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黃帝畫野置監,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廢興因革,前史備矣。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然後遣將北伐,並山東,收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後削平巴、蜀,收複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直隸京師。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群山,東臨滄海,南麵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為直隸,又增設貴州、交址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複棄之外徼。

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雲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編裏六萬九千五百五十有六。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使司十有六,行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陝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禦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又土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寧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衛所關堡,環列兵戎。綱維布置,可謂深且固矣。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裏,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裏。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複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裏,南北萬裏。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論者謂交趾之棄,未為失圖,而開平近遷,則守衛益薄,雖置萬全都指揮使司,不足以鎮伏山後諸部,故再傳而有土木之變。然睿皇自以失律蒙塵,非由經製未備。景帝任賢才,修守禦,國步未移,乘輿旋複。由是觀之,三衛者,一隅之隘,而無關大計也審矣。至其季世,流寇首禍於西陲,浸尋蔓延,中原為之糜爛。金湯之固不足以製土崩,皈宇之廣不足以成掎角。疆圉不蹙於曩時,形勝無虧於初盛,而強弱懸殊,興亡異數者,天降喪亂,昏椓內訌,人事之乖,而非地利之失也。語曰:“在德不在險”,詎不信夫!今考其升降之差,沿革之故,具著於篇。作《地理誌》。

京師南京

京師《禹貢》冀、兗、豫三州之域,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四月分屬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府。)先屬山東、河南者皆複其舊。領府八,州三十七,縣一百三十六。八月置燕山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

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隸後軍都督府。(衛所有實土者附見,無實土者不載。)罷北京行部,直隸六部。洪熙初,仍稱行在。

正統六年十一月罷稱行在,定為京師。府八,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為裏三千二百三十有奇。府州縣建置沿革,俱自元始。其沿革年月已見《元史誌》者,不載。其未見《元史誌》及明改元舊,並新增、新廢者,悉書。)北至宣府,(外為邊地。)東至遼海,(與山東界。)南至東明,(與山東、河南界。)西至阜平,(與山西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

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裏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裏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裏。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裏。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領州五,縣二十二。弘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大興(倚。東南有大通河,亦日通惠河,水自玉河出,繞都城東南,下流至高麗莊,入白河,即元運河也。又有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

宛平(倚。西山在西。有桑乾河出山西馬邑縣,流千裏入京師宛平縣境。出盧溝橋下,又東南分為二:一至通州,入白河;一至武清小直沽,合衛河,入於海。又有沙河、高梁河、清河,皆在西北。西又有沿河口守禦千戶所,有盧溝、王平口、石港口、齊家莊四巡檢司。)

良鄉(府西南。有琉璃河,即古聖水,下流入澱。北有天津關。)

固安(府西南。元固安州。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西南有拒馬河,即淶水。

源自代郡,下流合易水為白溝,入三角澱。)

永清(府南。南有拒馬河。)

東安(府東南。元東安州,治在西。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三年徙今治。

南有鳳河,即桑乾分流,南入三角澱。)

香河(府東南。元屬漷州。洪武十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二月複置,改屬府。西有板罾口河,源出通州東之孤山,經縣界,入於白河。)

通州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渾河,即桑乾,至州東張家灣,俱合於白河。有張家灣巡檢司。西南有弘仁橋巡檢司。)西距府四十裏。領縣四:

三河(州東。北有泃河。又西有洳河,西南有鮑丘河,一名矣榆河,即東潞水,俱流入於泃河。西有泥窪鋪巡檢司,後移於夏店鋪。)

武清(州南。元屬漷州。洪武十二年來屬。有三角澱,在縣南,即古之雍奴,周二百餘裏,諸水所聚。有直沽,在縣東南,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入海。有巡檢司。又東北有河西務、東南有楊村二巡檢司。)

漷縣(州南。元漷州。洪武十四年二月降為縣來屬。有漷河,一名新河,東入於白河,即盧溝之下流。)

寶坻(州東南。元直隸大都路。洪武十年二月來屬。東有潮河。南有泃河。

又縣東南有梁城守禦千戶所,建文二年,燕王置。有蘆台巡檢司。)

霸州洪武初,以州治益津縣省入。(拒馬河舊在北,後徙治南。又南有沙河。東有苑家口巡檢司。)北距府二百十裏。領縣三:

