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陛下,此人在進行摔跤比武的時候,展現出來的驚人的天賦,他憑借著一個人和四五個人打,絲毫不吃力,並且還可以把對方全部撂倒。”
“並且別看他長得五大三粗,但是他的反應能力十分的靈敏,就算他在背後偷襲,也會被他敏銳的察覺到,而做出快速的反應反殺敵人。”
介紹完了以後,他又來到了一名矮小的考上麵前,然後又再次闡述道:
“而此人別看,雖然身材比較矮小,但是他在剛才的馬上箭術展示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驚人的天賦。”
“正是因為他的身材矮小,所以在馬背之上,他可以表現出來的十分靈活,此人在彎弓搭箭的時候根本不用過多的瞄準,大部分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射出,但是每次射擊卻十分的準。”
“他所設計的十發箭矢竟然命中了十個靶子的靶心,可謂是天上的神箭手。”
將麵前的幾個人一一介紹完畢以後,李繼滿意的點點點頭,然後和他們詢問了一下簡單的情況。
“你們都是哪裏人?都叫什麽名字?”
聽見了皇帝親口問問題了,那個高個子的變第1個站出來,拱手抱拳,然後嗓音十分渾厚的回答道:
“報告陛下,我乃河北平原人,姓風名青,今年二十有三。”
當他介紹完了之後,旁邊的幾個人便陸陸續續的介紹了自己的情況,隨後李繼便把目光轉向了那個比較矮小的考生,因為這個他還沒有說話。
這個考生看見李繼等目光朝他撇來的時候,他便咽了一口吐沫,然後強行讓自己鎮定下來向前一步,然後用了比較顫抖的聲音說道:
“報告陛下,我乃北平人士,夏侯燦。”
李繼聽見了這個名字之後大喜,因為在他剛才所見到的那些文章裏麵,他覺得最有水平的就是這個叫做夏侯燦的回答了,而除了這個之外,他覺得能夠排在第二的,就是剛才的第一個介紹自己的風青。
但是此時的李繼並沒有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他隻是點了點頭,然後打趣的說道:
“比較害羞嘛?這樣的話以後在軍隊裏麵可是吃不開的啊!”
聽見了這句話之後,夏侯燦撓著撓自己的腦袋,不知道該怎麽回答。
李繼見到這個情況也就沒有再去挑逗他,便吩咐徐青將考試的成績記好,然後帶領著這些人好好的休息一下。
因為今天就是進行軍事上的考試,所以這些事情結束了以後,李繼便回到了自己的宮殿。
過了一會,徐青便也過來了,他詳細的結合軍事理論和比武兩項,記錄下來了一些可用之材,然後想要交給李繼過目。
李繼看了看,徐青的想法和他自己一樣,夏侯燦和風青兩人正好排在了前兩位。
隻不過是風青排在了第一名,李繼見到了這個榜單以後他便和徐青詢問道:
“你在這次的考試之中發現了哪些可用之材?”
“回陛下的話,我覺得這個叫風青的以及那個夏侯燦都是可塑之才。”
“既然這樣的話,那麽你是否能說一說,為什麽將風青排在了第一名呢?”
徐青思考了一下,然後十分認真的回答道:
“因為風青此人不僅文采出眾,在武力方麵更是一絕,除此之外他的身材是不是那健碩高大,完全是一個未來大將的形象。”
“當然,末將不會以貌來取材,除了以上這幾點之外,風青此人有著自己的氣場,麵對事情的時候不慌不忙,沉著冷靜,無論在什麽樣的情況之下都可以表現出來絕對的自信,這一點是十分寶貴的。”
“畢竟身為大將者,難免在領兵作戰的時候會遇見一些比較實力強硬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要求領頭的將領一定要有絕對的自信。”
“而夏侯燦雖然並不亞於風青,但是他在一些方麵卻十分的怯場,這樣一來的話最主要的難題就如同陛下你所說的那樣,在軍隊內部他會喪失一些威望。”
“再加上他的這種性格很難去指揮大規模的軍隊,所以我綜合考慮了一下,最終將他排在了第二位。”
李繼聽見了徐清的這個分析之後,點了點頭,然後和他說道:
“你這個分析不無道理,我很是讚同,隻不過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你想聽一聽嗎,”
徐青聽見了這個回答,他便知道李繼對這個排名並不是十分的滿意了。
所以他便立馬正襟危坐起來,表示願意洗耳恭聽。
隨後李繼便不緊不慢的說道:
“你剛才說的那些風青的優點,我確實都十分的讚同,但是有一點你不要忘了,我們現在隻是選拔人才,而並不是他們已經就是朝廷的邊關大將。”
“風青此人確實如你所說,他十分的自信,但是今天我這和他的對話以及他的表現之中,看見了一點點他的自負。”
“因為此人一看就是在世家大族出生,他的涵養和氣質都十分的好,再加上天上有個好皮囊,以及有著如此高的天賦,他的心氣肯定是很高的。”
“他的這種性格適合打那種順風的仗,如果一旦讓他遇見一些難題的時候,恐怕他就很有可能會因為一些小的挫折而惱羞成怒,然後做出一些衝動的事情。”
“而夏侯燦雖然其貌不揚,今天和我說話也是支支吾吾,但是他的這種人做什麽事情一定都是十分謹慎的。”
“要知道在統領大軍的時候,最主要的並不是主將有多麽厲害的武力,或者說有什麽樣的魅力,最主要的,一定要突出一個穩字。”
“曆史上的猛將有很多,但是這些猛將們他們就仿佛如同天上的流星一般,剛剛出現的時候,耀眼的光芒使得那些眾人們都睜不開眼,但隨後他們也會像流星一般很快的隕落。”
“因為他們麵對著眾人的誇讚,很有可能會迷失自己對自己的定位,而導致作出一些愚蠢的決定,導致陷入萬劫不複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