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話爭取時間,這是雙方都在使用的戰術。馬賽意圖借此調整狀態,馬赫則是抓緊時間調兵遣將。

 利用爭取到的時間為下一步作戰做準備,力求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壓製對手。雙方在這個大原則上並無不同,實施過程同樣分秒必爭,效果卻完全不同。

 決定努力效果差異的,是雙方手中的資源量對比。

 馬賽的背後有“阿賴耶識”係統和一眾魔法師素質者的支援,所以他才能迅速恢複意識,並且在第一時間發動遠距離操縱,使用感應組件對兩台III型進行狙擊。這確實是出人意料的精彩一擊,但這一擊對戰鬥產生的影響,充其量也隻是為II型增加了兩個亮眼的擊墜記錄。

 吾等數量眾多(Quia.Multi.Sumus)——“軍團”任何時候都會讓對手充分領教這句話的份量。

 剛才的對話不過十幾分鍾,浮遊型已經補充完畢,III型的數量也重新恢複到一個滿編中隊,而且全部都簇然一新。不但補充了損失的兩架,連受損的幾台機體也全數替換下來修整。

 雖說在高超音速的空戰中,氣動外形有無遭受破壞會產生決定性的差異,可轉眼之間便準備好替換的機體並投入使用。帝國的生產能力和財大氣粗實在是誇張到令人發指。

 ——不對勁。

 馬賽的心頭劃過一絲不安的違和感。

 快速生產和補充損失的確是“軍團”的優勢,可這裏是公國的土地,帝國能投入的軍事力量有限,“軍團”也不例外。要像全麵戰爭一樣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投入大量補充機體,他們不擔心兵力分散,導致其它方向兵力不足嗎?如果不是,他們到底是怎麽把這種規模的部隊送入公國,又不被發現的?

 ——正在行動的就是投入公國的全部“軍團”戰力?你這就叫做“先入為主”,馬賽同學。

 擁有魔法師素質,瑪那感應能力高的人可以感受到“軍團”的存在。感受力越強,對“軍團”的定位越是精準,距離、方位、數量、移動速度等等情報全部都能準確掌握。

 由於這種雷達一樣的能力存在,“軍團”所有突擊行動都會失去戰術突然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所做的嚐試之一,便是將所有機體轉入凍結狀態進行運輸,通過空投或是預先埋伏在某些地區,戰鬥開始時再激活。

 通過實驗證明完全可行後,很快就將這種措施運用在這一次的行動中了。

 為了在不被外界察覺的前提下完成人員移送任務,帝國方麵對使用鐵路極度謹慎且縝密,整個移送計劃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張以秒為單位的列車時刻表,容不得任何偏差,同樣也不可能容許將寶貴的運力和線路用來搭載“軍團”。

 基於“凍結中的機體不會被察覺”這一特性和公國的地理環境,為實現“遭遇任何突發狀況時,戰鬥力都足以應對”這一目標,能采用的應對之道其實很明顯。

 提前在重要地段布設處於凍結狀態的“軍團”,由公國冰冷厚重的降雪加以掩蓋,同時空中由預警型及偽裝成商船的浮空運輸艦載運空中作戰所需要的備份機體。借由自然、管理學和科學技術,不可能實現的難題被克服了。

 “要和我們玩心眼,你們還早了幾百年呢。”

