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耶律德光在國書中以臣自居,宣稱願與中原結成父子之國……可是李天衢很清楚這不過是他的緩兵之計,盡可能要穩住魏朝,而為契丹養回元氣爭取時間。

所以現在的耶律德光表現得越是謙卑,有朝一日如若能卷土重來,他就會變得越發凶狠。

便如大漢盛唐,強盛時周邊諸邦各族奉為宗主、天可汗,可是中原一旦虛弱,那麽五胡亂華、吐蕃陷長安、回鶻屠洛陽,契丹占燕雲……什麽牛鬼蛇神都會跳出來,哪裏還會顧忌當初對中原正朔什麽願為天朝藩籬,永結君臣之好的條約?他們隻會化成豺狼虎豹,將爭先恐後地前來瓜分吞噬中原富庶的江山。

更何況似乎也是受唐末時節認義父、收養兒盛行的風氣影響……耶律德光就算能夠忍辱負重,甘願自稱為兒皇帝。短期內固然能讓中原百姓揚眉吐氣,文人士大夫也會如打了雞血一般,大肆宣揚中原漢家的王道教化,為魏朝開國皇帝歌功頌德。

可是反觀契丹一方,他們現任乃至以後的帝君,以及治下族群子民,則會將兒皇帝這個稱謂視為奇恥大辱。

畢竟先前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之下,契丹這個民族,已經從鬆散的部落聯盟製過度到封建君王製,打下了大片江山社稷,已經形成了國家的歸屬感,民族自信心亦是空前高漲。

就連無恥到毫無下限的石敬塘,就算得償所願,在契丹的扶植下覆亡後唐,而做了後晉的開國皇帝,隨後幾年照樣還是會被中原臣民戳破了脊梁骨,落得個鬱鬱而終的下場……到了他養子石重貴繼位,便已不甘心向契丹稱臣,就準備摩拳擦掌地開打了……

那麽中原王朝一旦與契丹結成父子之邦,以後每一任繼位的帝君,無論他們本人對中原是何種態度,就在自己的國家民族強烈的情感推動之下,生平第一個誌願,也必然是要打敗中原王朝,以除去加在自己身上的屈辱稱謂。

所以如若真收了耶律德光這個“幹兒子”,而隻圖個顏麵有光……李天衢估計以後契丹要組織的反撲,那可要比後金酋首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時昭告宣稱,卻也有幾條沒事找事,刻意找茬湊數的七大恨,其中所摻雜那股子屈辱仇恨的民族情感,也將會遠遠超出政治目的性。

所以李天衢帶入後世穿越者的思維,不會似一些好大喜功的君王那般,隻要把你打服了,肯認慫服軟,我便以王道教化,示之以恩義……根本不可能答應任何條件而就此收手,趁著契丹元氣大傷,也唯有徹底覆亡這個帝國。

所以待康默記轉述過耶律德光所寫的國書,李天衢便輕咳一聲,而意味深長地說道:

“契丹國主新近登基,雖然意欲同我朝休戰議和……可是朕卻有個條件,如果契丹做不到,也就不必再枉費功夫了……”

康默記聞言,以為還有與魏朝達成和談的可能,便趕忙拱手長揖道:

“陛下請講,卑下自當洗耳恭聽!”

“當初彼此兵刃相見之前,契丹與我朝邦交來往,便承認由朕延續中原前朝唐廷為中原正朔。那麽我朝要收回昔日前朝故土,昔年單於都護府下轄定襄、狼山、桑幹等諸處都督府,乃至安東都護府下轄饒樂、鬆漠、渤海、黑水、室韋……等各處都督府,也理應交還於我朝,也唯有如此,朕才信契丹國主有臣服和談的誠意。”

李天衢此言一出,康默記臉上那殷切的笑意也漸漸地凝固住了……因為他也意識到魏朝帝君口口聲聲地說要契丹拿出和談的誠意,可實則對方壓根就沒打算罷戰休兵。

魏朝這也純屬獅子大開口,向契丹索要單於、安東兩大都護府下轄各處都督府的所有疆土,這又是什麽概念?

