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黃巾起義看似勢大,實際多是流離失所的貧民。

想要建功立業之人不在少數。

但這其中不包括林平之。

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做最後的掙紮,在林平之看來,殺這樣的人,沒什麽功績可言,反而會染得滿身業障。

但他又不能任由黃巾軍這樣亂下去,他知道,那些饑寒交迫的流民,絕望之下的爆發,隻想發泄心中的不滿和憤怒,是無法再守住善良和底線的。

黃巾起義,說是代天行事,討伐無道,但其實,受到最深傷害的,仍是無辜的平民。

很多時候,人都沒有辦法做好的選擇。

林平之很無奈,他也隻能做最不壞的,最能接受的選擇。

“朝廷希望並州能盡量支援兵馬,幫助往冀州平叛,雁門郡可委派一名騎都尉,出兵至少一千人,賢弟可願擔此重任,為國報效?”

騎都尉其實仍是都尉,上麵有校尉、裨將、偏將、中郎將,然後才是雜號將軍。

但此時並不輕易授予將軍之職,此次討伐義軍的各路兵馬,皇甫嵩、朱儁、盧植等人,都是中郎將。

差不多就是將軍是職稱的意思,是互相之間比大小用的,統兵作戰時,中郎將就可以調度數萬兵馬作戰。

林平之自然是領下了騎都尉之職,然後舉薦張遼為都尉,輔助自己掌管兵馬。

而說是湊一千人,實際郡中才出了三百人。

也不是不願意多出,而是郡中各個豪門士族,聽聞是大破鮮卑人的林平之和張遼帶隊平亂,都動了心思。

跟著這樣的武勇之人,去剿滅一群活不下去的流民,那不是白給的功勞嗎?

於是各家族都找到郡守,希望可以鼎立支援,你出三十人,他出五十人,很快就湊夠了一千之數,更多了五百。

都是家中一兩個頗有勇力的子弟,帶著二三十家丁,想著蹭一波軍功。

這樣的一千五百人,還不如就帶著張遼的三百部曲呢。

但沒辦法,這一世,林平之的爹不是嶺南王,不是所有人都要聽他的,他來到並州,雖然不是從零做起,但張氏一個縣裏都排不上前五的豪族,又隻有半年發展時間。

暫時離不開郡守支持,也離不開郡中各個豪族支持的林平之,隻能收下這樣一群少爺兵雜牌軍。

與魏郡守商議妥當,也準備妥當,帶著朝廷的公文印信,魏郡守的委任狀與親筆信,林平之和張遼帶著一千五百人,準備前往冀州下曲陽,攻擊那裏的黃巾軍。

黃巾軍的主力部隊,便是三公將軍所在的冀州,張角張梁在巨鹿,張寶在下曲陽。

林平之並不著急行軍,也急不起來,除非不要各家族的子弟和家丁,就帶著三百郡兵。

他要先將所有兵丁都整合起來,至少聽他統一調度。

雖然各家族都還算信服他和張遼,但家族子弟卻並不是人人服氣,都是年輕氣盛的,卻要聽張遼這樣一個還沒弱冠的小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