文安(州南少東。西有易水。東北有得勝、火燒等澱。)

大城(州東南。東北有黃汊河,源自交河,分流至縣境,入三角澱。)

保定(州南少西。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十三年十一月複置。玉帶河在北,東流入會通河。西南有磁河,東南與玉帶河合。)

涿州洪武初以州治範陽縣省入。(西有獨鹿山。北有涿水,西北有挾河,合焉。南有範水。)東北距府百四十裏。領縣一。

房山(州北,少西。西有大房山。北有大安山。西南有青龍潭,其下流為挾河,一名韓村河,至涿州與胡良河合。北有磁家務巡檢司。)

昌平州(元昌平縣,直隸大都路。)正德元年七月升為州,旋罷。八年複升為州。(舊治白浮圖城,景泰元年築永安城於東,三年遷縣治焉。北有天壽山,成祖以下陵寢鹹在。東南有白浮山。西南有駐蹕山。又南有榆河,一名溫餘河,下流為沙河,入於白河。又東南有鞏華城,嘉靖十九年築。東北有黃花鎮。弘治中,置渤海守禦千戶所於此,萬曆元年移於慕田峪,四年複故。西有鎮邊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德十年五月築,各置守禦千戶所。又有白陽守禦千戶所,亦正德中置。西北有居庸關。)南距府九十裏。領縣三:

順義(州東少南。元順州。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為順義縣,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東有白河,西南有榆河,又有潮河,俱流入焉。)

懷柔(州東北。洪武元年十一月省入檀州。十二月複分密雲、昌平二縣地置,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東有黍穀山。西有白河。)

密雲(州東北。元檀州,後置縣,為州治。洪武元年十一月省縣入州。十二月複置縣,省州入焉,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南有白檀山。西有白河。東有潮河。北有古北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守禦千戶所於此。三十年改為密雲後衛。

又有石塘嶺、牆子嶺等關。)

薊州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西北有盤山。東北有崆峒山。又泃水在北,沽河在南。州北有黃崖峪、寬佃峪等關。東又有石門鎮。)西距府二百裏。領縣四:

玉田(州東南。東北有無終山,又有徐無山。又東有梨河。北有浭水。東南有興州左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開平境移置於此。)

豐潤(州東南。南有沙河。西南有浭水。)

遵化(州東。東北有五峰山。南有靈靈山及龍門峽。又東有灤河。西南有梨河。北有喜峰口、馬蘭峪、鬆亭等關。)

平穀(州西北。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東南有泃河,又有洳河。西北有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龍山縣移置於此。又東有黃鬆峪關,與密雲縣將軍石關相接。)

保定府(元保定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九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

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三,縣十七。東北距京師三百五十裏。弘治四年編戶五萬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萬曆六年,戶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萬五千八十三。

清苑(倚。北有徐河,一名大冊水,自滿城經縣北至安州,東入澱。又西有清苑河。又南有張登巡檢司,嘉靖十三年自滿城縣方順橋移置於此。)

滿城(府西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慶都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北有徐河。

南有方順河。)

安肅(府北少東。元安肅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易水在北。曹河在南。

徐河在西。西南又有鮑河。又西有遂州,元屬保定路。洪武初降為縣。八年二月省。)

定興(府北少東。元屬易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西有拒馬河,即淶水也。

又易水自西來,合焉,謂之白溝河。南有河陽巡檢司,後移於清苑縣界之固城鎮。)

新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初屬北平府。六年五月改屬府。南有白溝河。

西南有巨河鎮巡檢司。)

雄(府東北。元雄州。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歸信縣入焉。七年四月降為縣。

北有白溝河。南有瓦濟河。)

容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七年四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複置,來屬。

舊治在拒馬河南,景泰二年遷於河北。西有易水,又有濡水。)

唐(府西,少南。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嶽也,東麓有嶽嶺口巡檢司。又唐河在西,源出恒山,流經定州曰滱水,下流合於南易水。又西北有倒馬關,有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橫河口。又有周家鋪、軍城鎮二巡檢司。)

慶都(府西南,南有唐河。北有祁水。)

博野(府南。舊治在今蠡縣界,直隸保定路。洪武元年從今治,改屬祁州。

六年五月還屬府。西北有博水。南有唐河,亦曰滱水。又有永安鎮巡檢司,有鐵燈盞巡檢司。)

