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在成都現身的消息那可算是一個轟動性的新聞了,這消息沒有靠天機閣來傳播,消息源似乎是來自江南,具體是誰那也不清楚。
聽聞蜀王是個十幾歲的年輕人,似乎還未及冠,這可就是讓眾人感歎一句英雄出少年了,想象中的那些非議似乎並沒有出現,不過也有可能是天機閣嚴格把控民間談論的內容的緣由,總之李重霄的評價是越來越高的。
畢竟李重霄一到地方,就剿滅了當地最臭名昭著的賊人組織,還是擁有修行者的一個小宗門,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整頓措施從蜀王府中發出,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似乎讓蜀地漸漸的開始煥發生機。
人們自然對於蜀王評價高不是來源於他的年紀小,當上大漢的王爺,必須要有你相應的成果拿出,人們驚訝於這個年紀輕輕的大男孩,竟然受了封王,還寵辱不驚,能夠極快的把控住自己治下之地,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唯一出現的非議,大概就是李重霄封王前的身世不明,幾乎可以說是查無此人,不免讓人懷疑。
該不會是皇帝的私生子吧?這樣的聲音也是傳了出來,隻不過沒有人聚集起來求證,也就沒有了下文,不過這樣的說法倒是傳開了,人們這麽一想,倒也是合理,沒人提起不代表無人認同不是?
來自秦楚魏三地的邀請紛至遝來,秦王劉鴻,楚王劉卬,魏王劉毅皆是發出了邀請,尤其是秦王劉鴻,親自派來了使者,送上了黃金百兩,王架十騎,連同玉飾的馬車也是五輛,作為見麵之禮。
使者是一個器宇軒昂的書生模樣的男子,手中折扇不停,腰間配有一柄雕紋豪華的劍,整個人給大家的感覺那就是一個詞:氣派。
大漢封七王,由於幾十年前的那段混亂時日,趙王劉淳的小兒子也就是當今天子劉釗應天下之勢登基,趙王的位置就一直由劉釗把控,未曾托付給其他人,便一直空缺了下來,不過趙地倒是直接成了王畿之地,這也是一種辦法。
除去趙地,餘下六地,盡管秦地地偏,但是架不住秦地地廣,而且由於當年鎮北軍西線的殘餘問題,秦地的兵馬那可是相當的有威懾力,當然也與秦地子民的剽悍分不開關係。
秦王算起來還是劉釗的表兄弟,當年他的父親由於與劉諧爭奪帝位最終失敗,被放逐秦地,還打成了殘疾,最後不就便鬱鬱而終,劉釗上位之後念及叔侄之情,力排眾議,讓那一輩的王位都得以世襲,所以現在六王之中,真正還是那一代人的也就隻有齊王這個富庶王爺了吧,齊王年事已高,隻是維持著治下的平穩而已,要論英氣逼人,年青一代之中,秦王絕對當屬第一位。
隻不過平日的秦王並沒有多少動作,不管天下對於政事較為關心的那群人如何評價秦王,秦王總是一副低調的模樣,誰也不懂秦王究竟在醞釀著什麽。
像是楚王與魏王似乎隻是送來了書信,秦王的殷勤是李重霄遠遠沒有想到的,但是李重霄說到底還是對於政治一知半解,他到了王府之後不管多麽的勤奮,也隻是在做些他從書中學到的事情,具體效果如何,還要打一個問號。
李重霄明白自己的當務之急那就是尋找可靠的幫手,孫世卿在自己即將出山之前曾經與自己有過長時間的對話,大概便是給他分析了一下當今天下的現狀以及天下今後的發展,李重霄盡管對於孫世卿這個人評價不高,但是孫世卿的才學那是李重霄絕對要尊重的。
當日竹廬下的對談,讓他生出了一種劉玄德三顧諸葛臥龍,而孔明為他三分天下的感覺。
大漢要亂……隻是時間問題了。
似乎幾十年前曾經欽天監流出了一條驚世駭俗的神諭,那是不是真的不得而知,但是據孫世卿所說,若是太子殿下沒有展現出足夠的魄力來掌控住朝堂的話,諸王爭雄的事情絕對會再次發生。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今的諸王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群麵臨兄弟相殘以及朝堂相爭的困難局麵了,放到當今的天下,諸王世襲,不說此舉的正誤,隻是將諸王遣散這一步,絕對是給了諸王擁兵的絕好的機會。
看著桌上那由金絲線紋起的華美請柬,李重霄陷入了沉思。
