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常上師究竟是什麽樣的人物,經過楚老的細細講解,所有人的內心幾乎都是被揪起的,因為他的事跡太玄了,以至於有些內容都無法讓人去相信。

 李重霄聽完沉默不語,他倒是沒有多麽的被震撼到,因為他從小身邊的人就是一個個的神仙人物,放在江湖之中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被震撼的已經足夠麻木了,更何況說到佛門,就不得不提山上的那個老禿驢,那個身為他的師父卻遊手好閑,成天無所事事的老和尚,但是老和尚確實是一個震鑠千古的人物,所以也沒什麽可驚訝的了。

 不過那六常上師的來曆確實十分讓人頭疼。

 據楚老所說,那是百年前的戰亂之時,大漢總是這個樣子,每過一段時間便會有著不小的動**,而每一次都會有更強大的漢朝從廢墟之中站起。

 百年前靈氣稀薄,修行不存,佛門身為凡世中武力的頂點之一,自然是各方各派拉攏的對象。

 不同於普陀寺在南方的獨善其身,北地佛林在爭奪武林霸權之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更是真正的達到了一段時間的天下共主的程度。

 脫身於當年的北方少數民族,北地也就是中原以北的大漢地域,不少地方都保留著當年草原民族的氣息,就如同匈奴人一般,他們深入骨髓的一個字詞,那便是戰。

 佛門中人慈悲為懷,在這北地的佛門之中像是一句空話,一言不合便是大開殺戒,這就有了不少武林中的武僧之名,似乎當年還有一句老話,寧肯去拚那滾刀的俠客,也不去招惹那喋血的和尚。

 盛極一時的北地佛門那時風光無兩,天下共主是意義上的,而武林盟主才是真正的實打實的名號。

 這就要說到七十二佛林的特殊性了,七十二佛林一直就是北地佛門的代稱,後來佛門強盛之時,已經遠遠不隻七十二之數了,七十二指的是當年一統北方佛宗的時候,七十二寺聯名,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組織,這樣有組織有紀律的民間勢力,在那樣茹毛飲血的江湖年代,絕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

 七十二佛林一直以來都會有一名被稱作上師的領袖人物,由二十年一次的佛門峰會之中,通過各方各麵的評選,不光是出於對佛經等方麵的理解,還要比試武力,這些方麵的評選統統綜合起來,最終每個寺中一名候選人,爭奪這上師之名。

 這是佛林成立初期,由眾位領袖人士定下的規矩,那些大人物到現在還在佛門的記載之上留有姓名,絕對的是受人尊敬的佛門宗師,所以起先的時候,北地佛門在這些宗師的細綱細則約束之下,成為了擁有絕對凝聚力的一股力量。

 所以北地佛門在南北佛之爭中脫穎而出,以碾壓的姿態,爭得了佛門正統的地位。

 這也是為何此時普陀寺頂著壓力硬將這天下佛首的名號交給了一個乳臭未幹的年輕人,北地佛門如此氣憤,竟是直接派人來刺殺年輕的佛首李重霄的原因之一。

 當然今非昔比,若是從前的架勢,李重霄要是被七十二佛林盯上了,那麽他有十條命那都是插翅難飛了,種種原因之下,這也是普陀寺為何敢將佛首之名交由李重霄的緣故,當然出乎覺明覺石的意料,他們也沒有想到佛林竟是如此激憤之下,千裏迢迢的請幾位分量極重的人物來執行刺殺之職,這就都是後話了。

 在度過了最初的動**期之後,七十二佛林在江湖之中的地位水漲船高。

 一是因為戰亂之中,七十二佛林共同作戰,共同生存下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自然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敞開各自的寺門,接納彼此。

 所以在宗門秘籍共通的情況下,北地佛門的武僧的實力那是與日俱增,說是飛速的增長也是沒有多少偏差的,因為那的確是當時的情況。

 一日不見,當刮目相看,江湖中人可不這麽認為,都習慣了以前佛門僧人好欺負的模樣,對著佛門進行無底線的打壓,誰知在領袖們的帶領之下,佛門竟是如潮水一般的向著整個江湖武林宣戰,他們所到之處,武僧強悍的實力對上花拳繡腿的江湖俠客,那幾乎就是單方麵的碾壓,即使一時無法分出勝負,佛林整合之後的人數優勢那也是尋常門派無法想象的。

