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雲彩壓得低低的,有種將要下雨的感覺,已經是盛夏,燕地的天氣也難得的轉暖了,有不少時候,尋常百姓也可以穿上與南方人同樣的短衫,要幹農活的嘛,總要是有個幹爽的身子。

 燕地隸屬於大漢,是大漢最早的幾處封王之地,最早的時候,高祖在大漢開國之時,將燕地交給了他從小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即便是好兄弟其實才能以及其他各方麵的能力都趕不上那些真正的大漢開國將領。

 這可以說是一個高祖重情重義的相當典型的例子,不管史書如何評價,高祖其人都是相當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爭議性帝王,一方麵他是真正開創了大漢的那個千古一帝,一方麵,他的出身以及他身上各種與市井無賴十分相契合的特點,又讓不少後世之人依然在質疑他的品性。

 燕地處在大漢最東北端,南起幽州,北至長城東段,與匈奴都門州堰城相隔一段草原。

 因為地理位置靠背,所以不光是因為山地眾多的原因,海拔較高,氣溫較低,還有本身就是處在最北方,所以相當的寒冷,每至冬季,來自北方極寒冰原的寒風,便會順著山勢,席卷整個燕地,沒有辦法,燕地雖有群山,但大都是南北走向,很難擋住那直直南下的寒風。

 但是寒冷的天氣也早就了燕人的獨特身體構造,他們不光高大無比,而且體毛旺盛,四肢都比較粗大,五官粗獷,與南方諸地的普通人相比,他們的身體瞎按的高大了不少。

 這也是為何燕地是大漢邊境軍爭軍時,首選的地方之一。

 總麵積大約有大漢整塊半途的一到兩成,算是相當廣袤的一片土地,對了,因為地域廣闊,這裏也是大漢糧食的產地之一,盡管因為光照和溫度的原因,燕地的農作物一年一熟,但是因為土壤經過了燕地人多少年世代的開墾,很少有過荒廢的時候,所以完全有別於南方幹澀稻穀的口味,燕地的農作物那是相當的有口感,燕地之人長得如此健壯高大,也算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燕地具體的地域是由幽州與遼州組成的,幽州是大漢最古老的幾個州地之一,是在大漢開國之時便設立的十三州之一,而遼州這個地方,來由就是想當簡單了,基本上就是由大漢的將領們,在幾百年的時間裏,一點一點的從匈奴人手中打下來的。

 沒有錯,匈奴人雖然在大漢幾百年的曆史之中一直扮演的都是入侵者的角色,但是唯有燕地不同,在燕地的軍隊麵前,匈奴人向來都是夾著尾巴做人,不管是小打小鬧,還是被燕人打了大敗,匈奴人基本上組織不起像樣的反擊。

 其中原因就是因為燕地的大漢軍隊速來有著大漢軍隊總戰力前三的實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燕地的大漢邊軍一直都是大漢的門麵,沒有之一,所以別看現在鎮北軍的名號叫的如此響亮,在很多年前,大漢是還沒有鎮北軍的說法,大漢北疆的邊軍一直是被分為三段,其實也就是現在的鎮北軍東中西三段,而以前則是分別叫做秦軍、趙軍與燕軍。

 燕人速來勇武,不管是騎軍亦是步軍都是相當的有質量,相較於燕地好米好油養起的這樣一隻精兵,匈奴都門州一直都是匈奴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一塊州地。

 匈奴的疆域那樣遼闊,基本上是與大漢同等的大笑,但是他們的人口基本上隻有大漢的兩成不到,更不用說在匈奴人南遷之後,依然有半數的老匈奴人思鄉情怯,留在了遠在北漠附近的北匈奴,剩下的我們稱之為南匈奴的人,實在是無法將兵力那樣均衡的分配到疆域各地。

 所以在這本就是大漢曆來防守重心的燕地,匈奴人基本上是以一種放養的狀態對待的,隻是讓騎軍遠遠的駐守在都門州交通樞紐,堰城附近的軍營之中,呈一種威脅的態勢,一直維持著那種不平衡。