蠡(府南少東。元蠡州,屬真定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八年正月降為縣。

楊村河在南,滋、沙、唐三河之下流也,俗亦謂之唐河。)

完(府西。元完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西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為方順河。)

祁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蒲陰縣省入。(北有唐河,西南有滋河,至州東南合沙河,流入易水。)北距府百二十裏。領縣二:

深澤(州南少西。西有滋河。)

束鹿(州東南。北有故城。今治,天啟二年所徙。滹沱河在南。又南有百天口巡檢司。)

安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葛城縣省入。七年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複升為州。(北有易水,府境九河之水所匯也,下流至雄縣南,為瓦濟河。)西距府七十裏。領縣二:

高陽(州南。元屬安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尋屬蠡州。八年正月省入蠡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還屬。故城在東,洪武三年圮於水,遷於今治。東有馬家河,其上流為蠡縣之楊村河。)

新安(州東少北。元直隸保定路。洪武七年七月省入安州。十三年十一月複置,來屬。西有長流河,一名長溝河,其上源為鮑河。南有曹河,又有徐河,經縣南,合流為溫義河,又南與長流河合,又東南入於瓦濟河。)

易州洪武初,以州治易縣省入。(西南有五回山,雷溪出焉,徐河之上源也。西北有窮獨山,濡水所出。又南有易水,出州境之西山,與濡水並東流,而為白溝河,所謂北易水也。又有雹水,一名鮑河,出縣西南,東南流為長流河,所謂南易水也。西有紫荊關,洪武中置守禦千戶所於此。又有安座嶺、五回嶺、金陂鎮、奇峰口、塔崖口五巡檢司。)南距府百二十裏。領縣一:

淶水(州東北。東有淶水,亦曰拒馬河,源出山西代郡,下流合易水。北有乾河口、西北有黃兒莊二巡檢司。)

河間府(元河間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二,縣十六。北距京師四百十裏。弘治四年編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萬曆六年,戶四萬五千二十四,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

河間(倚。西南有滹沱河。西有滱水。西南有景和鎮巡檢司。)

獻(府南。元獻州。洪武初,省州治樂壽縣入焉。八年四月降為縣。有滹沱河自代郡流入境,經縣南,至青縣合衛河達於海。有單家橋巡檢司。)

阜城(府南。元屬景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胡盧河,即《禹貢》衡漳水。)

肅寧(府西。中堡河在縣東。)

任丘(府北少西。元屬莫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瓦濟河,下流為五官澱,注於滹沱河。北有莫州,元治莫亭縣,屬河間路。洪武七年七月,州縣俱省。)

交河(府東南。元屬獻州。洪武八年四月改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獻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東有衛河,源自衛輝,流入故城境,經縣東,過滄州,又東北至直沽入海,一名禦河。又西北有高河,經縣南,合滹沱,謂之交河,下流入衛縣,以此名。又南有洚河。又東有泊頭鎮巡檢司。)

青(府東北。元清州。洪武初,以州治會川縣省入。八年四月降為縣,尋改清為青。滹沱河自縣南流入衛,謂之岔河口。其支流經縣之北者,曰獨流河。)

興濟(元屬清州。洪武初省。十三年複置,屬府。衛河在城西。)

靜海(府東北。元曰靖海,屬清州。洪武初,更名。八年四月改屬北平府。

十年五月來屬。縣北有小直沽,衛河自西來,與白河合,入於海。又有丁字沽、堿水沽。又北有天津衛,永樂二年十一月置。)

寧津(府東南。南有土河,自山東德州流入,又東入山東樂陵縣界。)

景州洪武初,以州治蓚縣省入。(東有衛河。東北有胡盧河。又東有安陵、西北有宋門二巡檢司。又東北有李晏鎮。)西北距府百八十五裏。領縣三:吳橋(州東,少南。西有衛河。)

東光(州東北。洪武七年七月省入阜城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南有衛河,又有胡盧河。)

故城(州南少西。有衛河,自山東武城縣流入境。又西南有索盧枯河。)

滄州洪武初,以州治清池縣省入。(舊治在東南。洪武二年五月徙於長蘆,即今治也。東濱海。西有衛河。南有浮河。北有長蘆巡檢司。)西距府百五十裏。

領縣三:

