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祚著三國誌,下筆謹嚴。裴世期為之注,頗采小說故事以補之,轉失原書去取之意,後人多議之者。實則三國誌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跡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者耳。今略舉數事以證明之,或亦審查古代史料真偽者之一助也。

魏誌貳拾鄧哀王衝傳雲:

鄧哀王衝字倉舒,少聰察歧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葉水心適習學記言貳柒論此事曰:

倉舒童孺,而有仁人之心,並舟稱象,為世開智物理,蓋天稟也。

是直信以為事實。何義門焯以倉舒死於建安十三年前,知其事為妄飾,而疑置水刻舟,算術中或本有此法。邵二雲晉涵據吳曾能改齋漫錄引苻子所載燕昭王命水官浮大豕而量之,謂其事已在前。(見梁章巨三國誌旁證壹肆。)然皆未得其出處也。考北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壹棄老國緣雲:

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複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寅恪案,雜寶藏經雖為北魏時所譯,然其書乃雜采諸經而成,故其所載諸國緣,多見於支那先後譯出之佛典中。如卷捌之難陀王與那伽斯那共論緣與那先比丘問經之關係,即其一例。因知卷壹之棄老國緣亦當別有同一內容之經典,譯出在先。或雖經譯出,而書籍亡逸,無可征考。或雖未譯出,而此故事僅憑口述,亦得輾轉流傳至於中土,遂附會為倉舒之事,以見其智。但象為南方之獸,非曹氏境內所能有,不得不取其事與孫權貢獻事混成一談,以文飾之,此比較民俗文學之通例也。

又涵芬樓影印百衲本三國誌貳玖魏書貳玖華佗傳(可參後漢書列傳柒貳下華佗傳。)略雲:

華佗字元化,一名旉。(裴注:古敷字與專相似,寫書者多不能別。尋佗字元化,其名宜為旉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複矣。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縣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蛇輩約以十數。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雲:「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差,十年竟死。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麵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歎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彊死也。」

杭大宗世駿三國誌補注肆引葉夢得玉澗雜書略雲:

華佗固神醫也。然範曄陳壽記其治疾,皆言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者雲雲,此決無之理。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形,而形之所以生者以氣也。佗之藥能使人醉無所覺,可以受其刳割,與能完養,使毀者複合,則吾所不能知。然腹背腸胃既以破裂斷壞,則氣何由含,安有如是而複生者乎?審佗能此,則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生,王者亦無所複施矣。

是昔人固有疑其事者。夫華佗之為曆史上真實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斷腸破腹,數日即差,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當時恐難臻此。其有神話色采,似無可疑。檢天竺語「ɑɡɑdɑ」乃藥之義。舊譯為「阿伽陀」或「阿羯陀」,為內典中所習見之語。「華」字古音,據瑞典人高本漢字典為rw a,日本漢音亦讀「華」為「か」。則「華佗」二字古音與「ɡɑdɑ」適相應,其渻去「阿」字者,猶「阿羅漢」僅稱「羅漢」之比。蓋元化固華氏子,其本名為旉而非佗,當時民間比附印度神話故事,因稱為「華佗」,實以「藥神」目之。此魏誌後漢書所記元化之字,所以與其一名之旉相應合之故也。

又考後漢安世高譯?女耆域因緣經所載神醫耆域諸奇術,如治拘睒彌長者子病,取利刀破腸,披腸結處。治迦羅越家女病,以金刀披破其頭,悉出諸蟲,封著甕中,以三種神膏塗瘡,七日便愈,乃出蟲示之,女見,大驚怖。及治迦羅越家男兒肝反戾向後病,以金刀破腹,還肝向前,以三種神膏塗之,三日便愈。其斷腸破腹,固與元化事不異,而元化壁縣病者所吐之蛇以十數,及治陳登疾,令吐出赤頭蟲三升許,亦與耆域之治迦羅越家女病事,不無類似之處。(可參裴注引佗別傳中,佗治劉勳女膝瘡事。)至元化為魏武療疾致死,耆域亦以醫暴君病,幾為所殺,賴佛成神,僅而得免。則其遭際符合,尤不能令人無因襲之疑。(敦煌本勾道興搜神記載華佗事有:「漢末開腸,洗五藏,劈腦出蟲,乃為魏武帝所殺」之語,與?女耆域因緣經所記尤相似。)然此尚為外來之神話,附益於本國之史實也。若慧皎高僧傳之耆域,則於晉惠帝之末年,經扶南交廣襄陽至於洛陽,複取道流沙而返天竺(見高僧傳玖)。然據?女耆域因緣等佛典,則耆域為佛同時人,若其來遊中土,亦當在春秋之世,而非典午之時,斯蓋直取外國神話之人物,不經比附事實或變易名字之程序,而竟以為本國曆史之人物,則較華佗傳所記,更有不同矣。

寅恪嚐謂外來之故事名詞,比附於本國人物事實,有似通天老狐,醉則見尾。如袁宏竹林名士傳,戴逵竹林七賢論,孫盛魏氏春秋,臧榮緒晉書及唐修晉書等所載嵇康等七人,固皆支那曆史上之人物也。獨七賢所遊之「竹林」,則為假托佛教名詞,即「Velu」或「Veluvana」之譯語,乃釋迦牟尼說法處,曆代所譯經典皆有記載,而法顯(見佛國記)玄奘(見西域記玖)所親曆之地。此因名詞之沿襲,而推知事實之依托,亦審查史料真偽之一例也。(聞日本學者有論此事之著作,寅恪未見。)總而言之,三國誌曹衝華佗二傳,皆有佛教故事,輾轉因襲雜糅附會於其間,然巨象非中原當日之獸,華佗為五天外國之音,其變遷之跡象猶未盡亡,故得賴之以推尋史料之源本。夫三國誌之成書,上距佛教入中土之時,猶不甚久,而印度神話傳播已若是之廣,社會所受之影響已若是之深,遂致以承祚之精識,猶不能別擇真偽,而並筆之於書。則又治史者所當注意之事,固不獨與此二傳之考證有關而已也。

原載清華學報第陸卷第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