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耀的第二站,來到拉鏈集團,並召集了高管。

拉鏈集團就實力而言,已經非常的強大,去年(1971年)的年報即將出來;

可以肯定的是,拉鏈集團年盈利將會超過1億美金!

其中拉鏈產業預計貢獻70%的利潤,那麽剩下的30%的利潤是從何而來的呢?

原來,這30%的利潤分為兩部分:

第1部 分,吉田忠雄所領導的ykk拉鏈,投資的尼龍、化學製品、銅礦、鋁礦等帶來的收益;這部分利潤,大概占集團利潤的18%左右。

第2部 分,耀世工業早已經在機械製造、金屬冶煉方麵深耕,目前在亞洲很多地方都有投資建廠;這部分利潤,大概占集團利潤的12%左右。

其中耀世工業的機械製造,無疑是接下來吳光耀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吳光耀之所以要發展機械製造,也是一種責任心驅使;

在前世,香港的工業產值一度占據香港gdp的40%,那是香港工業最輝煌的時刻;

直到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打破平衡,工業產值占比開始下滑;

初級加工製造業在石油危機中,遭受雙重打擊:

一方麵是石油原料價格高昂,成本打不住;

另一方麵,全球展開貿易保護,客戶搞不定。

對於香港,還有第三重打擊:

韓國,新加坡,台灣,現在都在拚命發展出口經濟,曾經在各個行業全麵領先的香港顯出疲態;在紡織、製鞋、塑料、五金、電子、機械行業,60年代初,韓新台的出口總額還不到香港的零頭,但1975年,韓國和台灣已經超過香港。

香港在紡織,塑料,金屬這些支柱行業全麵落後;

剩下的優勢,隻體現在玩具和成衣。

好在,其後香港的電子業開始發力,出口從10億港元增加到134億港元,成為香港製造業僅次於製衣業的第二大行業。

但是,這些工業都沒有堅持到千禧年;

到了千禧年,香港的工業產值隻有gdp的3%左右。

而年營收超過百億規模的工業公司,屈指可數;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偉易達(電子)、震雄機械、德昌(電機).....

會議室裏,拉鏈集團的高管齊聚一堂,吉田忠雄不在此列;

此時的ykk拉鏈,發展已經超乎了自己的意料,如同脫韁野馬;

吉田忠雄不虧是前世的出色企業家,把ykk拉鏈帶到了一個集團規模,營收都有超過拉鏈集團的趨勢;

拉鏈方麵:ykk拉鏈就口碑而言,已經超過了pg拉鏈,吳光耀曾經專門調查過原因,發現工人素質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其次也和吉田忠雄的領導能力有關;

投資方麵:吉田忠雄在南美投資了大量的銅礦、鋁礦,在日本投資了尼龍、化學製品,可謂是野心勃勃。

當然,吳光耀並不擔心,因為自己始終手握著絕對股權,並堅持ykk拉鏈不上市;

吳光耀雖然堅持ykk拉鏈不上市,但ykk拉鏈旗下卻有兩個日本上市公司,也算是吳光耀為了ykk拉鏈發展的一個妥協。

而香港的pg拉鏈之所以後繼乏力,很大一部分是香港的人工不再廉價,工人素質也比不上日本;

廉價的人工,是吳光耀當初打敗吉田忠雄的法寶之一;

當然這個優勢不在的時候,吉田忠雄的優勢就體現出來;

幸好,這個時候他已經被自己馴化!

會議開始,吳光耀率先說道:“拉鏈集團必須意識到危機,並找到新出路!”

拉鏈集團的總裁李炳頓時麵上無光,老板的這句話似乎有拿自己和吉田忠雄相比意思;

李炳並不承認自己比吉田忠雄差,拉鏈集團如今差點被子公司ykk拉鏈趕上,罪魁禍首的其實是老板吳光耀;

因為一開始,拉鏈集團有大量利潤的時候,老板基本抽掉了絕大部分的利潤,拿去投資航運,讓拉鏈集團的多元化錯失良機。

不過,這是老板的大方針,自己隻是其中一個集團公司的總裁,如何能反抗?

李炳說道:“耀世工業的機械製造、金屬冶煉發展的非常好,我覺得集團可以向這兩個方麵增加投資。”

林勇東立馬打直了腰杆,這關係到自己負責的耀世工業了!

吳光耀看著林勇東,臉上露出欣賞的表情;

林勇東雖然是自己的妻舅,但絕對是靠實力走到耀世工業的總裁位置上的;

就是履曆,林勇東也是超級亮眼,可以說吳光耀得到寶了!

吳光耀說道:“李總裁說的不錯,拉鏈集團要想突破,耀世工業要承擔起這個責任。目前看來,我們的注塑機、拉鏈機、衝壓機發展的很不錯;那麽接下來,我們還可以進入那些領域呢?我個人覺得貪多嚼不爛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們一定要慎重再選擇一些機械製造領域;先不圖利潤,先夯實基礎,以期待後期的爆發!”

林勇東說道:“紡織機械、碼頭機械都可以是一個方向!如果老板能說服中文大學或者香港大學成立機械專業,我想港島的機械製造也是有不少競爭力和活力的!”

林勇東知道,自己的姐夫絕對有這個能量,畢竟中醫藥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這些都是在姐夫的支持下成立的。

吳光耀點點頭,說道:“恩,人才確實是製約我們的一個重要原因;我會盡快把這個短板給填上,專科技校、大學院係,我都會努力促成的。”

前世港島工業沒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港府不重視,當然美其名曰就是不幹涉,自由經濟;

第二,土地太貴,大家都想發展房地產,誰高興發展工業呢?

這一世,吳光耀勢要將香港的工業扳回一局!

三星集團可以占韓國gdp的25%,那麽吳光耀的企業同樣可以占香港gdp的25%以上;

並且,吳光耀要的是吳氏家族和香港共同發展!

話又說回來,此時吳氏家族的企業總產值,似乎已經有香港gdp的25%;

接著大家各抒己見,但都是圍繞這耀世工業的發展展開的。

“對了,兄弟企業百優集團打算進軍飲料業,後期需要大量的易拉罐,耀世工業可以成立子公司,專門生產包裝的。”吳光耀提醒道。

耀世工業本身就是全球大型的鋁合金生產商,在東南亞建立多個工廠;

耀世工業的注塑機也是非常領先的,也可以延伸到製造塑料瓶行業;

所以發展包裝產業,有很多各方麵的資源。

“好的,老板!”林勇東幹勁十足,心裏想到,耀世工業恐怕也將超過pg拉鏈了。

一場會議下來,吳光耀心情暢快極了!

對於吳光耀來說,不管哪個產業,自己確定大方針,然後砸錢,最終的結果想來不會太差;

就算不是頂級成功,但也至少占了一個大坑!

比方說這個機械行業,未來的成長高度根本不得而知;

但是有總比沒有好,高端做不了,中低端總能做;

未來年產值千億也許沒有,年產值幾百億總會有!

別人像吳光耀這樣投資,可能會出現貪多嚼不爛的情況;

但是吳光耀不會,因為自己賺錢實在太輕鬆了;

哪怕是自己的工業領域虧損幾十年,對於自己來說,完全可以從金融(價值投資)上補充回來;

長期投資研發,不會沒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