卒之歲,為彝泰末年,共計二十四年,適相符合。寅恪於蒙古源流所紀年歲,固未敢盡信,獨此在位二十四年之說,與依據會盟碑等所推算之年代,不期而暗合,似非出於臆造所能也。
綜校諸書所載名號年代既多譌誤,又複互相違異,無所適從。幸得會盟碑碑陰殘字數行,以資考證,千年舊史之誤書,異地譯音之譌讀,皆賴以訂正。然中外學人考證此碑之文,以寅恪所知,尚未有論及此者,故表而出之,使知此邏逤片石,實為烏斯赤嶺(此指拉薩之赤領而言)之大玉天球,非若尋常碑碣,僅供攬古之士賞玩者可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