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使節(2)

魯國大夫叔孫豹,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他跟魯國執政季武子的分工,基本上是“叔出季處”,也就是叔孫豹管外交,季武子管內政;叔孫豹出使,季武子守國。所以,公元前546年的宋之盟,公元前541年的虢之會,叔孫豹都是魯國的首席代表。他的差點被殺,就發生在虢之會。

所謂虢之會,是五年前宋之盟(弭兵之會)的延續。因為會議地點在東虢(故城在今河南省鄭州市境內),故名。東虢原本是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封國,後來被鄭國所滅,這會兒是鄭國的屬地。因此,楚國令尹子圍來開會,便先訪問鄭國,順便迎娶鄭國大夫公孫段的女兒,這才有了那場“凶險的婚禮”。

那麽,宋之盟後,為什麽還要有虢之會?

表麵上的理由,是重申世界和平;實際上的原因,是楚國要維持霸權,甚至是子圍要耀武揚威。所以在會前,楚國代表團便提出不再歃血。因為上次會議是楚人先歃,如果又來一次,則理應讓晉國先。如果不歃,則楚國仍是盟主。晉國代表團團長趙武再次讓步,整個會議波瀾不驚,完全變成了走過場。

大出風頭的是子圍。

子圍當然得意。五年前弭兵之會時,楚國的首席代表是屈建。一年後,康王和屈建相繼去世。康王的接班人懦弱無能,子圍便大權獨攬,玩弄國君於股掌之間。這次出國,更公然擺出楚王的儀仗,成為本次會議最遭熱議的花絮。各國代表指指點點,楚國副代表怎麽解釋都無濟於事。

然而就在楚人春風得意,各國議論紛紛,會議即將結束時,戰爭爆發了。

發動戰爭的是魯國的季武子。季武子事先不打招呼,突然襲擊了莒國的城市鄆(讀如運,在今山東省沂水縣),並據為己有,莒人則一狀告到了會上。莒國在曆史上,是一會兒依附於魯,一會兒依附於楚的。現在魯國欺負他,他當然要請楚國做主。楚國以盟主自居,也當然不能不管。何況這事還發生在世界和平大會期間,如果不聞不問,實在說不過去。

於是楚國代表團正式照會晉國:請同意誅殺魯國首席代表叔孫豹,以謝天下!

晉國,該如何表態?

很難很難。

誠如楚人所言,弭兵之盟還沒散會,魯國就發動戰爭,當然是對會議的公然挑釁,對誓言的公然背叛,對盟約的公然褻瀆。但,這事是季武子幹的,叔孫豹並不知情。殺叔孫豹,豈非冤枉?

晉國代表團團長趙武的助理,則趁機向叔孫豹索賄。這位助理派使者前去暗示,隻要叔孫豹肯花錢,他可以代為說情。

當然,助理的話說得很委婉,他想要一根腰帶。

叔孫豹斷然拒絕。

生死未卜的叔孫豹說,我等參加盟會,是為了保家衛國。國家出了事情,總要有人頂罪。我如果靠賄賂而免於一死,他們無從泄憤,就隻能進攻魯國了。這是給國家帶來災禍呀,怎麽能算是保衛?何況一個使節,奉君命而臨大事,代表的是自己的國家。國家出了事,花錢去私了,豈非化公為私?此例不可開,此風不可長。我叔孫豹寧願去死,也不行賄!

於是扯下一塊綢緞對使者說:我的腰帶太窄了,請拿這個回去交差吧!

趙武聽說,肅然起敬。

深受感動的趙武說:一個人,大禍臨頭卻不忘國家,這是忠心;麵對災難卻不離職守,這是誠信;為了祖國而不惜犧牲,這是堅定。一事當前,首先想得到的是忠信堅貞,這是道義。這樣的人,難道也可以殺嗎?

當然不可以。

事實上,不但晉國代表團力保叔孫豹,就連楚人最後也網開一麵。因為正如趙武所言,一個國家,如果所有的大臣都像叔孫豹一樣,在內不怕困難,在外不避艱險,那就固若金湯,無所畏懼。這一點,倒是不論大國小國的。12

所以,必須保住叔孫豹。

是的。保住叔孫豹,就是保住一種氣節,一種精神。有這種氣節和精神,就是男子漢大丈夫。漢子是會受到敬重的,哪怕他不是使者,甚至還是對方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敵人。

比如叔詹。

兩手都要

叔詹是晉文公重耳指名道姓要殺的人。

公元前637年,流亡國外的晉國公子重耳路過鄭國,遭到鄭文公傲慢無禮的對待。第二年,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六年後,也就是公元前630年,晉文公為報當年的一箭之仇,同時懲罰鄭國在晉楚城濮之戰中向著楚國,便聯合秦國伐鄭。聯軍來勢洶洶,兵臨城下。據說,晉國的軍隊甚至已經推倒了鄭都城牆上的矮牆。

這時,鄭人怎樣求饒都不管用。晉文公放出話來:把叔詹交給我,我就撤兵。

叔詹,怎麽就得罪晉文公了?

