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耳朵喜歡聽音樂,但如果心裏不高興,即使五種音律在麵前也不會聽;眼睛喜歡看顏色,但如果心裏不快樂,即使五種顏色在麵前也不會看;鼻子喜歡聞香味,但如果心裏不快樂,即使香味在麵前也不會嗅;嘴巴喜歡品嚐美食,但如果心裏不快樂,即使五種味道在麵前也不會吃。喜歡這些的是我們的耳目口鼻,但真正感到快樂與否的是我們的心。心必須保持平靜才會感到快樂。心隻有真正快樂了,耳目口鼻才會有所喜好。所以,追求快樂的關鍵在於使心保持和諧,而心的和諧又在於行為要適當。
音樂和心都有它們適當的標準。人的情感是:希望長壽而不願早逝,希望安穩而不願危難,希望榮耀而不願受辱,希望安逸而不願勞累。當這四種願望得到滿足,四種厭惡被消除時,心就會感到舒適。要實現這四種願望,關鍵在於遵循道理。用道理來修身,就能保全生命;保全生命,就能長壽。用道理來治國,法律就能確立;法律確立,天下就會順服。所以,使心舒適的關鍵在於遵循道理。
音樂也有它適當的標準:聲音太大就會使人心誌搖**,用這種搖**的心態去聽大聲音,耳朵就會受不了,受不了就會感覺阻塞,阻塞就會感到震動;聲音太小就會使人感到不滿意,用這種不滿意的心態去聽小聲音,耳朵就會感覺不充實,不充實就會感到不飽滿,不飽滿就會感到空虛;聲音太高就會使人心誌不安,用這種不安的心態去聽高聲音,耳朵就會像達到極限一樣,達到極限就不能再接受,不能再接受就會感到枯竭;聲音太低就會使人心誌消沉,用這種消沉的心態去聽低聲音,耳朵就會感到沒有收斂,沒有收斂就會感到沒有特點,沒有特點就會使人感到厭煩。所以,聲音太大、太小、太高、太低,都不是適當的音樂。
那麽,什麽是適當的音樂呢?答案就是和諧的音樂。和諧就是音樂的適當標準。就像黃鍾這個音階一樣,它是音樂的根本,也是清音和濁音的平衡點。隻要找到了這個平衡點,就能使音樂和諧動聽。平和的音樂就是最美好的音樂。所以,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快樂,這是因為政治清明;亂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這是因為政治乖戾;亡國的音樂悲傷而哀愁,這是因為政治險惡。音樂是與政治相通的,它能夠移風易俗。風俗穩定了,音樂就會隨之變化。因此,在有道的時代,通過觀察音樂就可以了解當地的風俗;通過觀察政治就可以了解君主的情況。所以,古代的聖王一定會借助音樂來推行教化。在清廟中演奏的瑟樂,弦是朱紅色的,聲音疏越悠揚,一唱三歎,這種音樂已經超越了普通的音樂。在大饗之禮上,酒杯放在上麵,而俎上放著生魚,大羹不和五味,這種味道已經超越了普通的美味。所以,古代的聖王製定禮樂,並不是僅僅為了滿足耳目口鼻的欲望,而是要用它來教導民眾辨別好壞、踐行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