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原版行不通,看似可行的蒸汽動力又一堆搞不定的問題,眼看著就要陷入死胡同之際,一位技術員提出了一個讓整個項目起死回生的建議。
——為什麽不試試電擊療法?
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提議,瞬間為所有人打開了一道通向新世界的大門。
共和國對電力傳動技術其實並不陌生,他們持有的幾輛防衛軍戰車都采用電傳動,他們對這種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的動力傳輸係統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
電傳動的優點是能量傳遞方便、信號傳遞迅速、啟動扭矩大、標準化程度高、易於實現自動化等。缺點是運動平穩性差,易受外界負載的影響,慣性大、換向慢,且對電機和能量轉換控製有較高要求。
電傳動的特性其實更適合重型車輛,而且越重越合適,像特大型工程車或超重型戰車就多采用電傳動,像單兵外骨骼、小型車輛之類,其實使用液力傳動或液氣混合傳動更合適。但一來共和國缺乏這方麵的技術儲備,二來液壓傳動和蒸汽動力一樣有著易受損的先天問題,有時候甚至隻是保養不到位就會漏一地液壓油,這種脆弱的係統顯然不適合殘酷的戰場(就算是二十一世紀,液力傳動已經在戰車上普及,漏油和易受損依然是痼疾,日本90式戰車就多次在演習時發生變速箱漏油)。
綜上所述,電力是唯一的機會,他們別無選擇。
既然已經決定了方向,剩下的就是毅然決然的前進,所有技術員簽下生死狀後,在近乎悲壯的氛圍下開始了研究。
這真不是誇張或渲染,共和國的MDS研發史完全可以拿去當勵誌文學作品的素材。喋血實驗室是日常劇情,爆炸火災更是天天都有。共和國軍方甚至專門為這個項目申請預算建造了一間裝甲防彈實驗室,還配備了包括魔法師在內的專業高素質消防隊,每當發生爆炸火災,他們就會揮舞著斧頭大刀衝進去,清除一切障礙物,用最快的速度把技術員搶救出來,接下來才是按部就班的滅火工作……
雖說武器研發總是伴隨著風險,有時甚至是失去生命的風險,但這個恐怕都不能算是搞科研了,根本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玩命。
使用電力作為動力源及動力傳輸的管道,最大的問題就是實現穩定、安全的電力供應及傳輸。
要知道這可是士兵們要穿在身上扛著各種武器去戰場上玩命的東西,激戰正酣的時候發生漏電起火或是動力不足可真沒人受得了。而這一塊恰恰是共和國的短板,盡管獨角獸的維修手冊有提到過電壓、電流、電阻等字眼,可那具體是什麽,到底應該怎麽操作,大家完全是一頭霧水。雖然後來羅蘭解釋過基本原理和法則後,大家總算有了具體的概念,但問題還是不少。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天晶釋放的術式都是再現出自然閃電,他們要如何讓閃電穩定下來?
答案很簡單也很粗暴:預算給你們!有多少錢都拿去燒,拿去炸!通過爆炸摸索出安全使用電能的方法,隻要能出結果就行!
於是爆炸和火災就成了共和國MDS研發團隊的日常,技術人員不斷改進著機體結構參數和術式回路結構,然後比對每次失敗的差異,一點點摸索出規律。無數次的爆炸為整個項目提供了一堆詳盡可靠的數據,這為最終RX係列的研發成功,奠定下了深厚的技術基礎。
最終隨著共和國國立大學的加入,整個項目才開始明朗起來。在共和國成立之前,舊查理曼王國的學者們已經開始對亞爾夫海姆能夠穩定控製電能的技術產生了興趣,並且開始著手研究。這些人雖然以魔法師居多,但觀察自然,解析原理,再現現象正是他們的特長。盡管起步較低,但勝在基礎紮實。兩個團隊一合流,遲遲不見進展的項目總算開始步入正軌,RX係列漸漸開始成形。
“我們的RX係列和帝國的早期型MDS其實差不多,兩者本質上都是一種提高步兵戰鬥力和生存能力,麵對敵軍重火力單位時擁有一定程度還擊能力,在非作戰狀態時能夠承一部分重體力勤務的動力盔甲”
也就是說,兩者的本質其實都是“動力外骨骼”。是“增強步兵體力和防護能力的可穿戴設備”,是純粹的陸戰裝備。
然而防衛軍的MDS後來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日後如果我們的技術水準上來之後,可能也會走上帝國現在的發展路線吧。以一種平台實現三軍裝備的通用化——這種想法對任何一支軍隊來說都很有吸引力。眼下我們最多隻能做到這一步。”
長出了一口氣,提姆技術中尉抬起頭,用略帶期待的表情問到:
“作為一線的戰鬥員,你們的發言最有份量,你覺得這家夥怎麽樣?”
“關於磨合測試的評價,應該和感應同步的報告一起交上去了。”
對於此次作戰,共和國方麵也算是豁出去了。他們很清楚一旦第一張骨牌倒下,之後的連鎖反應將無人能夠製止,為了不再重蹈舊查理曼王國的覆轍,共和國通過特殊渠道將還處於原型機測試機狀態的“蠻人”交付給“自由軍團”。一方麵是出於增強戰力的考量,另一方麵也是對原型機的實戰測試。除了基本的評估報告以外,還會定期對測試駕駛員進行身體檢查,以確認對人體會產生何種影響。
“我當然知道報告上寫了些什麽。可我想聽的是更直觀明確的感謝。要知道你們可是整個共和國裏唯一同時與‘軍團’和MDS交過手的部隊,你們的發言可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這孩子將來會怎麽發展,有沒有前途,很大程度取決於你們的感想。”
“夜鶯”皺皺眉頭,歎了口氣。
“如果你是問‘甲殼蟲’的話——”
“是‘蠻人’。”
“……‘甲殼蟲’。”
“行行行,你說了算。你覺得這個……怎麽樣?”
“帝國軍的《裝甲兵之歌》聽過嗎?要是被打中彈藥架,他們就會應了那句歌詞,哥幾個就要在鐵皮棺材裏長眠了。不過那好歹也是個皮厚的棺材,至於‘甲殼蟲’……”
“夜鶯”雙手一攤,滿臉的無奈。
“硬一點的壽衣或裝屍袋吧。”
沉默了十幾秒之後,矮人技術員露出十分受傷的表情。
“……講真?”
“講真。”
“共和國那邊難道沒有測試過?那些穿過這鬼東西的家夥沒告訴過你?”
“——新人殺手。”
脫出機體的“知更鳥”與“蜂鳥”一邊伸腰蹬腿,努力將快散架的身體重新組合起來,一邊毫不客氣的補刀,不過這對提姆中尉來講已經無所謂了。
他隻是用混雜著意料之中與傷感的神情凝視著眼前的機體,仿佛看著不成才的孩子。
即便作為一種陸戰用裝備,“蠻人”的機動性相對常人而言依然屬於脫離常識的高。
畢竟開發的時候隻想著要起碼能在特定環境裏追上輕型“軍團”的機動性,駕駛員的人身安全幾乎被刻意忽視。其結果便是在測試階段就讓測試者哀鴻遍野,每天測試結束後,測試者鼻青臉腫算是好的了,送去骨科病房住院的都有好幾個。有些幽默感豐富的測試者還指著自己青一塊、紅一塊的後背自嘲為“聖印”或“蠻人背”。而造成這一切的,正是“蠻人”引以為傲的“立體機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