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巡洋艦、袖珍戰列艦、巡洋艦殺手,還有冠以其它名字,但本質上相同的戰艦,其核心思想並不是用來和配備相同口徑主炮的戰列艦一同編為大艦隊,一起去玩戰列線對轟。這樣不但嚴重背離其設計初衷,還會暴露出其致命的防護弱點。

 所有在巡洋艦艦體上安裝戰列艦級別主炮的設計方案,其核心任務不外乎是從事破襲戰或反破襲戰,即圍繞海上交通線展開作戰。其設計之初,設想的對手基本為敵巡洋艦或輔助巡洋艦,依靠相同甚至更快的航速,此類戰艦可以輕鬆攆上現役的主力巡洋艦,而戰列艦級別的火力則可以虐殺對手。

 設計者給出的定位是明確的,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在實際製定作戰計劃時,參謀人員總是想法設法強化艦隊的火力,戰列巡洋艦的火力是個難以抗拒的**,放著一條擁有主力艦級別火力的戰艦不去使用更是難以忍受的浪費。所以最後不管是否理智,參謀們一定會把脆弱的戰列巡洋艦編入主力艦戰列線編隊裏,讓這些雞蛋去拿著大錘互毆。

 “有了帕西法爾艦隊的成功,他們就更加理直氣壯了,說不定還會來上一句‘帕西法爾艦隊在戰艦數量和火炮口徑遠遜於對手的情況下都能獲得勝利,隻要創造出更好的條件,沒有道理不獲勝’之類的話。”

 麵對安麗埃塔的刻薄評論,馬賽苦笑著點了點頭。

 熱衷艦隊決戰的參謀們一旦開啟腦洞,就算把全世界的軍艦開出來都沒辦法把這群人從牛角尖裏拖出來。如果再加上對帝國軍事力量的恐懼和發展軍備的迫切浮躁心理,不難遇見,今後一段時間內世界範圍將刮起一股大建戰列巡洋艦的浪潮。

 隻有共和國與帝國不會加入其中。

 共和國是沒有能力也不想燒錢在這種昂貴且無用的玩具上,帝國則是受限於條約且有著更明確、更具有前瞻性的軍備發展規劃。

 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兩國其實都不看好戰列巡洋艦這個新興艦種的發展潛力。

 兩國設計師經曆過上次戰爭後都清楚的意識到傳統的大艦巨炮主義其實已經走到了死胡同裏。不管再怎麽強化火炮性能和裝甲防護,也不可能出現比伊謝爾倫炮台火力更強、防護更徹底的大型火炮戰艦。即使是號稱難攻不落的伊謝爾倫炮台在麵對機動靈活的敵軍突擊部隊滲透攻擊時都顯得無比脆弱,那麽有什麽理由認為讓MDS、MA和戰鬥艇以同樣或者更多的數量對遠比伊謝爾倫炮台脆弱的大型戰艦發動不間斷的全方位波狀立體攻擊時,戰艦不會被擊沉呢?

 換個角度來看,伊謝爾倫炮台還有炮台內的巨型電磁炮固然是讓人望而生畏的恐怖兵器,即使發射常規高爆彈時,麵對無法攔截、不知何時從天而降的七噸鐵坨子,各國軍方也確實顯得無可奈何,隻能通過組織敢死隊之類的辦法來解除這個威脅。當其發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更是射程以內的一切目標都會籠罩在死亡威脅之下。可問題是同樣的事情,大型戰略轟炸機也能幹,大型製導火箭技術繼續發展下去一樣能幹,且性價比遠高於要塞炮。單純從性價比來看,大艦巨炮主義已經輸給大型轟炸機和遠程製導火箭。如果再把後兩者部署靈活的優勢也一並納入考量,大艦巨炮就真的沒什麽必要了。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戰列巡洋艦之類搭載戰列艦主炮的大型巡洋艦,其賣點是機動力和火力。但搜索能力和防護能力是其與生俱來的弱點,一旦曝露行蹤,不要說對方調集主力艦隊進行圍追堵截,就是出動艦載機或常規巡洋艦,隻要數量足夠、戰術正確,也足以讓這些脆皮戰列巡洋艦變成一堆燃燒的廢鐵。

 戰列巡洋艦沒有任何前途,真正有長遠目光,足以洞悉未來裝備發展流向的國家和軍隊都不會在這個大而無當的東西上浪費精力和時間。

 不過戰列巡洋艦沒有前途不代表大艦巨炮本身會立即消失,實際上共和國和帝國的秘密軍備研發計劃裏搭載重型火炮的戰列艦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隻不過帝國的H級標準化戰列艦和共和國的敦刻爾克級、黎塞留級戰列艦都是一種充當艦隊防空和重火力輸出平台的高速戰列艦。其主業不再是通過戰列線對轟式的艦隊決戰來奪取製海權,而是作為航母特混艦隊中的重型護衛艦和重型炮艦存在,不再是整個艦隊的核心。

 “老實說,大家都過度關心艦隊決戰了,對這場戰役中隱藏的真正重要的東西卻視而不見,這比那位魔術師閣下的才略更讓我感到毛骨悚然。”

 馬賽的歎息毫不意外的引發了兩位同伴的共鳴。

 誠然,帕西法爾幾乎將戰爭升華到了近乎藝術的境界,其才幹用任何標準來評價都當得起“名將”這一榮譽稱號。但在馬賽他們這些對帝國內情知之甚深的人眼裏,帕西法爾與其說是“指揮的藝術家”,不如說是“綜合利用情報的藝術家”。而這場勝利,與其說是拉普蘭的勝利,不如說是帝國技術和情報體係對公國的勝利。