 不同於現在通玄境強者舉手投足那可是搬山填海的恐怖威勢,過去在靈氣稀薄的情況下,再強大的宗師,也隻是依靠內力運轉功法,強也最多能夠達到以一敵十這樣的程度。

 說是宗門之主,在人數的碾壓之下,不知多少掌門被生生的一拳一腳給打到跪地求饒。

 這在現在看來幾乎就是軍隊對於江湖勢力的碾壓一般,和尚們早早的領悟了這樣的道理,他們組建起了一隻龐大的軍隊,皆是由僧兵組成,成為了幾乎可以與朝廷對抗的勢力,一時也是驚動了朝廷,但是礙於僧人們的絲毫不越界,朝廷出師無名,隻好與和尚們隔岸相望,心中膈應。

 許多當年留下的細規細則其實到現在佛林中的那些僧人還在遵守著,度貞口口聲聲的說著自己遵守規則,其實在妙常看來是極其不齒的,因為度貞這樣虛偽的人,隻會運用自己定下的規則,而對於佛門真正的規則卻早已視而不見。

 妙常自然是真正的遵守了規則的人,所以他的任務失敗,便拋棄了生命,這都是他話。

 由最初的那些領袖定下的細規細則真的是考慮到了方方麵麵,給這些本來隻是由寺廟之中的不成文規定所約束的僧人,拷上真正的枷鎖,也讓那些逾矩之人,得到了真正的懲罰,害群之馬少了,群體便有了進步的空間,不會被那些狡黠之人拖了群體的後腿。

 到了百年之前的那個節點,第一代的宗師早已經紛紛圓寂,而他們死前製定了詳細的關於佛門峰會的規矩,由第二代第三代弟子共同執行下去。

 到百年之時,已經是六七代人的時候了,而這時因為佛林獨特的製度與凝聚力,他們終於是在某時成為了真正的武林之中,站在頂點的勢力,而武林盟主這種千古流傳的名號也會慢慢的落在那名由峰會選出的上師頭上。

 但是正如同王朝會隕落,會被掀翻,這就是王朝的更迭,武林盟主這種東西更是更換的快速無比,而問題就出在,像是武林盟主這樣的虛職,在實際之中竟是能夠帶來巨大的權勢的,這就是武林盟主這樣的名號盡管如此縹緲,卻是如同王朝一般淵源流傳。

 規則從來都是由統治者製定,用來約束被統治者的條例,第一代的領袖們自然是知道這一點,便想出了用監督的辦法,約束那名真正成為佛門領袖的上師。

 也就是當年的那些候選人落選之後,成為後來的監督者,與下一屆的評選者,這是考慮到了其中佛林會有人有異心的可能,幾十個人共同決定某件事情,自然便是少數服從多數。

 但是他們算漏了一件事情,武林盟主這個位置的能量比想象中的要強大的多得多。

 直到有一位上師出現,他運用盟主的私權,籠絡了江湖多少的強者,拉攏了不知多少勢力,他甚至在佛林的內部打開了不少人的小路,用的隻是他身為武林盟主,得到的那些財富以及權力。

 就這樣,他推翻了佛林的規則,他成了真正的專權者,他不是第一個逾矩之人,但是確實最嚴重的那個,他嚴重的傷害了佛林其中的其他成員,佛林瀕臨分崩離析。

 從此佛林分裂成了好幾派,一派是由這位上師帶領的,與江湖融合之後的產物,其他的幾方都是各自抱團取暖,在後來的爭端之中,原本屬於佛林的強大勢力,慢慢的在江湖的分割之下,變得不複存在。

 盡管他們中的任何一方放在江湖之中都還是一個龐然巨物,但是這就是多強與一極的區別,多強在慢慢的歲月流逝之中,因為相互的爭端消耗越來越大。

 而那位武林盟主在後來的日子裏更是享盡榮華富貴之後,英年早逝,說是英年早逝,其實是江湖之中隱藏在深處的勢力,在他背後捅了刀子,他可以算計自己的同門師兄弟,但是在江湖這樣險惡的環境之下,他還是太過稚嫩了,以為隻要身為武林盟主便能夠事事無憂,實則根本不知那些平日裏擁護他的人,其實隻是在利用它。

 佛林在內戰之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最後往日的崢嶸不複存在,逐漸沒落,漸漸地甚至隻剩下一方苟延殘喘,這一方在後來的靈氣降臨之後隱於塵世之中,默默地守護著佛林最後的一點光芒。

 北地佛門就這樣沒落了下去,一直韜光養晦的普陀寺便終於在這時趁勢而起,雄厚的底蘊贏得了天下的美讚,成為了修行者時代中的佛門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