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葉城縣的胡楊林泛起一片金黃。李明和阿依古麗駕駛著醫院的越野車,沿著盤山公路向海拔三千多米的江格爾鄉進發。
車裏裝滿了便攜式B超機、心電圖儀等醫療設備,還有幾大箱常用藥品。這是他們留任後的第一次山區義診,他們要把“關愛風燭”項目推廣到更遠的地方。
“前麵就是江格爾鄉了。”阿依古麗指著遠處的村落說,“這裏的牧民常年在高海拔地區放牧,醫療條件很差。去年我來過一次,發現很多老年人都有關節炎問題。”
李明點點頭:“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很容易導致風濕病。我專門帶了一些治療關節炎的藥物,還有幾台理療儀。”
車子剛駛入村口,就被一群熱情的村民圍住了。一位穿著艾德萊斯綢衣裙的維吾爾族大媽,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迎上來:“醫生,快喝口奶茶暖暖身子。”
“謝謝阿姨。”李明用流利的維語道謝,惹得村民們驚喜不已。
“哎呀,這位漢族醫生會說維語啊!”
“是啊,說得真好!”
“古麗醫生,你找了個好搭檔啊!”
阿依古麗的臉微微泛紅,趕緊招呼大家幫忙搬運醫療設備。
村委會的會議室裏,很快就排起了長隊。李明和阿依古麗分工合作,一個負責內科檢查,一個負責B超篩查,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努爾阿姨,您的關節炎已經很嚴重了。”李明一邊檢查,一邊用維語耐心解釋,“我給您開一些外用藥膏,再配合理療,應該能緩解疼痛。但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暖,不要在寒風中待太久。”
“李醫生,你這麽遠來給我們看病,還說維語,可真是太貼心了。”努爾阿姨感動地說,“以前腿疼得厲害,想看病還要坐三個小時的車去縣城。現在好了,你們把醫院搬到了家門口。”
正說著,外麵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呼喊:“醫生!快來救救我爺爺!”
一個十幾歲的維吾爾族少年跑進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爺爺在山上放羊,突然胸口疼得厲害,現在動都動不了了!”
“快帶我們去!”李明和阿依古麗對視一眼,迅速收拾好急救箱,跟著少年往山上跑去。
山路崎嶇,海拔越來越高,稀薄的空氣讓人喘不過氣來。但兩人依然堅持著往前走,生怕耽誤了救治時機。
終於,在一處山坡上,他們看到了躺在地上的老人。老人麵色蒼白,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右手緊緊按著胸口。
李明快速檢查後,麵色凝重:“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阿依古麗,準備硝酸甘油,要快!”
阿依古麗立即從急救箱中取出藥物。李明一邊給老人服藥,一邊進行心肺複蘇。關鍵時刻,他們的配合天衣無縫。
“馬木提大爺,堅持住!”李明用維語不斷安慰老人,同時掏出衛星電話,聯係縣醫院派直升機支援。
半小時後,醫院的直升機終於趕到,及時把老人送往了縣醫院。
“感謝真主,感謝你們!”老人的兒子握著兩人的手,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夜幕降臨時,李明和阿依古麗才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村民們舍不得他們走,特意在村委會準備了一頓豐盛的維吾爾族晚餐。
“李醫生,古麗醫生,你們以後一定要經常來啊!”
“是啊,有你們在,我們心裏踏實。”
“下次來,我給你們做手抓飯!”
看著村民們真誠的笑臉,李明和阿依古麗心裏暖暖的。這一天的勞累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回程的路上,夜色漸濃,天山的星空格外璀璨。
“李明,”阿依古麗突然說,“今天在山上救人的時候,我特別慶幸有你在身邊。”
李明笑了:“我也是。有你在,我才能這麽快融入這裏,了解這裏的一草一木,和這裏的父老鄉親打成一片。”
“你知道嗎?”阿依古麗望著遠處的星空,“在維吾爾語中,‘醫生’這個詞的本意是‘驅散痛苦的人’。今天,我們不僅驅散了病痛,更送去了關愛和希望。”
李明若有所思:“是啊,這就是‘關愛風燭’的意義。不僅要治愈疾病,更要溫暖人心。”
接下來的日子裏,李明和阿依古麗的身影出現在南疆的每一個角落。他們走進大山,深入牧區,帶著醫療設備和滿腔熱忱,為各族群眾送去健康和關愛。
他們在天山腳下為牧民看病;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為農民體檢;在帕米爾高原為孩子們普及衛生知識……
所到之處,都留下了“關愛風燭”項目的足跡,也收獲了各族群眾的真摯情誼。
一個月後,縣衛健委召開工作總結會。李明和阿依古麗的工作獲得了高度評價。
“‘關愛風燭’項目走出了一條醫療下基層的新路子。”縣衛健委主任說,“特別是在民族地區,你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醫療技術,更架起了一座連通醫患感情的橋梁。這種做法,值得在全疆推廣。”
會後,李明和阿依古麗又一次來到醫院天台。夕陽西下,天山連綿的雪峰鍍上了一層金邊。
“這一個月,我們跑了十幾個鄉鎮,行程超過三千公裏,診治病人近兩千例。”李明翻看著工作日誌,“雖然很辛苦,但看到父老鄉親們的笑臉,一切都值得。”
阿依古麗點點頭:“是啊,能為家鄉的醫療事業出一份力,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阿依古麗,”李明轉過身,認真地說,“這條路還很長,但有你在身邊,我就有信心。讓我們繼續攜手前行,把‘關愛風燭’的光芒,送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好!”阿依古麗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