 馬赫揚起嘴角,終端界麵裏代表“軍團”的光點持續增加。

 麵對依托數量優勢展開防守反擊的敵軍,從正麵突破絕非上策,或者是不可能。

 要想突破眾多敵軍組成的多層立體防線,隻能靠投入淩駕於敵軍防線厚度之上的數量,集中一點突破,或是調動敵軍製造出縫隙。

 “自由軍團”也好,共和國也好,並不具備那樣的實力和數量。

 不管是常規戰力還是精銳部隊,數量規模上都難以達到足以突破“軍團”防線所需的最低限度。

 他們不可能贏,連一丁點的機會都沒有。

 ——真是不好意思。

 ——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從對手那裏學習戰爭,正是我們人類最大的優點。

 ——和你們這些沒了皇帝就不知道該怎麽辦的一等公民不一樣,我們從來都隻能依靠自己和從對手那裏繳獲的東西而已。

 女孩們的笑聲在無意識集合的海洋中激**,亡靈的轟鳴也無法掩蓋這倔強無畏的聲音。

 在集體無意識之海之外,現實的世界中,幾台規格巨大的機體正巍然聳立。

 堪比巨型危險種的異常規格,背部修長的軌道,六條撐起軀體和軌道、同時肩負行動、承受後坐力、調整發射角三項機能的敦實多足步行機構。行軍狀態下全長三十五公尺,使用時展開軌道增至九十公尺。

 同時擁有上述特征的機型,放眼世界,隻有一種。

 輔助類“軍團”,電磁彈射型。

 專門負責將搭載輕量型“軍團”的空投囊加速投送到空中,使得突擊戰力能越過戰線,從敵軍防線背後發動攻擊。盡管不是直接戰力,但因其使用方式與配套的戰術,使其成為足以令人憎惡和戒懼的機型。

 如今這些電磁彈射型全部被破壞了人工智能終端,從破損的空洞延伸出大量纜線,將電磁彈射型和幾輛蒸汽雪地運載車連接在一起。

 一架能投入運用的電磁彈射器,大致上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彈射器本身,接著是控製模塊,再來是電容模塊。由電容模塊提供電力,控製模塊就精準控製電流電壓的變化,彈射器承載電力轉化為機械動能將物體彈射出去。

 為了俘獲完整的電磁彈射型,避免帝國方麵察覺,派出部隊狙擊和破壞,“自由軍團”都是以近距離埋伏狙擊的方式,在最短時間內擊毀擔任護衛的偵察型和電磁彈射型控製模塊,將其俘獲。之後再與“阿賴耶識”係統連接,進行控製。

 這無疑是相當亂來的做法,縱然可以從破損的機體上拆解部件進行連接,但要想將巨型多足步行機控製自如,非得進行大量訓練不可。好在如今並不需要高度同步控製,隻需要女孩們啟動和調整電磁導軌即可。

 一切都是為了從“軍團”手裏奪回天空。

 ——三式燒霰噴進彈裝填完畢。

 ——發射!

 導軌一起發出轟鳴,往返機牽引著重達九百公斤的帶翼彈體奔向導軌盡頭,眨眼間加速至每小時四百公裏,彈射至空中的瞬間,懸掛在背部的暴風術式啟動,怪鳥一般的噴進彈朝著遠方天空筆直的前進。

 三式燒霰噴進彈,共和國對Fi-103的仿製改良版本。因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帝國對火箭之類長距離推進武器的研究陷入了停滯。但吃過這種武器苦頭的共和國一直在秘密研究、仿製上次戰爭中獲得的各種製導火箭殘骸。苦於在製導方麵遲遲無法獲得突破,到現在也隻搞出一堆隻能按照程序進行直線飛行的粗糙產品。

 三式燒霰噴進彈的基本結構完全仿製自Fi-103,隻有小部分細節區別。比如背部推進裝置更靠前等等。

 但光是照抄Fi-103,也不可能再現其性能,且以共和國的工業產能也不可能讓這種武器實現合理的性價比。

 一種隻能沿著直線前進,幾乎談不上準頭的武器,到底要生產多少才能產生戰役戰術層麵的影響,要多少才能達成戰略層麵的意義?

 以共和國目前一個月開足馬力也隻能生產十幾枚的產能,且耗費的資源、工時遠高於其原型的狀況來看,這條路還很漫長。

 隻不過。

 如果是應對眼前的戰鬥,哪怕隻是這五十五枚不成才的仿製品,也足以打開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