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盧瓦佐.德格朗邁鬆。

 以第一名的成績從軍官學校畢業,被譽為“十年難得一見的人才”,不到而立之年即出任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兼高等軍事研究中心教員。被眾多青年將校所推崇,陸軍中普遍認為他是一名相當出色且富有魅力的軍官,尤其擅以文字和動人的演說表達自己。不止一位高級將官評價德格朗邁鬆“很難找到比他更加善於說服他人的人了,他是個充滿智慧、脾氣火爆但卻慷慨大方的人,善於啟發他人思考。”

 光看這部分簡曆,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勵誌故事,一個青年才俊不懈努力成功出人頭地的範例。但如果看看他所鼓吹的東西,其麵目立即就會變得可憎起來。

 這位上校參謀最著名的兩次演說題目是《前線關鍵的本質和(後方)安全的觀念》及《大部隊遭遇戰模式》,聽眾是一票來自總參謀部和高等軍事院校的軍官。其內容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進攻必須在整條戰線上同時發起,以向敵軍施加足夠的壓力,使敵軍無力對接二連三的攻勢做出回應;

 第二,由於敵軍無力回應如此多的快速進攻,敵軍高層將出現指揮失當,難以集結兵力對進攻部隊的側翼發動反擊;

 第三,快速突破中的進攻部隊已經徹底打亂了敵人的陣腳,己方相鄰部隊也就不再需要浪費時間和兵力維持戰線了,從而可以進一步加快進攻速度;

 第四,任何邊打邊撤和防禦的戰略都是怯懦且不可行的。

 單純從軍事角度看,這是一份洋溢著積極進取的主動精神的演講,很符合軍人所需要的精氣神。可從國家戰略和技術層麵來看,這完全是不折不扣的瞎胡鬧。

 德格朗邁鬆的演講放在亞爾夫海姆防衛軍身上或許是合適的,特殊的國情和地緣政治決定了亞爾夫海姆必須專注進攻戰略,與此同時高度機械化帶來的快速突破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使得部隊能像閃電一樣突破、繞開敵軍防線,進行大範圍縱深穿插,徹底打亂敵軍部署、打擊其後勤補給線,使之陷入混亂進而快速結束戰爭(這也是“閃電戰”的精髓)。可查理曼是什麽情形呢?一旦進入敵軍境內,如果無法利用鐵路網絡(敵軍一定會破壞鐵路,以延遲入侵者的腳步),查理曼軍隊的推進速度將取決於士兵的雙腳和馬車的移動速度。相對的,對手完全可以利用還在手裏的鐵路、公路網絡進行內線機動防禦,搶在查理曼軍隊抵達前修築好一條完備的新防線,讓疲憊不堪的對手在永無止盡的塹壕前流幹最後一滴鮮血。

 如果以上還可以麵前解讀為過於超越時代的前瞻思維,並不是有意讓士兵去送人頭,那這位作戰處處長一手擬定出來的《大型部隊運用條例》可就和“前瞻”沒有半毛錢關係了。

 《大型部隊運用條例》第一章第三條指出,王國接下來的戰爭將為期不長,所有戰略戰役都將以尋求快速解決為基礎——這裏先不說他哪來的自信,接下去的三段論式論證才叫人大開眼界。

 戰爭持續不長,隻有發起進攻方能確保戰爭勝利,因此必須采取進攻,進一步削短戰爭時間以獲取快速勝利。

 即使軍隊的工作就是國防和戰爭,這也是太過極端的言論。考慮到查理曼當前的國情和國際局勢,這根本是脫離實際的戰爭狂宣言。

 隨後的第五條按這套邏輯進一步總結了整個條令的基本指導原則:為了獲取勝利,我們必須強行突破敵軍陣地,即便必將遭受慘重的傷亡也得毫不猶豫地發起進攻以達成突破。其它任何方式均將被視為對戰爭本性的背離。

 第八條更是寫的直白:戰爭歸根結底是精神上的鬥爭,勝利的希望不複存在之際即為戰敗不可避免之時,勝利並不屬於傷亡較少的一方,而是屬於士氣更加高昂和決心更加徹底的一側。

 總而言之,對滿腦子“進攻崇拜”的德格朗邁鬆上校來說,任何防禦、機動等等有悖“進攻精神”、“精神力可以淩駕物質”的東西都是歪門邪道,他理想中的戰爭,理想中的世界就是所有人排成整齊的隊列,不斷的進攻、進攻、再進攻,一心不亂,直到殺盡三千世界之烏鴉的大戰爭。

 這樣一個沒有見識過真正的戰爭,整天蹲在辦公室裏喝著真正的咖啡,對著地圖用紅藍鉛筆玩戰爭遊戲的狂人,他會幹什麽,他能幹什麽,用腳趾頭也能想的出來。

 無非是在戰場上一鳴驚人,靠著戰功爬上更高的位置。

 至於他構想的戰爭和現實是否一致,作戰計劃是否會順利的執行下去,會有多少人為此送命,會有多少家庭失去骨肉至親——那些身處安全之地,煽動教唆別人上戰場,自己獨占利益的家夥,從來不會去考慮。

 麵對這種堪稱戰爭狂肖像的家夥,羅蘭連勉強裝出客套的力氣都欠奉,僅僅隻是出於對現場聽眾和會議本身尚存一絲形式上的尊重,他才以不失禮儀的姿態發言。

 “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既然有了前進的指令,不管是何處,我們都會勇往直前。”

 停頓了一下,羅蘭投向德格朗邁鬆的視線變得尖銳起來。

 “可雄心壯誌不等於有勇無謀,周密的事前規劃和準備是確保勝利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這裏有幾個問題想要詢問一下,首先——此次行動要達成怎樣的戰略目標?”

 熱烈的氣氛瞬間凝結。

 勝利,勝利,更多的勝利。

 每個人都在這麽呐喊,渴求著勝利。

 然而,有沒有人想過,什麽才是勝利?

 打到所有對手就是勝利?占領了對方的國土就是勝利?將整個世界踩在腳下就是勝利?

 到底怎麽樣才是勝利?哪裏才是盡頭?

 (所謂“勝利”是相對於目標而言,沒有確定的目標,要如何判斷是否勝利?查理曼輕率的挑起了一場又一場戰爭,他們的目標是什麽?到底要達成怎樣的目標?恐怕到現在已經沒人都說不清了。)

 看著臉頰微微抽搐,似乎想要說什麽的德格朗邁鬆,羅蘭不禁在心中搖頭。

 查理曼侵入亞爾夫海姆,不論是為了在外交談判上獲得優勢,還是徹底解決身邊的威脅。打破當前微妙局勢這一行為勢必會在國際上產生連鎖反應,不管最後戰鬥結局如何,隻會落得個重新遭受孤立包圍的困局。

 鼓吹出兵的那些人,壓根就沒考慮過這些。

 不。

 不要說大的戰略問題,更基本的一些戰術問題也……

 “我軍是要進軍到何處為止呢?是要將敵軍逼退到萊茵河東岸,還是要徹底占領敵占區呢?作戰本身究竟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

 羅蘭拋出質疑後,觀眾們的視線一同轉向德格朗邁鬆。特別是財政係統的官僚,他們已經不想再聽到任何“長期戰爭”、“消耗戰”的字眼,投過去的視線也格外灼熱。

 “當然是短期作戰。”

 德格朗邁鬆上校微微抬起下巴,居高臨下地說到:

 “敵軍倚仗的防線已經被徹底粉碎,隻要我方大軍**,兵臨城下,叛亂的賊軍便會為之膽寒,不戰自潰了!!”

 感謝大家的支持,作者會繼續努力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