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溫的三子徐知誨、四子徐知諫,就倒在血泊當中,看來已經氣絕斃命,但是按米誌誠將令進行屠戮的士兵提著刀圍了上去,又朝著倒地的屍首補了幾刀……利刃入肉的悶響聲不絕於耳,看來除了不久前被遣散的仆役下人,府邸內但凡與徐溫沾親帶故的,也都注定活不過今日。

而先前被徐知誥駭得氣焰全無,也被拋棄在宣城的徐溫次子徐知詢癱在地上。他驚恐的瞪大了雙眼,就見成隊的魏軍士兵如狼群一般,提著鋒刃滴血的兵器湧入廳堂,一步步朝著這邊迫近過來,米誌誠披甲綽弓,裹著一領漆黑的披風,也隻是神情冷漠地看著眼前一切的發生。

徐知詢深知自己再不出片刻,也將如同自己的三弟、四弟,乃至其他幾個徐氏宗親子弟那般血濺當場……他驚恐得哭嚎出聲來,滿臉眼淚鼻涕,當即又嘶聲討饒道:

“不……不要殺我!府邸中所有財帛珠寶,也都願意獻於諸位,隻求能夠饒過鄙人性命,以後甘願隻做一介平民百姓,也必將感念諸位不殺饒命的大恩大德!”

米誌誠踱步上前,眼見哭嚎乞饒的徐知詢,他陰沉的雙眼中仍然時殺氣凜然:

“徐府財產本來就由我朝盡數抄沒,你也配拿來意圖賄賂我等?你老子徐溫那狗賊……當初隻因要掌控軍權,疑心我要與他作對,便害得我家破人亡,今日終於能報了這等深仇大恨……我又為何要饒過你的性命不殺?”

但徐知詢的目光與米誌誠對在一處,登時猶如一盆冰水兜頭淋下,將他澆了個透心涼……徐知詢方才意識到,站在麵前的,可是對他徐家心懷血海深仇的對頭,如今風水輪流轉,也絕對不可能會有一絲憐憫之情……

徐知詢忽然尖著嗓子驚嚎了聲,下意識的撲身起來,轉頭拔腿便逃。畢竟螻蟻尚且偷生,就算徐知詢很清楚自己現在猶如待宰的家畜,也根本不會有幸免於難的可能,但本能的驅使下,他還是要拚命奔逃,而且逃得越遠越好!

然而徐知詢轉身剛邁出兩步,米誌誠抽箭、拉弓、放弦的動作快到一氣嗬成。彼此相距也不過幾十步,箭簇呼嘯射至,輕易的便從徐知詢的後腦鑿入,簇尖又從張開的口中貫出,去勢未竭,便將他的腦袋直接釘在了後麵的屏風上!

發出一連串吵雜的響動聲乍起,豎立的屏風轟然倒塌,鮮血沿著上麵雕刻的山川到處流淌。徐知詢有口難言,他雙目瞳孔中生命的神采飛速消逝著,絕望扭曲的神情也漸漸凝固住……米誌誠一箭將徐知詢射殺,便也不再去瞧屍首,仍舊大踏步朝著官邸深處走去,他口中還厲聲喝道:

“將府邸內內外外都徹查得清楚,但凡是徐溫那狗賊的種,絕不可讓他逃了!”

……又過了大概一刻鍾的功夫,徐溫第五子徐知證、第六子徐知諤相繼也為米誌誠麾下軍士所殺。至於宣城當中,其他諸部軍旅的主將,對於米誌誠血洗徐府的行徑也都屬於默許的態度。畢竟他甘願為魏朝賣命的前提,乃至拚了老命也要覆滅吳國的動力……要報仇雪恨,才是其最大的動機。