難道鄭文公的無禮,是叔詹的主意?

不。恰恰相反,叔詹力勸鄭文公善待重耳。隻不過,當他再三規勸仍然無效時,叔詹提出:如果不能以禮相待,那就殺了他。因為叔詹早已斷定,公子重耳非同一般,遲早會繼承君位。到時候,他也一定會來報複。

事實證明,叔詹是對的。

不過,當年的鄭文公雖然鑄下大錯,這時的表現卻像條漢子。他拒不交出叔詹,甚至不把這事告訴叔詹。

叔詹卻挺身而出。

準備以身殉國的叔詹,隻身一人奔赴晉營。他說:以區區一人之身,可以換回百姓的生命、國家的安寧,這正是詹的願望。

晉人則架起一口大鍋,打算把他烹了。

叔詹說:請允許我把話說完再死!

晉文公說:你講!

叔詹說,皇天上帝降災於鄭,讓我鄭國大禍臨頭。今天這個局麵,是下臣當年就預計到了的。下臣當年能夠尊敬賢明,防止禍患,這就是智。現在能夠殺身成仁,報效祖國,這就是忠。說完,叔詹走向那口大鍋,兩手緊緊抓住鼎耳,對著蒼天大聲呼喊:殺了我吧,殺了我吧!從今往後,以智慧和忠誠報效國家的,都跟我同樣下場!

晉文公立即站了起來。他下令釋放叔詹,並以最隆重的禮節送他回國。

回國以後的叔詹受人敬重自不待言,可惜事情卻並未因他的忠烈而告終。積怨難消的晉文公又提出,必須見到鄭文公,當麵羞辱一番,才肯罷休。

如此城下之盟,簽則辱國,不簽則亡國。進退維穀,就需要外交官來斡旋了。

鄭國派出的外交官,叫燭之武。

燭之武是鄭文公親自請出山的,之前則似乎頗受冷落。

所以,鄭文公去請他時,他的回答是:臣年輕的時候,尚且比不上別人。現在老都老了,又能怎麽樣?鄭文公則放下身段誠懇相邀:過去沒能重用先生,是寡人的過錯。但如果鄭國滅亡,於先生也有所不利吧?

於是燭之武趁著夜色潛入秦營,去見秦穆公。

燭之武的做法是對的。因為這個時候,做晉文公的工作已無濟於事,隻能釜底抽薪,策反秦穆公。但,動之以情,沒用;曉之以理,也沒用。能夠說服秦穆公的,隻有利害。

潛入秦營的燭之武,給穆公算了三筆賬。

第一筆賬,是滅亡鄭國,對秦有沒有好處。燭之武的結論是沒有。因為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晉國。就算秦晉兩國瓜分鄭國,秦國得到的也是飛地。飛地是很難真正占有的。

最後的結果,勢必便宜了晉。晉國占便宜,就是秦國吃大虧,還要搭上財力物力,興師動眾,何必呢?

第二筆賬,是保全鄭國有沒有好處。結論是有。因為秦在西,鄭在中原。秦國有事於諸侯,多半要借道鄭國東行。鄭國作為東道主,可以為秦國的行李往來,提供種種方便。東道主,就是東邊道路的主人;行李又叫行理或行人,即職業外交官。所謂“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就是整個鄭國都成為秦的驛站和招待所,好處當然不小。

第三筆賬,是晉國和秦國的聯盟靠不靠得住。結論是靠不住。前車之鑒,便是晉惠公的背信棄義。何況晉國的野心,哪裏會有滿足?他現在揮戈向東,把鄭國當作囊中之物。如果得手,下一步就該向西擴張了。西邊除了秦國,還有誰能填飽他的肚子?因此,對於秦國來說,聯晉滅鄭是損己利人,甚至引狼入室。

最後,燭之武對穆公說:請君上三思!

秦穆公當然一聽就懂。他立即單方麵與鄭國簽訂和平協議,還派出部隊給鄭國站崗放哨。晉國的大夫聞訊,請求攻擊秦軍,晉文公卻不同意。文公說,沒有秦國,寡人就沒有今天。受惠於人又反目為仇,這是不仁;失去盟國,再樹敵人,這是不智;放棄和諧,製造動亂,這是不武。我還是回去吧!

