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小,這艘海船不僅比之前的那些海船大上一圈,其船上配置的裝備,更是當世最先進的裝備。
劉備的目光沿著船身遊走,很快就看到了馬鈞研製並改良多次的輪轉式發石車。
這艘戰船上,共裝備了八架這樣的發石車,最新發石車改良的地方,在於填充石彈的位置,也能夠填充火藥包。
並且現在的引線在增加了導管後,可以防風,隻要計算好爆炸時間,足以用發石車投出去,射程高達七百步,差不多有一千米遠了。
這樣的射程,在這樣的時代,絕對稱得上是首屈一指!
遠程可以使用火藥以及石塊攻擊,近處此船的打擊能力同樣當世無敵。
因為這艘海船,整整裝備了十二台拍竿,和隋朝的五牙戰艦一樣,這些拍竿上麵懸掛有巨石,下麵是轆轤,高達二十米!
一般的樓船來了,估計都挨不過幾下拍竿。
除此之外,從船首到船尾,一排排的桅杆高聳入雲。
劉備抬頭望去,能見到高高懸掛的船帆,潔白的帆麵上繪製著複雜的圖紋,當風帆全滿,海船如同化身為乘風破浪的巨龍,一往無前。
周瑜也在一旁介紹,這些船帆可以根據風向和海流靈活調整,是快速航行的關鍵。
“主公,除了火力和風帆外,這艘海船不僅有搖櫓,還裝配了踏櫓。”
“尤其是,這艘海船,能夠容納兩千名海軍士兵。”
隨著周瑜的介紹,劉備也是頻頻點頭。
“公瑾,除了這艘最大的海船外,目前海軍所用的常規海船,能夠容納多少士兵?”
這個問題,也是劉備比較關心的問題。
畢竟一艘樓船最多隻能容納五百人,但是在江河湖泊中,已經是龐然大物了。
而現在這艘海船,四倍於樓船,不過這畢竟隻有一艘,因此劉備比較好奇,一般的海船能容納多少士兵。
周瑜回道:“陛下,海軍常備海船可容納一千兩百名士兵。”
“不過實際上不會裝滿,真正作戰時,隻會乘載一千名海軍士兵。”
劉備點頭之餘,不禁問道:“那武器呢,和這艘海船比,如何?”
周瑜笑道:“陛下放心,除了沒有裝備火藥,以及輪轉式發石車和拍竿的數量比剛剛那艘旗艦要少上一些外,其餘一切都是一樣的。”
劉備聞言,更加驚喜。
他恨不得自己能夠率領這樣一支海軍,縱橫波濤之上,開疆拓土,征戰四方。
沒辦法,這麽大,這麽先進的海船,是個人都會心生激**,心情複雜的。
而複雜的程度,就好比從來沒有坐過飛機的人第一次坐飛機一樣,因為你不知道這到底是你第一次坐,還是最後一次坐。
劉備的手緊緊抓著韁繩,喉頭發緊,瞳孔明顯放大,連胸膛也在劇烈起伏。
此刻他信了,若是這樣一支海軍,或許真能順利抵達遼東。
隻是可惜,劉備很清楚,他不可能離開。
沉默片刻,他看向周瑜。
“公瑾,聽知漢說,這支海軍已經抵達過遼東?”
“不錯,主公。”
周瑜的語調帶著一種自豪,畢竟找到通往遼東的航路,的確也是一件值得人驕傲的事情。“雖然過程困難重重,但也收獲頗豐。”
“如今從丹徒到遼東,在海上行駛,僅僅隻需三個月就能抵達。”
“隻不過遼東如今隻有遼東屬國一隅之地在荀諶手中,其他地方仍在公孫度和遼東烏桓人手中,更不要說更靠北的鮮卑養馬之地。”
“正因為此,我們雖然開辟了航路,卻無法將北方戰馬帶回。”
“畢竟連荀諶和張郃的軍隊,都沒有大規模裝備騎兵。”
即便如此,劉備還是第一時間稱讚了周瑜。
看過海軍,劉備也多了些信心,對於張明去往遼東的事情,也不再反對。
尤其是,他之前詢問周瑜海船能夠乘載的人數時,他就已經知道,謀劃遼東,張明應該是已經醞釀了許久,而非臨時起意。
因為海軍隻有一萬人,普通海船都能乘載一千人,實際上隻需要十艘海船就夠,
可是實際上,劉備看到的海船,就不下三十艘,更有近百艘樓船,以及數百艘艨艟護衛,再加上那一艘旗艦。
粗略一算,都足夠裝下五萬大軍了。
回到府衙,劉備獨獨留下了張明。
“知漢啊,看得出來,為了朕的大業,為了中興漢室,你是殫精竭慮。”
“既然如此,朕又怎麽可能扯你後腿呢?”
“遼東,就拜托你了。”
“朕授你遼東太守一職,遼東的軍政盡數歸你管轄,遼東的一切事物,你都有先斬後奏的權利。”
聽到劉備終於鬆口,張明也是鬆了口氣,剛準備說一說自己的安排和規劃,不想劉備竟然主動問起。
“知漢,既然你決定出兵遼東,想來不僅僅隻是為了占領遼東那一隅之地這麽簡單。”
“說一說吧,到時候需要朕怎麽做,朕一定全力配合。”
“對了,你這一去,怕是需要不短的時間,將月英她們也帶上吧,有她們在你身邊照料,朕也放心些。”
聞言,張明也是有些感動。
老劉不僅給他先斬後奏的權利,還表示自己會全力配合,甚至還允許張明攜帶家眷,相當於張明去了遼東,就成了當地的土皇帝了呀。
不過張明是去打仗的,又不是去旅遊的。
更何況,就算老劉允許他攜帶家眷,但是他自己也不能這麽不懂事呀。
“陛下隆恩,臣受寵若驚,臣是去為陛下開辟第二戰場的,月英她們就留在襄陽,如此臣才能夠沒有後顧之憂。”
“至於奪取遼東的意義,不局限於解決我軍戰馬來源,等北方生變的時候,還能作為一股奇兵,直插袁紹腹地。”
“否則中間隔了一個曹操,萬一真到了那一天,陛下恐怕會失去先機,平白便宜了曹操。”
劉備心中一驚,這些年他的精力一直放在曹操身上,差點都把袁紹給忘了。
如今聽到張明的話,也是唏噓,“知漢說的北方有變,莫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