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崇德一朝()

時已至仲夏,天氣已經明顯熱了起來,京城到處都能聽到蟬鳴聲,這種聲音讓人更加煩躁。人們已經開始習慣在陰涼處待著了,因此,山中的寺廟就十分熱鬧。

這一年是崇德12年,雖然沒有了皇帝即位之初那樣慘烈的宮廷政變,但時局還不是很穩定。當今天子親政8年以來,外戚與士林之間的權力紛爭依舊沒有停止;以皇太後和皇後家族為首的外戚,始終不滿皇帝對士林大臣的親近。加之,皇帝身體孱弱,往往很多事都無法親曆親為。因此,朝中有人特別是太後一族,傾向於晉王主政,此舉遭到當朝首輔薛懷遠的極力反對。薛懷遠本是兩朝宰相,先帝時就因其心思縝密、處事決斷而受到重用;先帝駕崩時,令其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他對皇室的忠誠天下皆知,並且朝中許多要臣皆是他的門生,可謂權傾朝野。但是,他依然受到崇德皇帝的信任;因此,就在這曠日持久的權利爭奪戰中,他的意誌就顯得格外重要。此外,崇德皇帝之所以能登上皇位,與薛懷遠也有密切的關係。當年先帝也有意選擇晉王作為繼承人,薛懷遠就進言道:“廢長立幼,有違常理,將招致天下人不安。且太子人品敦厚,天資聰穎,雖體格羸弱,加以保養必將康泰。加之,太子並無過失,輕言廢立,有失公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崇德皇帝幼時已經出過天花,且已痊愈,而晉王年幼,並未出過。當世,幼兒因患天花而夭折者頗多,為保證新的皇帝能夠健康長壽,這一點也必須考慮進去。因此,崇德皇帝就在他10歲那年繼承皇位,封其胞弟為晉王,皇太後垂簾聽政,薛懷遠、崔默林等3人為輔政大臣。

崇德5年,皇帝娶吏部尚書蔡效汝之女蔡婷娥為皇後,並封兵部尚書肖元慶之女肖玉如為貴妃,其餘嬪妃共六人。蔡效汝的祖父及父親曾經都是內閣成員,他父親在先帝時曾任內閣首座,崔默林則是蔡效汝的大舅哥;而肖元慶正是皇太後的親弟弟,肖氏一門多出將軍。皇帝娶親,向來就是政壇力量的平衡,特別是年幼登基的皇帝,他的婚姻,完全是一場政治實力的角逐。當時,先帝的幾個兄弟也對年幼的侄子坐的那個位子虎視眈眈,為了穩住皇位,薛懷遠與皇太後等共同策劃了皇帝的這場婚姻,用外戚的力量壓製王爺們的野心。

崇德6年,15歲的皇帝親政。第二年,爆發了有名的“三王叛『亂』”。駐守楚地的楚王、,聯合了駐守山東的齊王和幽州的燕王,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在他們的檄文中,赫然寫著當今首輔薛懷遠等人曾經陰謀陷害先太子——也就是先帝的大哥,如今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下為私,等等。皇帝認為諸王在封地不隻盤剝百姓,每年還要從朝廷索要巨額的花銷,便聽從朝臣的建議,頒布詔令削減諸王的軍費、裁減王府軍隊。諸王因此才向朝廷發難。為了保住皇位和既得的利益,朝中各個利益集團齊心協力,終於經過兩年的時間將三王的叛『亂』平息。經曆此役,朝廷成功削弱了王族的勢力,而在此過程中,皇後家族和太後家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所認為能夠保住皇位的做法,已經慢慢的引發了新的危機。外戚在朝中權利越來越大,皇帝很難將他們控製住了。好在他們隻是處在利益爭奪階段,並未威脅到皇帝的寶座。隻是,皇帝一直身體欠佳,自親政以來,朝中大事還是由以薛懷遠為首的內閣大臣處理。薛懷遠在朝中深孚眾望,不管是哪一個利益集團都不敢得罪他,太後也是極為信任他。

皇帝喜歡什麽呢?天下傳言說,當今皇上喜歡在宮中遊戲,不理朝政之類。似乎也是事實,因為除了坐在那裏聽大臣們爭來吵去已經沒有任何樂趣了,他在宮中召集了一幫侍衛蹴鞠、打馬球、騎馬、『射』箭之類。不是說他身體虛弱嗎?還有精神玩這些?實在是教人想不通。隻是,很多時候聽大臣們講話時,他往往會打起哈欠,有時甚至直接睡過去,搞得大臣們很是無語。即便是在他難得清醒的時候,也會想盡辦法折磨這些官員。久而久之,官員們也就習慣他的這種作風;因為他的意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用處。每當大臣們對皇帝所作所為無可奈何歎氣時,薛懷遠總是閉上他的雙眼;也有些正直的大臣向薛懷遠抗議時,他也總是閉上雙目,似乎此時他的耳朵也什麽都聽不進去了。但是,內閣所作的所有決定都會由他報告給皇帝,這種狀況下,沒有任何人知道他都說了些什麽,還有皇帝都講了些什麽,大家看到的都是那個玩物喪誌的皇帝和權傾朝野的宰相。

容語詩也很清楚這些有關皇帝的傳聞,但是,父親告訴她,當今天子並不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皇帝。她相信父親的話,不僅僅是因為他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多年——翰林院是內閣的智囊團——還有父親的見解往往都是十分客觀的。她的父親容旭然如今是內閣學士,之前還曾為幼年的皇帝和晉王教習過功課。家裏兄弟姐妹三人,大哥已經結婚娶親了,在禁軍內任文吏;語詩排行老二,最小的弟弟也還在私塾讀書,已經考上了秀才。因為父親在清水衙門任職,又很清廉,家中一直過得很清貧,母親做些手工貼補家用。外公是京郊有名的醫生,常常給他們補貼生計。語詩從小在外公家長大,跟著他學習醫術。雖說是女子不能行醫,可是外公依然教給了她許多知識。

崇德10年,宮裏又為皇上選秀女,這一年,語詩13歲,已經符合朝廷的規定。可是,她卻生了一場重病,父母便把她送到外公家裏養病,錯過了那一次。

錯過了一次,也許就會錯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