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2408年的一位古代民俗學者,我的研究方向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中國民俗。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課題,是在幾百年前流行於神州大地的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之一——高考節。

高考節始於20世紀五十年代,興於七十年代末。它是一個全國性的節日,時間基本定在每年的六月。有學者宣稱,古代高考節的起源是對知識之神的崇拜,人們在這一天獻出自己的孩子,向高考之神供奉祭品,祈禱人類知識傳承永不斷絕。古人對於高考節的熱情前所未有,根據研究,幾乎每個未成年人都要花上十二年時間來籌備過節。

高考節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靜默儀式。高考節與其他中國傳統佳節最大不同是,它特別安靜。可以這麽說,高考節是中國最安靜的一個節日。從高考節前三天開始,所有參與節日的人都變得特別安靜,甚至不允許周圍環境有一點噪音,唯恐這樣會觸怒高考之神。這一點,與印度教的靜默節很相似——沒有鞭炮齊鳴,沒有鑼鼓喧天,連載歌載舞都不許,更別說汽車鳴笛或者深夜施工了。

第二階段,叫做獻祭儀式。這個階段通常持續兩天到三天,每一個家庭都會把自己的適齡子女獻出來,放在祭壇之上。祭壇是矩形房間,裏麵會容納二十到三十名未成年人,通常會安排兩到三名成年神職人員協助。全國參與這個儀式的未成年人有上千萬人,遍布幾乎每一個省份,他們會在同一時間進入祭壇。

雖然高考節的基本內涵,是獻出子嗣蒙神悅納,但一些學者誤解了獻祭的意思,不是指肉體的犧牲,而是精神上的奉獻。這些未成年祭品們需要做的,是帶著由教育部開光的法器“準考證”,進入祭壇。他們會得到一些紙,紙上事先印有高考之神的神諭,他們必須要在兩天之內,分別用文字、數字、外文畫圈字母表以及更為玄奧複雜的理論體係——出土文獻將之稱為“理綜”和“文綜”——在紙上寫下與神諭相應的回答,這視為與高考之神進行交流。在之前三年,這些苦修者幾乎每天都在進行著刻苦的針對性訓練,其艱苦程度是今人所無法理解的。

順便一提,在這些未成年祭品參與獻祭儀式時,他們的直係親屬會聚集在祭壇之外肅立,直到結束。這種肅立從來沒受過天氣影響。

儀式結束後,這些神諭將會被教育部的執事收回。接下來的數天,高考之神會附身到數萬名教育裁判所的司鐸身上,通過他們表達自己的喜惡。有些祭品會獲得褒獎,有些則不被喜歡。得到褒獎的家庭,會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失寵的祭品會在次年被重新獻上,有的極端案例甚至會持續五到六年。

當獻祭階段結束以後,接下來就進入高考節的第三階段:狂歡節。

經曆了獻祭儀式的大部分未成年人,在這個階段都會陷入狂喜。這種狂喜行為有早有晚,有的在一走出祭壇之後就開始,有的要等回到家中。有的還會搗毀祭祀器具、撕碎神諭文書,整個人陷入一種無政府主義的狂熱狀態。具體表現為無規律大規模地進食,不分晝夜地在線測試交互性電腦程序,在國境內進行長距離移動等。這類狂潮通常要到本年9月初才會告一段落。而一些不幸的未成年者,則很快轉入苦修狀態,準備次年的祭壇再開。

以上就是本人對古代高考節民俗的一些粗淺研究。囿於史料的不足,目前的研究還不夠精準,可能會對古人的行為造成誤讀。希望今後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爐,以還原古代高考節的真正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