 這絕沒有任何誇張或誤判。

 帕西法爾的所有舉動都是以帝國提供的各種技術和情報為依據,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各種合理化組合後得以實現的。

 天氣預報、公國軍的調動、將領的詳細資料、公國內部的情勢、艦艇性能數據、列車時刻表、倉庫分布……如果沒有這一係列詳盡的情報,帕西法爾即便最後還是會推出方向類似的作戰預案,但他絕不可能信心十足,更不要說力排眾議,將看似瘋狂的作戰推行到底。

 至於技術優勢,在亞姆利紮會戰中展現得更加明顯。艦船的機動性、高性能速射炮、浮遊機雷、通訊係統、能穿透濃霧和夜幕的導航、偵測係統……總體上來講其實都是上次大戰中就已經出現和投入的武器,可麵對帝國方麵“過時”的技術,已經初步現代化的公國依然被打得滿地找牙,這實在讓人發自心底的感到恐懼。

 要知道拉普蘭隻是使用了少量帝國的過時技術裝備都能取得如此戰果,今後如果與帝國發生戰爭,帝國勢必會投入質和量全麵超出現在的技術裝備,到那時候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呢?

 馬賽和女孩們知道那樣的未來,某種程度上已經體驗過那樣的未來了。

 那就是以“軍團”為首的無人戰鬥機器縱橫戰場,機械亡靈碾壓一切對手的未來。

 “如果公國的對手換成帝國,大概直接就會讓‘軍團’一路平推過去,徹底鎮壓公國後,讓公國的土地成為量產‘軍團’的大後方,等到完成量產體製,再讓更大規模的軍團壓製剩下的對手。如此一來世界就完成了統一,天地萬物全部歸於帝國,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路易斯的語氣像是在鬧別扭的小孩,可她說的話卻是一個字都沒有錯誤。

 公國最引以為傲的,便是龐大的人力資源和廣袤的領土,任何侵略大軍都會被其國土麵積稀釋,為了維持補給線不得不分散兵力,直到最後連補給線都無法維持之後,公國再集結起龐大的後備兵團一舉擊潰敵軍。

 這是個非常簡單實用的戰略,一直以來都能幫助公國取得最後勝利。但這個戰略在麵對帝國和“軍團”卻無法發揮作用。

 通過常年的貿易和滲透,帝國早就掌握公國的大部分內情。政治生態、統治架構、地理地貌、交通路網、資源分布、族群劃分……幾乎所有的一切,帝國都有所掌握。此次帕西法爾艦隊的活躍正是依靠情報係統提供的詳盡資料。公國過去仰仗的情報不透明對帝國來說毫無用處。

 另一個致命的問題是“軍團”。

 “軍團”雖說不需要吃喝休息,但機體的維修保養和彈藥的供給還是要仰仗後勤。可以帝國的國力,要在前線構建無人野戰生產維修工廠,將後方輸送來的各種組件組裝成新的機體,維修和回收戰損的機體等等都不是什麽難事。他們完全可以穩紮穩打,逐步擴大占領區。另一方麵“軍團”從生產、運輸、組裝、投入使用最多隻需要幾個月,而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可以扛槍上戰場,最起碼要十二年。此消彼長之下,公國的人口優勢很快就會被消耗一空。

 “不。”

 表情從馬賽的臉上退卻,連帶著話語裏的溫度也是。

 “恐怕等不到那個階段,公國就已經崩潰了。”

 “是啊,既然有情報優勢,又掌握了空中,那還有有什麽理由一步步打過去呢?直接攻擊工業重鎮、穀倉地帶和交通運輸線就行了啊。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它生活物資來養活那麽多的人口,不用帝國派人去煽風點火,公國自己就會因為內部暴亂導致自我崩潰。之後是要做壁上觀,還是把公國分裂成數個政治實體,讓他們維持在某種均勢之下自相殘殺,就全都看帝國的心情了。”

 露易斯老實的回答到。

 通過針對性的重點打擊引發一個國家全麵崩潰——這樣的想法,是之前的戰爭所沒有的,雖然仍然是說來容易的做法,不過也確實是比傳統的攻城略地要現實得多的計劃。從根本目標上來講,其實也是符合帝國一貫的總體戰、超限戰理論的。

 但露易斯、安麗埃塔和馬賽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徹骨寒意並非源於這一計劃的合理性。

 真正讓他們從骨子裏感到恐懼的,是這個方案同樣適用於任何一個國家。

 總體民族,總體國家,總體戰爭。

 此時此刻,少年少女們深切的領會到了總體戰綱領想要表達的意思,與此同時也明白了另一個簡單的事實。

 “如果不是以全麵占領對方國土,摧毀行政當局,建立直接統治為目標的傳統帝國主義戰爭為目標。而是以我們剛才假設的情況,通過一係列輿論操作、滲透宣傳、通過煽動街頭暴力和有限軍事打擊相結合,在‘合法與正義’的名目下促使他國政權更迭。換上親帝國的政府,扶植傀儡政權,然後將國家資源和經濟民生交到帝國手中,由帝國壟斷資本直接控製該國經濟和政治為目標的新帝國主義戰爭為目標的話……”

 “恐怕帝國完成戰爭準備的時間其實比我們想象中要來的更快。”

 咽了口唾沫,馬賽對神情嚴肅的女孩們說到:

 “或許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假設寫成一份報告,和此次戰爭的觀察報告一起交上去,讓共和國國內注意一下帝國是否有這方麵的動向。”

 馬賽和用力點頭的女孩們絕不會想到,他們的猜測是如此正確,更不會想到帝國已經開始著手進行這種全新形態戰爭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