結果晉文公也撤兵。13

命懸一線的鄭國終於轉危為安,這是叔詹和燭之武,也是義和利的共同勝利。

如果戰敗

鄭文公應該慶幸,因為戰敗國的日子不好過。

事實上,三十三年後,鄭國就真正嚐到了戰敗的滋味,隻不過這次的勝利者是楚人。公元前597年,也就是襄老戰死,知被俘的同一年,楚莊王因鄭國在楚晉之間搖擺不定,決定教訓一下這個“兩麵派”。這年春天,楚軍包圍了鄭都。三個月後,鄭國最後一道防線被攻破。鄭襄公無路可走,隻有投降。

投降是無條件的。作為戰敗國國君,襄公光著膀子牽著羊,遞交了投降書。投降書上說得很清楚,鄭國的土地、臣民和他自己,都任由楚國處分。如果楚君開恩不滅亡鄭國,鄭國也跟楚國的一個縣沒什麽兩樣。

遞交了投降書,鄭襄公就等著發落。

很顯然,戰敗國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他們的前途也有好幾種。最好的,是隻要認輸認栽,勝利者就放他一馬,歃血為盟即可。其次,是雖然不滅亡這個國家,但要變成戰勝國的附庸。再差一些,是戰敗國的臣民被遷出祖國,到其他地方定居。更差的,是他們都成為奴隸,被當作苦力、貢品或商品。當然,他們也可能被整體擄往戰勝國,有如當年猶太人的“巴比倫之囚”。運氣不好的國君或儲君,則可能血濺禮器,屍橫祭壇,成為刀下之鬼。

這是有案可稽的。

比如蔡靈公。

蔡靈公原本是蔡景公的太子。公元前543年,蔡景公為太子娶妻於楚,然後又跟這兒媳婦私通。太子忍無可忍,殺了景公,繼位為君,是為靈公。不過蔡靈公被殺,卻不因為弑君,而在於對楚國不忠。他伺候的楚君,偏偏又是靈王。

前麵說過,諡號為靈的,都有問題,比如與夏姬偷情又被夏姬之子殺掉的陳靈公,因為吃王八起糾紛而被殺掉的夏姬的哥哥鄭靈公,派刺客暗殺大臣反被殺掉的晉靈公,做事不靠譜派宦官去向戰俘傳達命令的齊靈公。現在蔡靈公遇到了楚靈王,當然不靈,活該他倒黴。

公元前531年,也就是蔡靈公弑君之後十二年,此公被楚靈王騙到某地,灌醉後活捉,然後殺掉。與此同時,楚靈王派兵包圍蔡國,蔡國太子率領國人英勇抗戰,力不能支,城破被俘,楚靈王竟把他殺了祭祀社神。14

戰敗國命運之慘,可見一斑。

那麽,鄭襄公前途如何?

他的運氣不錯。因為這時的楚君,還不是靈王,而是莊王。莊王不但沒有采納某些人的建議滅亡鄭國,反倒退兵三十裏,才跟鄭國簽訂和平條約。15

但,如果誰以為楚莊王是彌勒佛,那就大錯特錯了。也就在一年前,他借口討伐夏姬的兒子而入陳,便決定把陳變成楚國的一個縣。事實上,如果不是楚國外交官的一席話,陳國沒準就滅了,後來的鄭國也不會有好下場。

這位楚國外交官,叫申叔時。

楚莊王進攻陳國的時候,申叔時正好出使齊國。使命完成後,照例要回國複命。但申叔時述職完畢,便立即退下,什麽都不再說。莊王奇怪,讓人叫住他問:寡人凱旋,眾人皆賀,隻有你一言不發,什麽意思?

申叔時問:可以陳述理由嗎?

莊王說:當然可以。

申叔時就說,一個人牽了牛去踐踏別人的田地,當然有罪。但如果把他的牛也沒收,懲罰就太重了。諸侯追隨大王,是要討伐亂臣賊子。如果順手牽羊,把陳國也變成楚縣,豈非貪小便宜?

莊王問:把陳國還給他們,可以嗎?

申叔時說:我們這幫小人平時就有句口頭禪,叫“還回去總比不還好”。

於是楚莊王讓陳複國。16

如此看來,當年的叔詹和燭之武,堪稱功莫大焉。事實上,沒有燭之武,秦國不會撤兵;沒有叔詹,晉國也不會罷手。不難想象,晉文公作出最後決策時,叔詹的影子一定在他眼前揮之不去。是的,政治也好,外交也好,戰爭也好,都是為了國家利益。因此,真起作用的,一定是利,秦穆公可以證明;但感人至深的,則一定是義,晉文公可以證明。

那麽,楚靈王之滅蔡呢?

沒人看好。事件發生前,晉國的政治家叔向,鄭國的政治家子產,就斷言蔡國必亡,楚靈王也不會有好下場。他們的意見也很一致:蔡靈公有罪,所以上天要借楚人之手滅了他。楚靈王多行不義,所以上天要用滅亡蔡國來加重他的罪孽。這種觀點,很有點像西方人的說法:上帝要他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周景王手下一位名叫萇弘的大夫,更是從星相學的角度作了解釋。萇弘說,蔡靈公弑君那年,歲星在營室。至今十三年,歲星又在營室。所以蔡靈公必遭報應。楚靈王弑君那年,歲星在大梁。兩年後,歲星又會在大梁。距離楚靈王弑君,也是十三年。所以兩年後,楚靈王必遭報應,蔡國則會起死回生。17

事實證明,叔向、子產和萇弘的預測都沒錯。公元前529年,楚國內亂,靈王自殺,蔡人複國。一切都準時準點,分秒不差。18

奇怪!這世界上,難道真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