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所激起的廣大農民的反封建鬥爭,由於缺乏領導,並沒有深入地開展下去。中國資產階級本身既很軟弱,又不敢發動農民起來革命,因此,它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強大壓力麵前,除了退卻和妥協之外,再沒有別的出路了。孫中山先生剛回國的時候,頗不以和議為然。大家推他為臨時大總統,他也很失望。因為他在英國的時候,曾經和英國政府談定一筆小小的借款;現在總統既然是臨時的,這筆借款當然也就無效了。因此,他對當時的和議條件很不滿意。但是,當時各方麵的“輿論”(當然隻是上層階級的輿論)幾乎沒有不讚成和議的。而一切帝國主義又都極力支持袁世凱,把他視為它們的新的代理人。尤其是英帝國主義,它的駐華公使朱爾典就是支持袁世凱絞殺革命的主謀。英帝國主義雖然也和孫中山先生拉點關係,但這就更顯出它的奸詐。正因為中外反動派勾結成功,一致壓迫要講和,所以孫中山先生反對和議的主張,遭到當時南京臨時政府絕大多數有力人物的非難。汪精衛甚至對孫中山先生說:“你不讚成和議,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在各方麵的包圍下,孫中山先生後來也歡不再堅持己見了。
臨時政府成立後,和議繼續進行。南京方麵向袁世凱提出:和議成功後,保證舉他為大總統;但必須以清帝退位和他讚助共和為條件。於是袁世凱開始逼宮,企圖強迫清帝退位。但卻遭到滿洲貴族中的頑固分子宗社黨人良弼等的堅決反抗。這時,京津同盟會中的川籍會員彭家珍,認為殺了良弼,便可導致共和,使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決定拚死以除良弼。他怎麽能夠知道他的英勇犧牲,並沒有發生多大的作用,隻不過是幫助了袁世凱登上總統的寶座呢?彭家珍為了刺殺良弼,曾經用盡心機。他把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之後,特地裝扮成一個威武的軍官,穿著整齊的軍服,掛著明亮的軍刀,於1月26日,裝著良弼的一個好友前去謁見。但那天良弼剛好不在。當晚他又去,良弼又不在。但他剛往回走的時候,在不遠的途中恰好良弼回來了。在路上一來一去的兩輛馬車相遇,彭就高聲叫“賚臣……”(良弼的號),良弼未應,彭即調轉馬車,跟著良弼的馬車追去。到了良弼的公館,良弼一下車就走近門前,彭也急下車,趁良弼升階正要入門之時,急投一彈,彭在階下當時即被炸死,而良弼也負重傷,於兩天以後就死了。宗社黨人因此嚇破了膽,同時又看到大勢已去,便不敢再堅持帝製了。清朝皇室終於接受了退位的條件。袁世凱的逼宮竟因彭家珍的刺殺良弼而獲成功。我們從當時和議雙方達成的優待清朝皇族的條件,可以看到南京臨時政府是多麽的軟弱!
清帝退位之後,和議很快成功。孫中山先生為了保障共和,想出了兩個自以為非常高明的辦法:一個是頒布約法,想用法律來限製袁世凱;一個是建都南京,想把袁世凱調離北京這個當時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老窠。從2月初開始,經過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南京的參議院根據資產階級國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原則,製定了一部中國憲政史上著名的臨時約法。袁世凱對於這個臨時約法並不怎麽理會,因為他知道這些紙上的東西是可以隨時撕毀的。他特別注意的是遷都北京的問題。2月13日,袁世凱在給南京的電文中,於通知清帝退位的同時,就表示他不願南下。2月14日,南京參議院開會的時候,竟然通過了遷都北京的決議。本來在參議院中,革命黨人占據多數,是完全可以根據孫中山先生的意見通過建都南京,反對遷都北京的。但14日開會的時候,革命黨人李肇甫,卻到台上去大放厥詞,說了一通遷都北京的必要;參議員中原來就有不少人對袁的不願南下表示同情,而李又善辭令,他這麽一說,讚成迀都北京的人便成了多數。孫中山先生和黃興知道這件事情以後,非常生氣,當天晚上把李肇甫叫來大罵了一頓,並限次日中午12時以前必須複議改正過來。15日晨,秘書處把總統提請複議的谘文作好後,需要總統蓋印,而這時總統已動身祭明孝陵去了。我急著去找黃興,他也正在穿軍裝、準備起身到明孝陵去。我請他延緩時間,他說:“過了十二點如果還沒有把決議改正過來,我就派兵來!”說完就走了。這怎麽辦呢?隻好找胡漢民去。好容易才把他找到,拿來了鑰匙,開了總統的抽屜,取出他的圖章蓋了印,把谘文發了出去。同時,並通知所有的革命黨人,必須按照孫中山先生的意見投票。經過我們一天緊張的努力,當天召開的參議院會議終於把14日的決議糾正過來了。但是,袁世凱並不根據參議院的決議辦事,他表麵上不堅持遷都,卻故意地提出去、就問題來要挾。於是孫中山先生又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衛等為專使,於2月末到北京去迎接袁世凱南下。袁世凱在破格歡迎的偽裝下,暗地發動兵變,把蔡元培等人嚇了一跳,使得這幾個迎袁專使也覺得對袁的是否南下“盡可遷就”了。至此,南京參議院不得不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孫中山先生的計劃完全失敗了。
眼看著南京臨時政府即將結束,不少的革命黨人感到革命的理想並沒有實現,內心非常痛苦。當時在南京的川籍黨人很多,經大家商議,決定召開一個四川革命烈士追悼會,對先烈們表示崇敬和悼念,同時借此排遣自己的悲傷。開會的時候,孫中山先生也到了。章太炎則送來一幅挽聯,寫道:“群盜鼠竊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龍蟠虎踞,古人之虛言。”大家看了,不但很覺掃興,而且感到憤慨。章太炎在同盟會裏一貫鬧派別糾紛;武昌起義後,又說什麽“革命軍起,革命黨消”,主張解散同盟會;隨後不久,他便正式宣布脫離同盟會,並和一些立憲黨人搞在一起,專門和孫中山先生作對。他罵南京鼠竊狗偷,但當時鼠竊狗偷的大半還是立憲黨人,而章太炎不正是和他們沆灌一氣嗎?他反對建都南京,認為南京並非龍蟠虎踞,難道北京果寘就是龍蟠虎踞的地方嗎?很明顯,章太炎為了反對孫中山先生,已經實際上站到袁世凱那方麵去了。追悼會開完以後,我們又為死難烈士請求追贈。根據我們的建議,孫中山先生以總統的名義立即簽署了一道命令,追贈鄒容、喻雲紀、彭家珍為大將軍,謝奉琦為中將。其他各省也有繼起仿效的。死者已經安置完了,活著的人怎麽辦呢?我們秘書處的人,決計不到袁世凱那裏去作官。鄧家彥因對和議非常不滿,一定要出去辦個報紙,反對袁世凱。又有人提議繼續出洋留學,完成以前未竟的學業,大家都很讚成。當時蔡元培在作教育部長,經過他的批準,大批革命黨人獲得了公費留學的資格,接著便紛紛放洋而去。其中有不少好心的人,以為民國既經成立,自己就應該學點真實的本事,將來好從事建國的工作。他們當時並不了解: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反動政府,但繼起的袁世凱仍然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工具。他們更沒有料到:民國成立以後,中國不但沒有興盛起來;相反,民族的危機和人民的災難卻更加深重了。當時,我也獲得宮費留學的資格;但是,因為還有許多善後工作要做,所以沒有立刻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