 多少年前,大約是三十多年前,大漢燕地的著名將領,後來大漢的建製將其劃歸為鎮北軍正式編製,便稱其為第一任鎮北軍的東線主將——春棠,起於微末的一位土生土長的燕人將領,將燕地的步軍打造成了一座真正的鋼鐵長城,這也是後來在那場對匈奴的反包圍戰中大放異彩的鐵壁軍,有了這麽一隻可以說是冠絕古今的重裝步軍,燕地可以說對於匈奴來說,一塊最難啃的骨頭……沒錯,是比霍牧親領的鎮北軍還要難對付,匈奴的諸多將領都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歸根究底,春城這樣的名將放棄了一切的機動性,造就了這樣一隻畸形但卻針對性極強的重甲軍隊的原因,實際上還是因為大漢與匈奴的百年國戰,將那些大漢多少年積攢下的騎軍底蘊基本上都消耗殆盡了。

 匈奴人是一個天生就會騎馬的民族,說來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事實上就是他們的男子從小就要練習騎馬射箭,素來生活在平地上的,或者說文化源頭在中原地區的漢人,在骨子裏,是與對方有差距的。

 大漢底蘊雄厚,有著匈奴人難以想象的底蘊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盡管不擅長,但是靠著歲月的積累,以及古往今來各種騎軍的名將的培養,大漢依然是擁有了傲視天下的騎軍。

 但是匈奴人突然暴增的騎軍實力,也就是那位天降單於手下的金甲鐵騎等等精銳的騎軍出現,讓大漢騎軍疲於應對,長期處在一種損耗的狀態之下,原本甚至是以騎戰著稱的燕軍,到近來三五十年時,已經是將騎軍的底蘊消耗殆盡了。

 所以不是春城不想,實在是沒有那個底子,不過他的兒子,繼任了他父親位置的東線主將——春棠,在祥通三十三年的年前,終於再次開始了培養騎軍的計劃。

 所以燕地的先後兩次征軍都是得到了朝廷肯定的一項相當重要的長遠戰略——培養燕地自己的騎軍,是當前東線鎮北軍的重中之重。

 而從結果看來,第一次征軍所培養起來的第一批騎軍,尤其是東線鎮北軍第一次嚐試培養的遊騎軍,已經是為東線鎮北軍提供了相當強有力的戰略支持。

 目前來看,隻要是持續的培養下去,或許不出五年,燕地就會再次擁有一支可以與霍牧手下的騎軍相媲美的一隻精銳輕騎。

 不過因為大漢軍事投入的負荷,可能真正的重甲騎軍不會在燕地誕生,春棠也是知道這一點,所以完全是按照那隻白馬義從的樣子,去培養的自己的輕騎軍,按著那隻遊騎軍的樣子去培養自己的遊騎軍,不怕被別人笑話,他甚至主動地讓自己手下的騎軍將領去想霍牧手下的人去虛心請教,然後學到了東西,再回來教導自己人。

 不說霍牧態度如何,大漢軍人上下一心,盡管平時好些麵子,但是真的到了對大家都有好處的時候,誰會藏著掖著,所以在虛心學習以及請教的幫助之下,很快的,春棠手下的那隻大約有一萬人的輕騎軍已經有了自身的樣子。

 其中雖然混雜著老兵與新兵,但是靠著相當有規劃的訓練——以戰養戰,他們成長飛速。

 以戰養戰是現在被大漢鎮北軍所廣泛接受的一種培養軍隊的方法,尤其是培養奇駿,這個方法在後來也被西線的鎮北軍所學習,這隻脫胎換骨的青年騎軍,所有人都能看得到他們的進步,自然有他們的可學之處。

 而這第二次的征軍卻不僅僅是為了擴充他們的騎軍,其實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填補那一批功勳老兵的空缺……是啊,三十年過去了……當年的最後一批英雄們也要走了。