南皮(州西南。衛河在縣西。)

鹽山(州東南。東濱海,產鹽。東南有鹽山。)

慶雲(州東南。洪武六年六月析山東樂安州北地置,來屬。)

真定府(元真定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正月屬山東。三月來屬。領州五,縣二十七。東北距京師六百三十裏。弘治四年編戶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三。萬曆六年,戶七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一百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一。

真定(倚。滹沱河在城南。又北有滋河,自山西靈丘縣流入,經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北南孟社複出,下流合於南易水。)

井徑(府西南。元屬廣平路威州。洪武二年來屬。東南有城山,又有甘淘河,亦名冶河。南與綿蔓水合。又故關在其西。)

獲鹿(府西南。西有抱犢山,有西屏山。又有蓮花山,白鹿泉出焉,東流為西河,即洨水上源也。又有土門關在西,亦曰井徑關。)

元氏(府西南。西北有封龍山,汦水所出,下流入胡盧河。西南有槐水,下流曰野河。)

靈壽(府西北。東北有衛水,源出恒山,《禹貢》“恒、衛既從”即此。俗名雷溝河,東北入於滹沱。北有叉頭鎮巡檢司,後遷於慈峪鎮。)

槁城(府東南。北有滹沱河,又有滋河。)

欒城(府南,縣北有故城,今治洪武初所徙。西有洨河。)

無極(府東少北。元屬中山府。洪武初廢。四年七月複置,屬定州。七年四月改屬府。南有滋河。)

平山(府西少北。北有滹沱河,東北有冶河入焉。西北有房山。西有十八盤、下口村巡檢司。)

阜平(府西北。東北有大茂山。北有派河。西有龍泉關。)

行唐(府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屬定州,正統十三年十月直隸真定府。

西有滋河。西北有兩嶺口巡檢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正月改曰定州。三年以州治安喜縣省入。(滱水在北,沙河在南,下流合於滱水。西北有倒馬關守禦千戶所。景泰二年置關,與紫荊、居庸為內三關。北有清風店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三十裏。領縣二:

新樂(州西南。西南有沙河。)

曲陽(州西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來屬。恒山在西北,恒水出焉。又沙河在南,自山西繁峙縣流入。)

冀州洪武二年以州治信都縣省入。(西北有漳水。北有滹沱河。成化十八年,滹沱挾漳南注為州患。正德十二年,二水自寧晉縣南北流,患始息。又北有洚水,一名枯洚,下流合於漳。)西北距府二百八十裏。領縣四:

南宮(州南少西。故城在縣西北,成化十六年遷於今治。漳水在北。洚水在南。東南有董家廟堡巡檢司。)

新河(州西少南。有清水河,成化後堙。)

棗強(州東少北。西北有索盧水,乃衛河之支流也,亦曰黃盧河。)

武邑(州東北。西有洚水。西北有漳水。)

晉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鼓城縣省入。(南有滹沱河。)西距府九十裏。領縣三:

安平(州東北。滹沱河舊在縣南,萬曆二十三年自束鹿縣南行,始不經縣境。)

饒陽(州東北。北有滹沱河。西南有饒河,即滹沱河支流也。)

武強(州東。漳河在縣東。又南有滹沱河,舊合於漳,萬曆二十六年北出饒陽縣境,而縣之滹沱河始涸。)

趙州洪武元年以州治平棘縣省入。(南有洨河,下流入於胡盧河。)北距府百二十裏。領縣六:

柏鄉(州南。東北有野河,即槐水也,下流入於胡盧河。)

隆平(州東南。洪武六年九月省入柏鄉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東有灃水,東北與沙河合,下流入於胡盧河。沙河,亦槐水之別名也。又東北有大陸澤,亦曰廣阿,漳水所匯。)

高邑(州西南。北有黑水,即槐水也,流合縣南之泲水。)

臨城(州西南。南有敦輿山。西南有鐵山。西北有汦水,東經釣盤山下,與水合。)

讚皇(州西南。西南有讚皇山,泲水出焉,亦曰沙水。又城北有槐水。西北有黃沙嶺巡檢司。)

寧晉(州東少南。東南有胡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深、冀群川悉匯於此。

東北有百尺口巡檢司。)