說到底戰爭非常時期,不能按治世條條框框的律法加以約束。雖說冤有頭、債有主,然而米誌誠按本來的人生軌跡會被徐溫設鴻門宴誘殺,就稀裏糊塗的連同膝下諸子一並被害死……可命途出現了變數,當初遭受無妄之災,禍及妻兒,自己卻得以逃脫,那麽他要的就是你殺我全家,我滅你滿門這等酣暢淋漓的複仇。

李天衢盡可能避免濫殺無辜,但也從來不會標榜自己會是道德高尚的聖人,雖然徐知誨、徐知諫、徐知證……等徐溫其他子嗣慘受米誌誠的複仇禍及,死得也未免有些冤枉……可是他們對於魏朝沒有什麽價值可言,米誌誠殺盡徐溫膝下諸子,得以解恨泄憤、得償所願,也會更為死心塌地為魏朝效命,那麽李天衢對其報仇的手段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李天衢發往南麵征吳招討使司的詔書當中,話裏話外也已暗示如若攻破宣城,占據徐氏府邸,其中婦孺不殺,府中仆役不殺,至於其他的人,我也就不明說了,你們就自己看著辦吧……

吳國的實際掌控者徐溫全家為米誌誠所殺,隻除並非其親生血脈的義兒徐知誥膝下徐景通、徐景遷與他們的生母宋福金一並被魏軍看束起來……不過吳國國主,名義上畢竟還是楊行密的子嗣,大批魏軍甲士蜂湧撞入宣城王宮當中,也要立刻控製住楊氏宗室子弟,再按處置亡國之君的條例,將他們盡數都押解至汴京。

把守宮禁的宿衛軍旅,也都是徐知誥安排用來挾製、監視吳王與楊氏宗室子弟的嫡係兵馬。然而徐知誥集結親兵亡命突圍,到底還是死於途中……王宮這邊也隻剩下些逃兵潰卒,眼見大股魏軍氣勢洶洶的殺來,求饒、投降、帶路……倒是麻利得很,殷勤的帶著魏軍將兵趕往楊氏宗室所處的後宮。

按說魏軍全麵控製宣城王宮,再一舉拿下吳國楊氏宗室那一大家子人,也應該不會再有任何阻礙……然而當大隊魏軍趕至通往後宮的大門前,就見有一人仗劍攔在門口,也有種就算隻身一人,也要與敵軍血戰到底的氣概。

但見那人看來也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生得還算俊朗,然而眉宇間卻滿是悲憤之色……他頭戴束發紫金冠,身穿大紅箭袖,手中緊綽的佩劍忽然又指向迎麵衝來的魏軍兵馬,便忿聲喝道:

“你們魏人侵我吳國疆土,進犯宮闕,孝武王三子楊濛在此,但凡我還有一口氣在,也絕不容得爾等再踏前一步!”

楊行密膝下第三子楊濛,如今也已年及弱冠之齡,隻是當年徐溫、張顥合謀發動兵變弑殺他的長兄楊渥,又將二哥楊隆演扶植為傀儡國主之時,他也尚還不過是個半大的孩童。

隻是雖然連同吳王在內,他們楊家剩下的兄弟幾個唯唯諾諾、膽小怕事,也唯有對楊濛對徐溫挾君專權深感不滿,而且心中憤懣與日俱增……然而徐溫那隻老狐狸很快也察覺出楊濛對他的敵意,所以按史載軌跡,本來吳國第二代國君楊隆演鬱鬱而終之後,本來楊濛按排序理當繼位,結果徐溫卻直接將他的兄弟楊溥推上國主之位。

楊濛畢竟是少壯年紀,還曾直接忿言感慨“我國家竟為他人所有乎!”,甚至再到後來,還將殺死監視他的徐溫親信,隻帶著兩騎星夜疾馳,意圖去投奔吳國宿將周本尋求庇護。怎奈何周本的次子周弘祚早已倒向徐溫一方,他也最終落得個死於非命的下場……然而如今徐溫、徐知誥雖然已經倒台,可是吳國也將亡了……他卻又能如何?

也唯有以死殉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