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叁年內亂 打造出一支川軍,刀兵二十二年多,蜀亂從頭數豈誰。”這是黃炎培描寫川軍內亂的一首詩,從戰爭爆發之日起,慣於內鬥、良莠不齊的川軍,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命運的版圖。

至慧在民國二十六年的秋天,隨李家鈺的第47軍,被列入鄧錫侯部二十二集團軍序列,分配至山西第二戰區。七七生產後一周,至慧的妻子耀藍帶著一雙兒女回到了清河,對於孟家的孩子們來說,鬆兒和欣欣的加入,讓他們又多了兩個玩伴,可是在大人們看來,耀藍他們的到來,預示著隻要戰爭一刻不停,至慧就再難歸鄉。

戰事爆發,日漸緊迫,天府之國早就不複平靜。

七七事變之後,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刻致電國民政府,提出:“四川可出兵三十萬,供給壯丁五百萬,供給糧食若幹萬石。”7月 26日,劉湘發表《為民族救亡抗戰告川康軍民書》,號召川康軍民同仇敵愾,毀家紓難,奮起抗日,同時擔負起後方根據地的重任。9月5日,四川省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日將士大會在成都少城公園內舉行,至此,川軍將士踏上了出川抗日的漫漫征程。

川軍在當時國人的眼中,是怎樣的一支的軍隊呢?

身背“單打一”土槍,胸掛自造“麻花手榴彈”。什麽是“麻花手榴彈”?用四川人的話說:“有時候你丟出去他狗日的不炸,啵兒的一聲,自己扭成個麻花給你擺起。”裝備極差,可見一斑。

出川時,川軍每人隻有兩件單衣、一雙草鞋,被稱為“草鞋”軍隊。

至慧出發之際,正值農曆中秋,自西昌沿川陝公路前往山西,徒步,一路北上。

徒步,是什麽樣的概念?

長途跋涉四十餘日,行程四千公裏,到達晉東的東陽關、黎城、潞城、長治等目的地時,將是在十二月,要從初秋一直走到鵝毛大雪飄下,就是這麽一支穿著單衣草鞋的軍隊。

至慧是軍官,加之家業殷實,當然不會和下級兵士一樣那麽寒酸, 出川後他寫來一封家信,信中寫得很委婉:“我的部下有一個叫孫幫安的,老家在蒼溪,從老家往成都販賣藥材,趕著我們的誓師大會,他被征為挑夫。我們出發後,他每天要背負著五六十斤的東西,徒步六七十裏。我問他怎麽樣,他說還好,賣藥材的時候要挑一百斤,這下減半了我們部隊每月要發三角錢的“草鞋費”,但一雙草鞋穿不了幾天,老孫隻好就地取材,自己搓草鞋,我見他穿得實在單薄,就把滑竿上的篷布拆下來,讓人做了件衣服給他禦寒。身邊有許多這樣的小兵,兒子有時看到自己穿的上等牛皮鞋,覺得甚羞慚,於是行至驛站時轉賣給了當地的土財主,換成了四十雙草鞋,同級戰友聞之,也紛紛效仿。兒甚感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