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先王們首先順應民心,所以能夠建立功名。那些憑借德行贏得民心,從而立下大功名的人,在上古時代就有很多了。但沒有贏得民心卻能建立功名的人,還從未有過。要贏得民心,必須有方法。無論是大國還是小邑,隻要順應民心,民眾都會高興。做民眾高興的事,就能贏得民心。民眾高興的事情其實並不多,這就是贏得民心的關鍵。

以前,商湯戰勝夏桀後,天下大旱,五年沒有收成。商湯就親自在桑林祈禱,說:“如果有罪,就我一個人承擔,不要牽連萬民。如果萬民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擔。不要因為我一人的無能,讓上帝鬼神傷害萬民的性命。”於是,他剪掉頭發,磨破手掌,以自己的身體作為犧牲,向上帝祈福。民眾非常高興,雨水也大量降下。這說明商湯明白鬼神的變化和人事的傳承。

周文王在岐山侍奉商紂王時,無論受到怎樣的侮辱都保持恭敬,按時朝見,上貢適時,祭祀虔誠。紂王很高興,封他為西伯,賞賜他千裏之地。但文王卻推辭說:“我更願意為民眾請求廢除炮烙之刑。”文王並不是不喜歡千裏之地,而是想通過為民眾請求廢除酷刑來贏得民心。因為贏得民心比得到千裏之地更重要,所以說文王非常明智。

越王勾踐深感會稽之戰的恥辱,想要深得民心,與吳國決一死戰。他睡不安穩,吃不香甜,不看不聽娛樂的東西,三年辛苦勞作,與民眾同甘共苦。有好吃的東西,如果不夠分,他就不敢吃;有酒,就倒入江中與民眾共飲。他親自耕種,妻子親自織布。他禁止吃珍貴的食物,禁止穿華麗的衣服,禁止欣賞美色。他時常出行,帶著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困苦貧窮、愁容滿麵的人,一定親自喂他們吃東西。他告訴大夫們說:“我願意與吳國一決勝負。如果吳越兩國都滅亡了,士大夫們肝腦塗地,我與吳王同歸於盡,這是我的最大願望。如果這樣還不能實現,我就放棄國家,解散群臣,手持刀劍,改變容貌和姓名,去做吳王的臣仆,與他爭個你死我活。即使我知道這樣做會身首異處、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恥笑,但我的決心絕不動搖!”後來,越國果然與吳國在五湖交戰,大敗吳軍,包圍王宮,俘虜夫差,殺死吳相,兩年後稱霸諸侯。這都是因為越王首先順應了民心。

齊國的莊子想攻打越國,就去問和子。和子說:“先君有遺命,不讓我們攻打越國。因為越國就像猛虎一樣。”莊子說:“猛虎雖猛,但現在已經死了。”和子又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鴞子。鴞子說:“即使猛虎已經死了,我們也不能把它當作活的。所以,無論做什麽事情,都必須先審視民心,然後才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