 ……

 這裏是遼城,算是遼州最大的幾個城市之一,裏麵也駐紮著一部分鎮北軍的後勤軍隊,因為這裏比較靠南,而且交通便利,有著一個相當不錯的馬場。

 當然這裏不是相雲海大草原那種能夠培養戰馬的馬場,這裏隻是因為春棠訓練了一隻輕騎之後,朝廷批準,撥給他們的一批優良戰馬,此時便暫時寄存在遼城旁,遼城附近沒有什麽小城池,東南西北都是相當廣闊的平原,所以馬場的建設相當的方便。

 不過今日的遼城,更吸引人的還是那件事情。

 從幾日前,遼城的官府就提前放出了鎮北軍征軍的信息,基本上是點燃了這片地域的所有老百姓的心,誰不想真的成為一個鎮北軍,這可是象征著榮耀的時刻。

 不過大部分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尋常的地方征軍,或許隻要是稍有些自信的男子都能夠去碰碰運氣,但是鎮北軍,就算官府不說,但是人們也是知道鎮北軍對於兵源的資質的要求,那是相當的高的。

 大漢將兵役製度控製的那樣嚴格,其實為的也是養精兵,以精英質量勝過數量,這樣已經是經過了驗證的非常可靠的一種標準,一二三等預備都是大漢的預備兵源,但是相鎮北軍這樣代表著大漢最高標準的軍隊,他們的要求基本上起點就是要求有著一等預備的身體素質,甚至更高。

 所以盡管很多人都非常激動,但是真正去參加體測的人還是沒有到達那樣恐怖的數量的,不過真正前去體測的,基本也是對自身的素質有著自信的,就比如上一次,麵向整個燕地,包括幽州的那一次大征兵,總共進行體測的有三萬多人,通過了大概有七成,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燕地新編製的騎軍所收編。

 七成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了,而這一次,基本上也會有這樣的比例。

 人們這樣激動,還是因為……他們並不是想要參加測試,而是他們想要看……

 沒有錯,征兵的各種測試是完全開放的,所以也會吸引大量的平民百姓來觀看,當然這是要相當有序進行的,一切要本著不能影響征兵進度的,所以大家也會相當的配合。

 ……

 征兵的負責人一般都是由真正的鎮北軍中的那些有一定的信服力的高手來負責,一方麵是要維持高標準的指標,另一方麵……可能是為了服眾吧……

 盡管是太陽剛剛升起不久,但是要趁著白天,盡可能多的完成任務,前來進行體測的不管是負責人還是預備兵都來的相當早。

 不過征兵的地點很多,並不是隻有遼城這樣一處,所以分散開來,每個地區的人們要想要參加測試,參加征兵,隻需要就近就好,不必像最初的大漢征兵那樣,幾乎是每個州地隻有一處固定的地點,所有州中的人必須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到達指定的地點。

 更不會出現當年征兵,由裏長或者鄉長來控製,那樣的沒有精確性,並且水分很大。

 地點就設在遼城的城中的一塊空地上,那裏本來是要留下來作為商業區的建築區,但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的分配好名額,也就是招商這樣的行為,所以如今一直空著,很多城中的百姓,都喜歡將此處作為他們平時娛樂放鬆侃大山的地方。

 不過現在到了特殊的時候,大家當然是相當自願的將地方便讓了出來,征兵要持續大約半月的時間,每天從清晨起到傍晚太陽落山,基本是卯時到酉時的時間段,其間隻有正午時分,會有稍事休息,此外一刻不停歇。

 這次的體測相當的簡潔明了一共分為三項,隻要是達標了的人,就會算是符合資格,負責人便會發給你一個獨特的號碼,在征兵結束時,重新到此處來集合,並有專門的人帶領著前往他們應該分配到的地方。

 三項測試分別為:競走,射術,掇石。

 競走便是測試一個人奔跑的速度,總距離大約五六十丈的距離,隻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內達標就可以。

 射術很簡單,三箭十丈距離,皆命中靶心。

 而掇石便是測試臂力的一種特殊的方式,有各種提前經過了測試的方石,提前標好了重量,然後隻要是達到了二百斤,就算是合格,三項之中隻要是有一項合格,基本上就有可能進入軍隊,而達到了兩項及以上的,可能就會有更好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