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父親章溶生在動亂年代,沒有在科舉道路上獲取功名,也沒有在世俗官場有所斬獲,一生坎坷,鬱鬱寡歡,人至中年便有點心灰意懶,除了將希望寄托在三個兒子身上,別無他求,有心向佛。
大約為了兒子們有個好前程,所以當著名學者俞樾於1868年主講杭州詁經精舍不久,章潛就被邀請參與詁經精舍日常事務的管理,長時期擔任詁經精舍監院,成為僅次於山長的二把手。
詁經精舍是19世紀中國最著名的教育文化機構,其創辦人為阮元。阮元是乾嘉漢學的重要學者,也是有作為的封疆大吏。1795年,阮元調任浙江學政。兩年後,他在杭州孤山南麓建造房舍五十間,選派兩浙通經學者集中在那裏分纂《經籍詁》。1800年,阮元升任浙江巡撫,第二年,熱衷於文化事業的阮元就將編纂《經籍詁》的房舍改造成書院,定名為“詁經精舍”,選聘王昶、孫星衍等著名學者主講,生員均是經過挑選的青年學子。1809年,阮元因故調離浙江,由他一手打造的詁經精舍從此走向衰敗之路,甚至幾度停辦。1866年(同治五年),浙江布政使蔣益澧捐資重建詁經精舍,稍後延聘俞樾掌教。詁經精舍由此走向中興之路。
俞樾字蔭甫,號曲園,生於1821年,浙江德清人。1850年中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協修、河南學政等。後因遭人彈劾,免職歸裏,從此無心仕途,潛心學術,拚命著書,在經學研究領域享有很高地位。
章太炎的父親章溶究竟和俞樾有著什麽樣的關係,我們現在還不太清楚,他究竟是通過什麽樣的渠道出任詁經精舍監院,我們也不太知道。我們所能知道的是,他為詁經精舍貢獻了心智,也對詁經精舍產生了無法釋懷的情感。所以他當1890年初去世前,反複交代已經23歲,且有相當學術功底的章太炎到詁經精舍拜俞樾為師。
詁經精舍不是一般的啟蒙學堂,而是一個相當高深的研究院,但凡到那兒拜師學藝,必須已經有了相當學術基礎。章太炎過去的23年間,由於家庭背景的影響,由於他的父親嚴加督促,由於他的外祖父朱有虔的督導,還有他的兩個哥哥愈挫愈奮的精神影響,以及他的母親朱夫人也不是一般的家庭主婦,所以章太炎在進入詁經精舍時,已經有相當的學術基礎。
根據章太炎自定年譜排序,他6歲時也就是1873年開始啟蒙,9歲時由外祖父負責督導,16歲時外祖父返回海鹽故裏,他的父親章浚接手親白督教,傳授了中國學者必修的目錄學,並指導他寫律詩及科舉文字,顯然希望這個小兒子能夠和大兒子、二兒子一樣、用心於科舉,獲取功名,光宗耀祖。經過幾年潛心研讀,1883年,章太炎16歲,遂奉父命赴縣應童子試。遺憾的是,章太炎在準備階段過度用功,或者是其他方麵的原因,總而言之,他竟然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以患眩厥而放棄科舉考試。
眩厥就是癲癇,農村人叫做羊角風。這是當時一個非常棘手的疾病,基本上發生在兒童時代,發病時的前兆並不明顯,然而發病時,病人往往突然倒地,昏厥過去,不省人事,渾身僵直,或者抽搐,有的持續好長時間,有的則是短暫瞬間。這種病的另一個特點是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這些患病兒童隻要能僥幸熬到了12歲,這個病一般就能夠不治而愈。
章太炎已經16歲了,竟然患上眩厥,哪還能指望他什麽呢。章浚在這種情況下的唯一選擇,就是活著就好。所以,章浚下令章太炎停止科舉考試的複習和準備,允許他自由閱讀,隨意瀏覽。也正因為這個特殊的機緣,使章太炎在小小年紀,有機會涉獵史傳,瀏覽《老子》、《莊子》,泛覽典文,左右采獲。
幼年的章太炎原本就是體弱多病,現在又患眩厥症,讓他放棄科舉考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其間的因果關係非常明白,絕不是章太炎後來解讀的那樣,有意識地放棄,主動放棄,更不是因為他意識到異族統治,不願為伍,隻是情形使然,不得不如此,並非有意為之。
因病放棄科舉考試的章太炎並沒有因此放棄讀書,而他自小養成的讀書習慣依然得以保持,況且他的家裏藏有相當多的圖書,於是他此後數年瀏覽周秦、兩漢之書,前四史、《昭明文選》、《說文解字》,以及秦漢諸子,並逐漸認同荀子、司馬遷和劉向的學術理念和價值傾向,以他們三人的理念回觀古今中外之典籍,建立了會通中外的學術根基。三子以後,又信奉漢代的蓋寬饒、三國的諸葛亮、西晉的羊叔子和明朝末年的黃宗羲。章太炎以為這四個的事業雖然不同,名聲亦異,然其大要在於知君民之分際,與親仁善鄰之所以長久,而不肯以殘夷割剝陵轎元元者,也就是他們四人所具有的民本主義,以及反對君主專製的思想深深打動了章太炎。
到了18歲,章太炎在伯兄章篾指導下開始閱讀唐人《九經義疏》,接著閱讀顧炎武《音學五書》、王引之《經義述聞》,以及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由此獲知經學門徑,一意治經,文必法古。章太炎後來之所以強調語言文字音韻訓詁的重要性,就是他在這個時間裏的閱讀思考,使他深刻意識到不明訓詁,不能治《史記》、《漢書》,於是他在《說文解字》、《爾雅》等方麵下了非常大的工夫。借助於語言文字的研讀和知識積累,章太炎將精力轉向《十三經注疏》,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將阮元主持編輯的《學海堂經解》、王先謙主持編輯的《南菁書院經解》瀏覽一遍,對於懦家經典特別清代學人的貢獻了然於胸。這兩部大型圖書就是後來的《皇清經解》和《皇清經解續編》。
或許是因為章太炎將學術興趣轉向清代學者的學術成就,在閱讀泛覽中注意到了明末清初的異端思想,以及在乾嘉學者內心深處對現實政治的不滿情緒,章太炎在後來的回憶中說由此發生排滿的民族主義思想可能稍嫌誇張,但他確實在這個時間裏閱讀了這些思想資料。
章太炎的眩厥在這些年時好時壞,章氏家族數代行醫,也不知道這個病究竟會發生什麽樣的後果,隻是章太炎個人在沒有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壓力後,反而對隨意瀏覽興趣盎然,從早到晚,手不釋卷,伏而讀、仰而思,漸漸產生了獨具個性的學術想法,漸漸有了著述之誌。這大約就是他的父親章淩在臨終前囑他前往“詁經精舍”拜俞樾為師的根本原因。在章浚看來,既然章太炎沒有辦法在科舉道路上有所斬獲,既然他的興趣在讀書在著述,這也算是歪打正著,那麽他就應該投奔俞樾這樣的大師,走上學術正途,以免誤人野狐禪的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