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許多耳熟能詳的曆史故事都是聽別人轉述而來,聽了許多遍熟到不能再熟,閉目能誦。忽然有一日偶爾翻查到本源的時候,卻往往會發現原始記載與想象中的故事卻不太一樣。

比如“我見猶憐,何況老奴”這故事。民間流傳的版本裏,都會忽略掉時代背景和人物身份,隻保留一些基本特質和結構:從前有一個大官,娶了一個漂亮的小妾。大官的夫人聽說以後大為憤怒,要去收拾那個小狐狸精。沒想到一見到她之後,夫人就感慨說這小姑娘長的真好看,我看了都不忍心,何況那個老東西。以至於“我見猶憐”從此成了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惹人喜愛的一句成語。後世無數文章隨筆心靈雞湯,都拿這件事反複品味,感慨夫人妒心之下,不忘審美,實在是古今第一個美學家雲雲。

今天如廁的時候拿了本〈世說新語〉,偶爾翻到賢媛篇裏的一篇,方知道原來這個故事竟然是源自桓溫(真是後知後覺,我少讀書……)。細細一讀,卻發現和想象中的故事還真不大相同。

首先這個小妾不是尋常小妾,而是成漢末代國主李勢的妹妹(一說是女兒,不過我覺得“妹妹”聽起來更萌,秉承史學界自由心證的學術規範,姑從此說)。桓溫滅蜀的時候,李勢出降,這個妹妹估計也是順便獻上去的。於是這段姻緣就有了政治意味,顯然是有安撫降人之意,免得蜀中大亂。桓溫誌存高遠,處心積慮,娶了李特妹子這件事遠非“中年大叔娶妾偷腥”這麽簡單。民間流傳的版本裏,卻過濾成一個充滿道德意味的傳統開頭,於是政治性消失了,剩下的隻是單純的夫妻桃色糾葛。

這位夫人當真是凶悍的緊,桓溫好歹是征西大將軍,李勢好歹是前皇帝現任歸義侯。可她全不放在眼裏,帶著手下提著西瓜刀直撲這位李姑娘的寓所。民間故事中,李姑娘在這時候跪地求饒,淚光盈盈,夫人一見她楚楚可憐,審美之心大起,立刻心軟了——這也是整個故事的核心。而在真實的故事裏,細節上卻略有不同。李姑娘美則美矣,卻不是靠臉活下來的。她是個高人,不曾跪拜,隻是從容回答:“國破家亡,無心以至今日;若能見殺,實猶生之年。”當真是不卑不亢,字字平靜而哀痛之極。夫人聽到她這麽說,大受感動,扶起身來說:“阿姊見汝,不能不憐”。

可見桓夫人之憐,並非是可憐她的漂亮,而是可憐她的身事,整件事與審美沒什麽直接關係。後世一直覺得恒夫人的反應“絕妙”,恐怕是會錯夫人之意了。那不是對美學的鑒賞,實在隻是同情心旺盛而已啊。劉義慶把這故事歸為“賢媛篇”內,可見也是為了表彰恒夫人這種識大體、明事理、有仁德的德行——在古人眼裏,對美色的讚賞從來就是一件危險的事,仁慈才是應有的美德。一個“賢媛”應該懷著大度憐憫之心去寬恕亡國之女,而不是因為太漂亮才放過她。

虞通之寫的《妒記》裏也提到這個故事,隻不過這個人別有用心,先用三四句話描摹李姑娘的容貌,對於她那一番話卻隻用一句“辭甚淒惋”略過,後麵重彩特寫恒夫人所言“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顯而易見,虞通之既然都把這部書的名字都起做《妒記》,在剪裁史料上自然就得八卦一點,這樣才能突出主題,吸引眼球嘛。或者正是這種剪裁才導致了後世之人對這段故事的誤讀。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故事發生前一百多年,還是在四川,發生過一件很類似的事。不過那個故事中沒有女人,而是一群男人;故事也不感人,因為那幾乎可以當作一個笑話。

其中有一個主角,叫做諸葛亮,另外一個主角叫做譙周。

劉禪剛登基的時候,川中百廢待興。於是諸葛亮就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掌管教化之職。譙周接下這個職務以後,去拜訪諸葛亮匯報一下工作計劃,可惜他笨嘴拙舌,讓周圍的人訕笑不已。等他離開以後,有司看不下去了,跟諸葛亮請示說那些笑的人太失禮了,要不要治個罪?沒想到一貫嚴肅的諸葛亮卻回答:“我自己都忍不住,何況那些人,算了罷……”(原文:孤尚不能忍,何況左右)與恒夫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陳壽在三國誌裏說他這位老師“無造次辯論之才”,顯然是想替他遮醜文飾。你想,能把諸葛亮在辦公室逗樂,這辯論之才得“無”到什麽程度啊……

讀史至此,不禁掩卷長歎:“諸葛亮啊諸葛亮,想不到你這濃眉大眼的,居然也叛變革命了。”

(PS:最近有個老頭拿這個說事兒,說諸葛亮自稱孤,是想做皇帝。可見他讀書不細。“孤”那時候還不算是皇帝專用,隻要封了侯、開了府,都可以自稱為孤。比如袁紹說“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的時候,不過一個太尉;孫權說“足下不死,孤不安”的時候,不過一個車騎將軍。諸葛亮貴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開府署事,稱孤算得了什麽。當然,還有更有說服力的證據。當初袁紹、韓馥想攛掇劉虞當皇帝,劉虞大怒道:“孤受國恩……天下擾亂,未能竭命以除國恥,……而乃妄造逆謀,欲塗汙忠臣邪!”可見自稱“孤”和想當皇帝非但沒關係,簡直是對立的。還有個更極端的例子:公孫淵試圖聯絡孫權叛變的時候,曹魏專門出了份告示給當地老百姓,說“逆賊孫權遭遇亂階,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群凶,自擅江表,含垢藏疾。冀其可化,故割地王權,使南麵稱孤,位以上將……”曹魏一直把東吳和蜀漢當成是叛亂團體,而不是一個正式國家,使用的都是類似於“台灣地區領導人”這種稱謂。試想如果“稱孤”就是當皇帝,曹魏的公告豈不是等於自抽耳光承認有兩個中國了麽?天下哪有“使”別人當皇帝,還給人家皇帝“位以上將”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