“若是諸王爭鋒,依您看,誰最有機會?”那日的李重霄便是如此去問的。
石台上點著了燃香,清香的氣息彌漫開來,將竹廬附近都填滿。
林家鳥雀嘰喳,蟲鳴不斷,倒是幽靜無比。
然而兩人對坐而論的卻是與整個天下休戚相關的嚴肅話題。
石台上是孫世卿隨手刻畫出的大漢版圖,工整無比,與李重霄腦海中的那張地圖幾乎沒差,孫世卿隻是撚起一條竹枝,寫寫畫畫就為李重霄分析了天下大勢。
李重霄即將離去,直至前日,他還在書山學海之上飽讀經文,他知道自己第一站便是要趕去被稱為佛門聖地的普陀寺,所以提前預備一下,倒也能夠讓他不會鬧出太大的笑話。
李重霄多年來的修行就是這樣的。
與易星辰練劍,與魏青練刀,與孫世卿弈棋,為李沐和白酉下廚……咳,每日例行的便是與小和尚陳福論道,然後便是投入到書山學海之中去讀書。
甚至有時候李重霄覺得隻有在讀書的時候自己修行才是更快的。
然而他唯一沒有讀的,便是佛經,不是他不喜歡佛宗的那些經典,像什麽金剛經,般若經之類的東西十分有參考價值,李重霄也是知道的,隻不過這一切都是孫世卿的要求,他要求李重霄不修佛法,還要去領悟所為佛門的眾生意……
不過這都是閑話,在見到了那個自稱是自己的道塵和尚之後,經曆了種種奇妙的經曆之後,李重霄大概也明白了為何自己不許修習佛法了。
他生便已經身為佛門中人了,自然不需他念的介入,這樣的先天優勢……李重霄自己也沒法說清。
孫世卿對於天下大勢的見解都是李重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也是從這裏,李重霄大概明白了自己其實不是那塊料,也就虛心的向著孫世卿請教,仔細的聽著孫世卿的每一個分析。
“若是要說誰將拿到最終的勝利,我不會說,也沒必要說,畢竟都是我的見解,之後你自己去尋那個答案才是最重要的。”孫世卿笑了笑,隻不過他的這個笑容在李重霄看來倒是有些意味深長的意思,不過李重霄早就習慣了,也就沒有多說。
老禿驢的話說出來就是真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是不是完整的一句話……這就要好好思量了,所以李重霄也沒信孫世卿的胡話。
“不過,若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孫世卿的表情突然變得嚴肅了起來。
他手中的竹枝輕輕圈起了一塊地方。
李重霄順著他所指的地方看去。
秦地、燕地。
這是為何?李重霄還沒問,孫世卿已經開始說了起來。
“五十年前,諸王爭奪王位便是第一次大亂的開始,劉諧也就是先帝最終奪得了皇位,然而失敗的大皇子與二皇子最終被流放到秦地與楚地,這邊是如今霍亂的源頭吧。”孫世卿娓娓道來。
“原先的楚地與秦地都是貧瘠之地,並且楚地還麵臨的南方蠻人的入侵,瘴氣彌漫之下,蠻人之疾遠非簡簡單單就能處理的,這也是限製楚地的最大原因。”
“而秦地就是與匈奴西域相交接,更是處理不當便會引來更大的麻煩,但不得不說秦王與楚王都是能力極其出色的兩王,或許當皇帝來說,秦王與楚王更加適合成為一個君主,而劉諧隻是在爭奪王位上下了更深的功夫而已。”
“劉釗是天下明主,更是千古雄主,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若是在劉釗在世之時,諸王暴亂,名不正言不順,絕對是要失敗的。”
“而當劉釗的因素消失,也就是劉釗離世之後,最有機會的絕對是秦王與楚王。”
“秦王治下蕭條不談,單論軍隊的力量,在鎮北軍的輻射之下,秦地與燕地的兵馬絕對是淩駕於其他諸王的,如今年輕的秦王更是一個全才,或許在他父親的影響之下,他對於漢室的仇恨有多少,不好說,但是絕對是有的,若他要逐鹿中原,絕對會聯合兵馬強壯的幾地,燕王究竟會不會回應是一個問題,但是在他身邊的蜀地……重霄,也就是你,絕對是他拉攏的對象。”
“蜀地?為何?我這個新來的蜀王還沒有那麽大的麵子吧……”李重霄疑惑道,他倒是沒有想到會有這麽一個說法。
“所以說你讀書到底讀到哪裏去了?”
“蜀地易守難攻,秦楚分為兩方,絕對沒有聯合的可能,所以秦王要聯合燕地,要保護好後方,蜀地就是他天然的屏障啊。”孫世卿拿著小竹枝輕敲李重霄的腦袋,以表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