單於都護府囊括後世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部,乃至外蒙古南部大片領土;安東都護府下轄九都督四十二州,則囊括東三省、外興安嶺以南與烏蘇裏江以東、庫頁島乃至朝鮮半島北部等廣大區域……那麽又何止是要契丹割地求和?這就相當於承認治下全境疆土由魏朝吞並!

從法理上而言,契丹當初趁勢南侵,占據燕雲北隅部分領土,而魏朝方麵則與後唐交戰,還須一統山河,轉戰南麵諸國,隻是在幽、薊等軍州邊界險些與契丹釀成軍事衝突……隨後契丹又將侵略的目光投向渤海國那邊,魏朝則連滅蜀、吳、楚、吳越……等諸國,明麵上並沒有承認契丹對燕雲北境疆土的控製權。

按正史線兒皇帝石敬瑭被扶植起來的中原正朔王朝,就算簽訂了將燕雲十六州割讓於契丹的條約……可是到了後周柴榮、宋朝趙大、趙二時節,也仍會打出收複漢家失地的旗號而頻頻北伐。如今魏朝則更是出師有名,奪回燕雲北隅的領土,而契丹又丟了遼西諸地,卻是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要想達成休戰的目的,這個栽也就隻得認了。

可是從契丹的立場看來,你魏朝貪心不足蛇吞象,還直接索要當年單於、安東兩大都護府下轄各處都督府掌控的所有疆土,真要是答應了魏帝這等無理的條件,耶律德光則再無立錐之地,這還算什麽契丹帝國的皇帝?

按後世的話來講,這就是拚死拚活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屆時契丹國主,又與唐朝時節,處於安東都護府下轄鬆漠都督府管治的部落聯盟首領又有何異?

誠然單於與安東兩大都護府,當年都被劃入唐廷的版圖當中,可是當地實行的是羈縻統治,諸族各部混雜,漢人遠遠也不及燕雲等地。當初中原各處軍閥混戰,契丹則時逢雄主耶律阿保機,征服諸族,拓邊千裏,稱雄於塞外,兼並白山黑水,迄今也有幾十年了……

而唐朝也早就亡了,你魏國就算滅了宣稱繼承前朝正朔社稷的後梁、後唐,可無論中原哪一方軍閥,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裏,也都未曾控製過單於、安東都護府治下幾乎全境疆土。

結果魏帝這是要以前朝疆土所謂的法理依據,直接要吞了契丹拚死拚活打下的江山社稷……這不純屬耍流氓麽?又哪裏還有半點接受和談的打算?

而契丹來使康默記雖是漢人,可是當年在盧龍軍藩鎮治下也不過是衙校這等低階軍官。被擄到契丹之後受阿保機賞識,地位才得以突飛猛進,為外族效力之後方才能大施拳腳,所以經過長期的同化,他還真就是忠心於契丹一方的……

所以按康默記想來,魏朝帝君李天衢漫天要價,這是從一開始便要斷了契丹與其議和的念想……他臉上也不由的顯露出幾分慍色,卻又盡可能不卑不亢地對李天衢說道:

“卑下以為,天朝上國,與我契丹合當睦鄰修好,息戈止兵……還望陛下明鑒,如今天朝雖占上風,可是要一舉覆亡契丹,卻是絕無可能,畢竟中原曆朝各代的明君雄主,又可曾徹底征服過塞外諸部,而將草原大漠納入完全納土版圖當中?

卑下雖為契丹臣子,但也是漢人,心懷故土,非但絕無敵視中原上國之意,隻盼兩邦能夠和睦共處……而再動幹戈,上國也不免還要發兵調賦、勞民傷財,即便中原富庶,可是鄙邦雖敗,先帝駕崩,但以哀兵之勢,契丹自君至民,上下一心,眾誌成城。

如若強敵來犯,在大漠上轉戰抗擊,來往遷移。今失一隅,也盡可轉遷別處……如此貴國若是仍要窮兵黷武,積年累月、勞師動眾……豈不是要被生生拖垮?是以卑下誠心勸諫,乞望陛下能以天下蒼生為念,就此休兵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