深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靜安縣省入。(南有故城,今治本吳家莊,永樂十年遷於此。滹沱河在東北。胡盧河在東南。有傅家池巡檢司,後廢。)西距府二百五十裏。領縣一:

衡水(州南少東。故城在縣西南,永樂十三年遷於今治。西有漳水,南有洚水。又北有滹沱河,舊與漳合,成化八年北徙,不經縣界。西南有鹽池。)

順德府(元順德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距京師一千裏。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萬曆六年,戶二萬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萬一千九百五十七。

邢台(倚。西北有夷儀山,又有封山,一曰西山。又有黃榆嶺,上有黃榆關。

又漳水在東南,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下流為胡盧河,至交河縣合滹沱河,此為漳水經流也。又東南有百泉水,其下流為灃河,一名渦水,又名鴛鴦水。西有西王社巡檢司。)

沙河(府南。弘治四年以沙壅遷縣於西山小屯。十八年六月複還舊治。西南有磬口山,產鐵。南有沙河,亦名湡水。)

南和(府東少南。南有漳河,合縣西之灃河,又縣西北有汦水,蓋伏流而旁出者。)

任(府東北。東北有汦水。東有灃水。)

內丘(府北。東南有汦水。)

唐山(府東北。西北汦水。)

平鄉(府東少南。西南有漳河,西有沙河,又有洺河。東有滏陽河。萬曆三十年,漳挾滏陽河北出,會於沙、洺名諸河,而漳水之舊流益亂。)

钜鹿(府東北。漳水舊在縣東,有大小二河,亦謂之新舊二河,其後北徙,不複至縣境,而二河遂成平陸。北有钜鹿澤,即隆平縣之大陸澤也,澤畔舊有鹽泉。)

廣宗(府東少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平鄉、钜鹿二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

漳水舊在西。又東有枯洚河。)

廣平府(元廣平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東北距京師千裏。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六。萬曆六年,戶三萬一千四百二十,口二十六萬四千八百九十八。

永年(倚。北有沙河。又有洺水,自河南武安縣流入。西南又有滏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亦曰滏陽河。西有臨洺鎮巡檢司。西南又有黃龍鎮。)

曲周(府東北。西南有漳水。東有滏陽河。)

肥鄉(府東南。漳河在縣西北。)

雞澤(府東北。漳河在縣東。又西有洺河,又有沙河自南來合焉。)

廣平(府東南。北有漳河。)

成安(安府南。元屬磁州。洪武初廢。四年六月複置,來屬。西南有洹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其下流合於衛河。又南有漳水,亦自河南臨漳縣流入。)

威(府東北。元威州。至正間,省州治洺水縣入州。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

漳水舊在南,洺水自西流入焉。)

邯鄲(府西南。元屬磁州。洪武元年來屬。西北有洺河。東有滏陽河。)

清河(府東北。元屬大名路。洪武六年九月來屬。東有衛河。)

大名府(元大名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一,縣十。東北距京師千一百六十裏。弘治四年編戶六萬六千二百七,口五十七萬四千九百七十二。萬曆六年,戶七萬一千一百八十,口六十九萬二千五十八。

元城(倚。故城在東,洪武三十一年圮於衛河,徙此。東有沙麓山。西有漳河。北有衛河,即永濟渠也,自河南汲縣流入,下流合漳河。東北有小灘鎮巡檢司。)

大名(府南少東。元與元城縣同為大名府治。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魏縣。十五年二月複置。永樂九年移於今治。北有愜山,東南有衛河。)

魏(府西少北。舊治在縣西。洪武三年遷於此。南有魏河,又有新舊二漳河,下流俱合於衛河。)

南樂(府東。南有繁水,北入於衛河。)

清豐(府東南。元屬開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西南有澶水,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謂之繁水。)

內黃(府西南。元屬滑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北有衛河。東有繁水。西有洹水。西北有回隆鎮,有回龍廟巡檢司。嘉靖三十六年,漳河決於此,入衛。)

浚(府西南。元浚州治在浮丘山之西。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徙治於山東北之平坡。嘉靖二十九年複徙城於山巔,即今治也。東有大伾山,一名黎陽山,又名清澶山。西有衛河。北有淇水,自河南淇縣流入,經縣南,東入於衛,謂之黎水,亦謂之浚水。又西有長豐泊。西南有新鎮巡檢司。)

