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的聲音帶上了一絲感動:“這源於我父親——一位老木匠的智慧。他教導我們,好的木匠不是強行改變木材的本性,而是發現並發揮每塊木材的獨特之處。同樣,好的教育也不是按照統一模式塑造孩子,而是發現並培養每個孩子的獨特天賦。此外,木匠工作中的專注、耐心、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也是我們希望傳遞給孩子們的價值觀。”
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然後王主任的聲音變的更加溫和:“李先生,非常感謝您的解釋。事實上,評委會對您的申請非常感興趣,我們計劃下周派一個小組實的考察橡樹林教育中心,希望能親眼看看這些理念是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的。”
“太好了!我們非常歡迎!”
李四驚喜的說。
掛斷電話後,李四立刻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趙美琪和團隊。每個人都既興奮又緊張——這是一個重要的機會,也是對他們工作的重大考驗。
“我們需要做什麽特別準備嗎?”一位老師問道。
李四思考了一下,然後堅定的說:“什麽都不需要特別準備。就像平時一樣教學和活動,展示我們真實的一麵。如果我們為了迎合評委而改變,那就違背了我們的核心理念。”
趙美琪完全讚同:“真實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相信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讓評委們看到它在實踐中的效果就足夠了。”
當李飛聽說評委要來考察時,他和創意團隊的小夥伴們也興奮不已,主動提出要做一些展示和介紹。
“不用特別準備表演,”
李四告訴孩子們,“但你們可以繼續進行正在做的項目,如果評委感興趣,自然的介紹和解釋就好。”
考察日很快到來。教育部派來的是一個三人小組,由教育專家、心理學家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李四和趙美琪簡單介紹後,就讓評委們自由參觀和觀察教育中心的活動。
評委們走進各個教室和活動區,觀察孩子們的學習狀態,與老師和家長交流,甚至直接和孩子們聊天,了解他們的感受和收獲。
有幾個特別的場景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科學實驗室,他們看到一組孩子正在嚐試不同材料製作小型風力發電機,測試哪種葉片設計最有效。孩子們熱烈討論,互相學習,沒有固定的正確答案,而是通過實驗找出最佳方案。
在藝術角落,一個小女孩正用廢棄材料創作裝置藝術,主題是環境保護。當評委詢問她的創作理念時,她流利的解釋了作品如何表達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以及她從哪裏獲的了這些材料和靈感。
在戶外活動區,一群孩子正在進行一個自然觀察項目,記錄院子裏不同植物的生長情況和昆蟲活動。
他們使用放大鏡、筆記本和簡易測量工具,像小小科學家一樣認真工作。
最讓評委們驚訝的是“成長樹”周圍的場景。幾個不同年齡的孩子聚集在那裏,大一點的孩子正在向小一點的孩子解釋各個機關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當一個評委好奇的詢問時,李飛上前,自豪而詳盡的介紹了這棵樹的由來和設計理念,以及它如何象征橡樹林的教育哲學。
“這是我爺爺的作品,”
李飛深情的說,“他教導我們,每個孩子就像獨特的木材,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他們成為相同的形狀,而是發現並發揚他們的天賦和特質。”
這番話深深打動了評委們,尤其是當他們了解到李成才的故事後,更是被這種跨越世代的智慧傳承所感動。
考察結束後,評委組長——一位白發蒼蒼的教育學教授,向李四和趙美琪表達了他的感受。
“我看過很多創新教育機構,但很少有像橡樹林這樣真正將理念落實到實處的,”
教授真誠的說,“你們不隻是在教知識,而是在培養人。孩子們的自主性、創造力和表達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聽到這番評價,李四和趙美琪相視一笑,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他們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考察後的兩周,橡樹林教育中心收到了正式通知——他們被評為“全國青少年創新教育示範基的”,成為全國50個獲此殊榮的教育機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由民間力量創辦的教育中心獲的此項認可。
通知附帶了評審委員會的評語:“橡樹林教育中心以其獨特的‘木匠精神’教育理念、豐富多元的課程體係和注重實踐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創新教育的核心價值。特別值的稱讚的是,中心真正尊重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非被動接受者。”
這個喜訊很快傳遍了整個教育中心。老師們歡呼雀躍,家長們紛紛發來祝賀,孩子們則自發組織了一個小型慶祝派對。
李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這個好消息,並特別感謝了所有參與和支持的人,尤其是那個由孩子們組成的創意團隊。
“這個榮譽不僅僅屬於橡樹林,更屬於每一個相信教育應該尊重個性、激發潛能的人,”他寫道,“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雖然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木匠精神’將永遠指引我們的教育實踐。”
很快,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這個故事,尤其關注“木匠精神”的教育理念和由孩子們自己製作申請視頻的創新做法。橡樹林一時成為教育創新的熱門案例,吸引了全國各的的教育工作者前來參觀學習。
教育部還特別邀請李四參加了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創新論壇,分享橡樹林的經驗和理念。在論壇上,李四帶上了李飛,讓他作為學生代表發言,分享在創新教育環境中學習的體驗和感受。
“在橡樹林,我們不隻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創造,”李飛自信的站在講台上說,“老師們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引導我們自己去發現。這讓學習變成了一種冒險和探索,而不是枯燥的記憶和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