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曆十五年三月三日,龍抬頭的日子,玩轉天下真實世界韓國漢城,印度、印尼、東洋、俄羅斯、美國、德國、土耳其、印尼等十五國代表齊聚一堂,召開了一個名為“共同繁榮,玩轉天下”的大會。

中國玩家沒有接到邀請,而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因為是中國的傳統盟友與印度的對手,孟加拉的一部分玩家甚至還與中國玩家組成了新不倒翁工會,成為阿祖兵團的外圍組織,利益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所以拒絕參加這個傾向性很強的會議。

此次會議傾向性確實很強,就看這個會議的名稱,既然要共同繁榮,又將中國玩家排斥在外,很明顯,就是要和中國玩家唱對台戲了。

當然,這些國家裏麵,也不是鐵板一塊,來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印度是想重新成為網遊老大,東洋人是要壓製中國,美國、俄羅斯這兩個過去現實世界中的超級大國,不甘在網遊中淪為老二,德國的光輝集團則是懷有複辟第三帝國的野心,與中國爭奪南沙群島的印尼則因為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並且有櫻花會存在,所以也都抱著非常積極的態度,隻有土耳其等一些二流網遊國家,隻是隨大溜,參加這個會議,隻是為了看看能不能撈到什麽好處。

而發起國韓國,則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

曆史上,朝鮮半島一直是中國的附庸,同時,也受到漢文化的熏陶與深遠影響,但是,自從韓國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後,大國夢膨脹,民族沙文主義抬頭,所以開始努力擺脫漢文化對韓國的影響。

其主要手法為,一,剽竊,彎曲,漢文化博大精深,是膚淺的韓國文化不能比擬的,韓國又不能自創一套文化來完全替代漢文化,比如韓國人的姓就全部使用的是漢姓,但韓國人又好麵子,隻好將中國的東西據為己有,比如宣稱屈原等是韓國人,中藥其實應該是韓藥,北京的名字是韓國人取的,大半個中國曾經是韓國領土等,這一表現,在端午節被韓國向聯合國申請為自己的文化遺產之事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第二就是替換修改,努力抹殺漢文化的存在了,比如韓國首都漢城。

本來,據曆史記載,十四——十五世紀,高麗政權更迭,李成桂為首的豪族勢力取代了王氏高麗,建立了新興的王朝。根據新王朝的要求和明朝皇帝的認可,新興的王朝使用了古代半島上第一個成型國家的名字——朝鮮,意思是“朝日鮮明之地”。1392年李氏朝鮮王朝建立,1394年即遷都至當時稱為揚州的地方。為了表示對於中原漢王朝(不是漢朝)的仰慕,李成桂上書朱元璋後將揚州改名為“漢城”,由於漢城位於漢江北岸,根據“河北為陽”的風水道理,這座城市又被成為“漢陽”。

1394年,朝鮮王朝的創建者李成桂把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正式命名為漢城。這個名稱在漢語中至今已經使用有六百多年了。19世紀末,隨著民族沙文主義的崛起,韓國國內出現了一股擺脫漢語文化影響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韓國把漢城稱為韓國語的“首都”,英文音譯寫為“Seoul”,但韓國的書麵語仍然在用漢字“漢城”。

2006年1月19日,韓國漢城市的市長李明博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他解釋說,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把“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而在中國和韓國仍然沿用著“漢城”的稱呼。隨著韓國與世界的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漢城”名稱造成的混亂越來越多。所以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征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

從上麵我們可以看出,韓國的大國夢情節非常濃鬱,具體到這件事情上來說,韓國有權利更改本國首都的漢語譯名,但是中國以及其他漢語權的國家也有權接受或不接受這個新譯名。接受與不接受,這也是中國與其他漢語國家應有的權利,韓國應當予以尊重。因為對中國等這些國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譯法上的問題,而涉及了曆史習慣、經濟費用等多方麵的問題。

其實,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韓國人的這種做法也不是不能理解的,比如某個大戶人家,就張家吧,裏麵有個世代家奴,一直將自己當成張家一份子,而且自動隨了張姓,後來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幫強盜,把張家洗劫了,樹倒猢猻散,這個張姓家奴也逃了出去,自立門戶,再後來,忽然有一天,這張姓家奴發了,甚至覺得自己超過主人了,再見主人就覺得不那麽自在,想方設法要去掉自己身上家奴的印記,甚至就連那個張姓,名自強的雖然是自己自願改的,但是也容易讓人想到,張家的家奴要自強不息,因此也蠻橫的要你不能讀成姓張,而是姓貓姓狗什麽的,不然,就奇恥大辱一般。

所以,雖然到了二十一世紀七十年代,依然隻有五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卻一再想重溫大韓帝國的舊夢,一再在國際事務中承擔與自己國力不相適應的擔子。

比如此次大會,明眼人都看得出,與中國爭霸隻能是印度這種人口大國,或者東洋這種經濟強國,而韓國人,經濟在世界上也隻是二流,人口更是排到幾十位以外,根本沾不上邊,但是也打腫臉充胖子的主動召開了這個大會。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召開大會可以,但是人家來不來,賣不賣你的麵子就不知道了,所以,主辦方肯定是要大放血的,除非你實力夠強橫,比如中國召開這個會議,那人家就算削尖腦袋也要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