滑(府西南。元滑州。洪武二年四月省州治白馬縣入焉。七年三月降為縣。

西北有衛河。東南有老岸鎮巡檢司。)

開州洪武二年四月以州治濮陽縣省入。(大河故道在城南,正統十三年,河決入焉。景泰五年塞。)北距府百六十裏,領縣二:

長垣(州南。舊治在縣東北,洪武二年以河患遷於古蒲城。南有黃河故道。

東南有朱家口,正統十三年,河決於此。又南有大社口,萬曆十五年,河複決焉。

又東南有大岡巡檢司,本治永豐裏,尋徙竹林,後徙大岡。)

東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及長垣縣。弘治三年九月複置,屬府。萬曆中,仍屬州,其舊治在今縣南。洪武初,徙今縣西。弘治三年始徙於今治。南有黃河,有杜勝集巡檢司。)

永平府(元永平路,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四年三月為永平府。領州一,縣五。西距京師五百五十裏。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萬曆六年,戶二萬五千九十四,口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四十六。

盧龍(倚。東南有陽山。西有灤河,自開平流經縣境,有漆河自北來入焉。

東有肥如河,經城西入於漆。北有桃林口關。)

遷安(府西北。北有都山。東有灤河。又北有劉家口、冷口、青山口等關。)

撫寧(府東少南。舊治在陽河西,洪武六年十二月所徙。十三年又遷於兔耳山東。東南濱海。又東有榆河,又有陽河,一名洋河,俱自塞外流入,俱東南注於海。東有山海關。洪武十四年九月置山海衛於此。北有撫寧衛,永樂元年二月置。又有董家口、義院口等關。東有一片石口,一名九門水口。)

昌黎(府東南。西北有碣石山。東南有溟海,亦曰七裏海,有黑陽河,自天津達縣之海道也。又有蒲泊,舊產鹽,置惠民鹽場於此。北有界嶺口、箭捍嶺等關。)

灤州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義豐縣省入。(南濱海。東有灤河,又南有開平中屯衛,永樂元年二月自沙峪移置於此。)東北距府四十裏,領縣一:

樂亭(州東南。南濱海。西有灤河,經縣北嶽婆港分為二,東曰胡盧河,西曰定流河,各入於海。景泰中,胡盧河塞,定流河獨自入海,其水清碧,亦謂之綠洋溝。又西南有新橋海口巡檢司。萬曆四十三年移於灤州西之榛子鎮。)

延慶州(元龍慶州,屬大都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永樂十二年三月置隆慶州,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隸京師。隆慶元年改曰延慶州。(西有阪泉山。南有八達嶺。東北有媯川,俗名清水河,下流注於桑乾河。又西南有沽河。東南有岔道口,與居庸關相接。關口有居庸關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年置。建文四年,燕王改為隆慶衛,隆慶元年曰延慶衛。東南又有柳溝營,隆慶初,置城於此,為防禦處。)領縣一。東南距京師百八十裏。弘治四年編戶一千七百八十七,口二千五百四十四。萬曆六年,戶二千七百五十五,口一萬九千二百六十七。

永寧(本永寧衛,洪武十二年九月置。永樂十二年三月置縣於衛城。媯川在西。東有四海冶堡,天順八年置。西北有靖胡堡,東南有黑漢嶺堡,北有周四溝堡,俱嘉靖中置。又有劉斌堡,萬曆三十二年所置也。)

保安州(元屬上都路之順寧府。)洪武初,廢。永樂二年閏九月置保安衛。

十三年正月複置州於衛城,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隸京師。(舊州城在西南山下,景泰二年移於雷家站,即今治也。西南又有涿鹿山,涿水出焉。西北有磨笄山,亦曰雞鳴山,又有鷂兒嶺。又桑乾河在西南,自山西蔚州流入,東有媯川來入焉,謂之合和口。西有甯川,亦入於桑乾。東有東八裏堡、良田屯堡、麻穀口堡,俱洪武二十五年置。南有美峪守禦千戶所,本在州西之美峪嶺,永樂十二年置。十六年二月徙於董家莊。景泰二年又移於此,與山西蔚州界。)東南距京師三百裏。弘治四年編戶四百四十五,口一千五百六十。萬曆六年,戶七百七十二,口六千四百四十五。

