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能夠正確識別人才

正確識別人才是正確使用人才的前提,用好人才是識別人才的根本目的,我們必須學會用辨證的、發展的、全麵的眼光考察人才,評價人才,選用人才。古人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 “治天下惟以用人為本,其餘皆枝葉事耳”。

在現實生活中,領導幹部往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如何把合適的人放在適合他的位置上,是考驗領導幹部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評價人才能力的基本因素有兩個,即顯性能力與隱性能力。

顯性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所謂知識,一般是指個人在某一特定領域擁有的事實型與經驗型信息。所謂技能,則是指結構化地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即對某一特定領域所需技術與知識的掌握情況。知識和技能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但是它並不是一個人能力的全部。在考察人才的時候,有時候隱性能力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些需要負一定責任的崗位。

隱性能力包括四個方麵的因素:一是社會角色,指一個人基於態度和價值觀的行為方式與風格。二是自我認知能力,指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和自我印象。三是一個人的特質,指個性、身體特征對環境和各種信息所表現出來的持續反應。四是動機,指在一個特定領域的自然而持續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親和力、影響力),它們將驅動、引導和決定一個人的外在行動。品質與動機可以預測個人在長期無人監督下的工作狀態。

一般來說,我們接觸一個人,首先看到和了解的都是他的顯性能力。但是作為領導幹部,更應該了解一個人的隱性能力。但是一個人是不是適合一個特定的崗位,隱性能力起的作用往往更大一些。

古人有“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然後乃能知賢否,此又已試,非始相也”的說法,發現和識別人才,是一個“剖石為玉,淘沙為金”的複雜過程。

正確識別人才,需要用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人才。識別人才最忌有主觀成見,戴“有色眼鏡”。“疑人偷斧”會使無辜者遭嫌,而“情人眼裏”的“西施”並非一定是絕代佳人。濃厚的主觀色彩,往往造成情感上的誤差,遮掩或扭曲人才的真實形象。人總是在變化,特別是正在成長發育的青年,可塑性強、變化潛能大,更不能一看到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詩人白居易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不能憑一時一事定終身。

“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人才的類型不同,成才的道路不同,其成長規律和特點會有所不同,個性也會有所不同,不能隻用一把尺子、一個模子去衡量人才,要全麵地、辯證地看待人才,分析他們的潛能,預測他們的發展趨勢,切忌用孤立、靜止的觀點,搞一錘定音,把人看扁、看死。

正確識別人才,切忌以偏概全,因瑕廢玉。“盲人摸象”,把局部當成了整體,而不能識象。識人要顧及德、才、學、識等各個方麵。孔子主張:“赦小過,舉賢才。”這就是說要從大的方麵識才。人才的優劣,要看大德,看在大是大非麵前的態度,要堅持以德選才。

正確識別人才,還要看本質和長處。在識別人才的過程中,不僅要用眼和耳,更重要的是要用腦,透過表麵現象,認真分析,去偽存真,才能識得“廬山真麵目”。峰高穀深,峰穀並存。每個人才都有優點和缺點,二者往往又相生相伴。如果一味追求完人、全才,到頭來隻能是兩手空空而喟歎舉國無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