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一雲絡)是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係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轉係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幹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麵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苦寒,酒洗) 厚樸半斤(苦溫,炙,去皮) 枳實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鹹寒)

右四咪,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複服。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裏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麵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執水執水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阿膠(甘平) 滑石(碎,甘寒) 澤瀉(甘鹹寒)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麵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自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苦微寒) 梔子十四枚(掰,苦寒) 大黃二兩(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辛熱) 人參三兩(甘溫)生薑六兩(切,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

麻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甘平) 芍藥半斤(酸平) 枳實半斤(炙,苦寒) 大黃一斤(去皮,苦寒) 厚樸一斤(炙,去皮,苦溫)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別作脂,甘溫)

右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二服,漸加,以知為度。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熱,陽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蘖皮湯主之。

梔子蘖皮湯方

梔子一十五個(苦寒) 甘草一兩(甘平) 黃蘖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甘溫,去節) 赤小豆一升(甘平)連軺二兩(連翅房也,苦寒) 杏仁四十個(甘溫,去皮尖) 大棗十二枚(甘溫) 生梓白皮一升(苦寒) 生薑二兩(辛溫,切) 甘草二兩(炙,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