萬全都指揮使司(元順寧府,屬上都路。)洪武四年三月,府廢。宣德五年六月置司於此。領衛十五,(蔚州、延慶左、永寧、保安四衛俱設於本州縣,)守禦千戶所三,(廣昌、美峪二所,亦設於本處,)堡五。東南距京師三百五十裏。

宣府左衛(元宣德縣,為順寧府治。)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護衛,屬穀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護衛,複置,徙治保定。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穀王府,永樂元年遷於湖廣長沙。西有灤河,源自炭山,下流入開平界。南有桑乾河,洋河東流入之。又有順聖川,延袤二百餘裏,下流亦合於桑乾河。北有東西二城,其東城為順聖縣,元屬順寧府,西城為弘州,元屬大同路,洪武中俱廢。天順四年修築二城。又東北有大白陽、小白陽及龍門關等堡。東南有雞鳴驛堡。北有葛峪堡。西北有長峪口、青邊口、羊房等堡。)

宣府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護衛,屬穀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護衛,複置,徙治定州。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

宣府前衛洪武二十六年置,治宣府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改屬。

萬全左衛(元宣平縣,屬順寧府。)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通州,直隸後軍都督府,尋還故治。宣德五年改屬。(北有洋河,西海子自西來,流入之。又西北有沙城堡。西有會河堡。東有寧遠站堡。)東距都司六十裏。

萬全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元元年二月徙治通州,直隸後軍都督府。二年徙治德勝堡。宣德五年改屬。(北有翠屏山,又有野狐嶺。西北有西陽河,下流入灤河。東有張家口堡。西有新河口堡。北有膳房堡、上莊堡。西北有新開口、柴溝、洗馬林等堡。

西南有渡口堡,又有西陽河堡。)東距都司八十裏。

懷安衛(元懷安縣,屬興和路。)洪武三年屬興和府,改屬山西大同府,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改屬。(西北有花山。北有蕁麻嶺。南有水溝口河,東入於洋河。東北有威寧縣,元屬興和路,洪武中廢。又西有李信屯堡,嘉靖十六年置。)東距都司百二十裏。

保安右衛永樂十五年置於順聖川,直隸後軍都督府。十七年移治西沙城。

二十年徙懷安城內。宣德五年六月改屬。

懷來衛(元懷來縣,屬龍慶州。)洪武二年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三十年正月置懷來守禦千戶所。永樂十五年改為懷來左衛,明年曰懷來衛,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改屬。(北有螺山,或雲即滏山也。東南有媯川。

西有沽河。又西南有土木堡。東南有榆林堡,又有殷繁水。)西北距都司百五十裏。

延慶右衛本隆慶右衛,永樂二年置於居庸關北口,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來屬,徙治懷來城。隆慶元年更名。

開平衛本獨石堡,宣德五年築。六月自開平故城移衛,置於此。(東有東山,韭菜川出焉,經城南,與氈帽山水合。又南有獨石水,下流合於龍門川。南有半壁店、貓兒峪等堡。東北有清泉堡。)西南距都司三百裏。

龍門衛宣德六年七月置於故龍門縣。(東有紅石山,紅石水出焉,下流合於龍門川。西有大鬆山。北有洗馬嶺。西北有金家莊堡。東有三岔口堡。)西距都司百二十裏。

興和守禦千戶所永樂二十年自興和舊城徙宣府城內。宣德五年六月改屬。

龍門守禦千戶所宣德六年七月置於李家莊。(西有西高山。東有白河。北有牧馬堡。東有寧遠堡。東北有長伸地、滴水涯等堡。東南有樣田堡。)西南距都司二百四十裏。

長安嶺堡(永樂九年置。弘治二年置守禦千戶所於此。有長安嶺,名槍杆嶺。

西北有鷹窩山泉。)西南距都司一百四十裏。

雕鶚堡(宣德五年六月置。北有浩門嶺。南有南河,下流入於白河。)西南距都司一百七十裏。

赤城堡(宣德五年六月置。東有赤城山,又有東河,即通州白河之上源也,又有西河,合焉。西北有鎮寧堡,弘治十一年置。)西南距都司二百裏。